摘要:紅木嵌銀技藝作為山東濰坊的特色手工藝,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目前該項技藝正面臨著后勁缺乏,年輕人員缺乏,產品創新不足等行業發展的諸多難題。要解決上述難題,真正實現行業的良性發展,必須要在了解現代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結合,從高端走向大眾,適應當下的生活方式,走進生活。
關鍵詞:傳統工藝;紅木嵌銀
一、濰坊嵌銀廠的歷史源流
濰坊紅木嵌銀髹漆技藝,嵌銀是工藝核心,紅木作為底基,髹漆是為了起到保護的作用,保證不脫絲,底木不褪色。其工藝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紋樣》,漢金銀錯帶鉤等(八件)是濰坊區的第一件作品。濰坊紅木嵌銀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1915-1935年,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該工藝的“黃金時代”,手工業作坊多達20多家,在多個城市建立分號和公司,其作品遠銷國外。這一時期的作品注重美學法則,以點線面的形式,在絲的尺寸上運用粗細對比,制作工藝更加高超,產品種類主要有手杖、文具盒、圖章盒、煙盒、梳妝盒等數十個品種。到四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戰亂,嵌銀行業日漸衰落,至1948年,濰縣解放時,仍從事嵌銀行業的僅有三戶行當。建國后,政府采取國家訂貨的方式扶植行業濰坊嵌銀業的發展,行業規模逐漸擴大,總趨勢步步振興,這一時期可以定義為嵌銀行業的“再生”時期。1954年,在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風潮的影響下,19名嵌銀藝人組成了嵌銀合作社,開始了集體協作式的發展模式,1958年11月,該合作社轉為嵌銀合作工廠,1967年1月改為濰坊嵌銀廠,制作方式由散戶成了體系。這一時期的種類多大100多種,1000多種花色,不僅原有的工藝品,還出現了大體量的作品,例如博古架、茶幾、櫥柜等,在造型上以線形為主,題材多以山水、花鳥、仕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整體表現出典雅的質感,具備了實用、觀賞、收藏的價值。1988年,濰坊嵌銀廠在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中獲取“銀杯獎”;1989年,在北京國際博覽會上拿到“金獎”;1999年,聯合國環保委員托馬斯為廠留言:濰坊嵌銀是世界上最高的工藝品。在這一時期,由于對外開放的政策,西方文化的引進,使得社會上流行起了用手杖的潮流,手杖不再是老年人的代步使用品,更是成為了年輕人追求時髦的必需品,廠里的“百字壽”手杖成為了熱銷產品,由變換豐富的篆體鑲嵌裝飾,寓意吉祥如意,成為了贈禮的佳品,由于其工藝復雜,售價較高,很多老年人不舍得使用,成為了收藏品,失去了實用價值。這一時期還形成了一種習俗就是,結婚前,男方向女方送柬帖,女方回禮,以文房用具作為回禮,顯示女方不落伍,鼓勵男方好好工作。濰坊嵌廠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二、嵌銀漆器工藝的發展現狀
1、紅木嵌銀工藝人才的斷層
紅木嵌銀漆器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勞動強度大,尤其是木工制作方面,這一道工序需要反復打磨,對制作者的體力消耗比較大,目前從事這一行業的大多數都是老一輩的工匠師傅,在工藝的傳承方面上正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態。在我國的藝術類高校中開設木雕或是家具設計的本就不多,開設紅木鑲嵌課程的就更是微乎其微,而且社會上相應的宣傳資料和培訓課程也少之又少。目前的紅木嵌銀工藝的傳承還延續著師傅帶徒弟的老路子,而這些徒弟大多是高中生,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教育。這樣的情況下,徒弟們呆板的學習老藝人所教的圖案、紋樣,無法進行創新,只能一味的模仿古老的產品,不能做到紅木嵌銀產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就導致生產出來的作品沒有市場,銷路閉塞。
2、紅木嵌銀工藝缺乏專業的宣傳和營銷團隊
在現代經濟背景下,紅木嵌銀廠有限公司等企業缺乏精準的市場定位和有效的營銷手段。以前從事紅木嵌銀漆器生產的企業甚至都沒有專門的營銷部門?,F在紅木嵌銀廠已經建立了專門的營銷科室,但營銷從業人員大多來源于廠內不再從事紅木嵌銀漆器生產制作的職工,而非專業營銷方面的人才,普遍缺乏專業的營銷知識。沒有專業的營銷團隊就不可能有專業的宣傳和銷售。市場營銷是企業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基于此制定整體發展目標。根據對市場目標人群的分析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通過建立合理的分銷渠道,制定符合市場競爭的價格策略,運用有效的促銷手段來吸引消費者,最終促進消費者完成購買行為。此外,營銷不僅可以促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美譽度,更有利于塑造企業文化魅力。促銷活動可以刺激消費者達成購買,銷售渠道的鋪設有利于增加產品與受眾的接觸頻次,多種營銷手段的疊加最終促使完成企業的銷售目標。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日益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像濰坊紅木嵌銀廠這樣獨立經濟實體的企業,更需要專業的市場營銷團隊。單以傳統的營銷手段來經營,已經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良性發展。
三、嵌銀漆器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處理好市場與產品的關系
鼓勵產品市場化,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有市場,產品才有發展,產品發展起來了,才會被大眾使用、認可、接受,便會有更多的人去傳承;需要有市場,這就要求我們傳承藝人的作品要緊跟社會的發展,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發揮創作力,進行創新發展;
2、處理好傳統傳承與現代傳承之間的關系
過去的傳承是父子、師父傳承、口傳心授,不善于理論講解,通過經驗的積累,在工藝的制作上非常熟練,但這些老藝人們創新能力有些不足,無法滿足現在的市場需要,需要更多的年輕藝人去加入到嵌銀工藝的傳承中,為嵌銀技藝的發展注入新的創作思維,本次的青年藝人提升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青年藝人對嵌銀工藝的學習,將現代設計理念與技藝結合,創作出適合大眾的產品。
參考文獻:
[1]化凱.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調查[J].科技傳播,2010(19):100-101.
[2]車謙亮.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工藝調查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3.
[3]紀燕.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工藝表現蘊涵探析[J].裝飾,2014(03):73-74.
[4]張愛紅.山東濰坊紅木嵌銀工藝發展境遇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5):150-152.
[5]王萱. 濰坊嵌銀裝飾在家具設計中的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6]胡秋霞.濰坊紅木嵌銀漆器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裝飾,2015(07):90-91.
作者簡介:趙飛(1991.9——),男,漢族,籍貫:山東滕州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