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防衛是我國刑法規定的重要制度,是維護國家、社會、公眾利益以及公民實現自我保護的重要武器。但對其必要限度的把握卻是目前司法現狀的難題,《刑法》第二十條將其分為三款,正當防衛、防衛過當、無過當防衛。如何將其適用于司法實踐中,本文將通過對若干具體案例的剖析,結合正當防衛的性質與立法目的,試圖將其必要界限有個初步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正當防衛;必要限度;防衛過當
一、正當防衛及其必要限度的概念與內涵
(一)正當防衛的定義與成立條件
正當防衛,又稱自我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其構成的條件有以下五個:1.必須具有客觀真實存在的不法侵害;2.該不法侵害必須是正在進行,而非預想或者行為已經結束;3.防衛的對象只能是侵害者本人;4.防衛者在主觀上必須具有防衛的認識與防衛的意志;5.防衛必須沒有超過必要的限度。
(二)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的涵義
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者在進行防衛時,其所采取的防衛手段必須要符合侵害者所能造成的傷害之內的必要方式,不可以逾越該限度,否則,就會構成防衛過當,承擔必要的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界定
(一)具體如何界定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在司法實踐實踐中,具體如何對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作出界定,是區分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關鍵,因此必須要把握住幾個核心的因素。其一是對“明顯超過”的理解;其二是對“重大損害”的理解;其三是對兩者之間的關系的認定。
一般而言,對人體的傷害可分為輕微傷、輕傷與重傷,所謂重大損害,可以是指人身上的重傷、死亡,也可以是指侵害者財產上的重大損失。由于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兩者之間對造成損害的要求不同,緊急避險允許避險人造成的損害大于為避險所造成的損害,是出于對生命的保護,不要求質與量的一致;而正當防衛是規定了限度的防衛,其所采取的措施要與加害方所能造成的損害相匹配,質與量要相對統一,一旦超過了必要限度就面臨著承擔防衛過當的法律責任。
在具體的認定中,一般認為若防衛者僅僅造成加害者輕松及其以下損害后果的,不論手段,一律認定為正當防衛;若防衛行為給加害者造成重傷及其以上后果的,就要分情況討論。其一,若加害者對防衛者的生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防衛者此時擁有無限度的防衛權,就算造成加害者重傷甚至死亡,也無須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若加害者對防衛者的侵害行為的程度不到對其生命有嚴重危險,其采取的侵害手段也不屬于嚴重的暴力犯罪,則防衛者便要承擔防衛過當所帶來的法律責任。
有兩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其一是認為只有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與造成重大的損害兩者都同時存在之時,才能將其定義為防衛過當;其二是認為只要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就必然造成重大損害。
(二)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影響因素
1.環境因素影響
在正當防衛中,防衛的環境因素是指防衛者在進行防衛時所處的時間、地點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防衛環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不受控制的客觀因素,它對防衛者對侵害的預判,對侵害者欲施加給防衛者的傷害程度的判斷有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一般在司法實踐中,執法者往往都忽略了這個重要的因素,僅僅以侵害者可能實施的侵害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來定義防衛是否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以此得出行為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
2.工具因素影響
防衛者一般而言在制止不法侵害中都會使用一定的工具作為武器,其來源無外乎來自幾種。一是來自防衛過程中,在防衛的大環境中突發的、偶然的得到某種工具。在此種情況下,執法者不能僅從常理判斷、分析防衛者應該采用怎樣的防衛武器來進行防衛,對防衛是否超過必要限度需要從整個防衛過程著手考慮,不能孤立、片面的只有工具一個角度入手;二是從侵害者手中奪取,一般而言侵害者在進行不法侵害時均攜帶某種工具方便其作案,若防衛人在防衛過程中搶奪過侵害的工具,則其對侵害者所使用的工具便和侵害者具有一致性與同步性,此時對防衛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就有一個比較明晰的推理與考量;三是工具可以來自于防衛者自身所帶的物品。
3.心理因素影響
心理因素作為一個主觀的防衛因素進行考量是十分有必要的,每個人因教育程度、生活履歷、性格脾氣等均不一致,其對問題的看法也參差不齊,其在對待不法侵害的理解與所認知的防衛手段都是不一樣的。此時執法者萬萬不能以自己的學識水平、處理危險的能力來衡量每一個防衛者,要全面、發展的看待每一個防衛者,作出準確的限度判斷。
三、合理把握防衛必要限度的建議
(一)真實案例的正確導向
我國法院及相關機關應總結大量所判決的真實案例,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得出一般公眾都能接受、理解的結論,推出相關的指導性案例。不僅讓各地方法院有所學習與借鑒,更使得其在判決之時有所參考與比對;其次讓公眾對正當防衛有所進一步的了解,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行為預期,在采取防衛手段時可以進行考慮與預判。
(二)完善相關的司法取證制度
完善司法取證制度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是從立法上賦予司法機關這種權利,一旦立法對此有所缺失則取證便缺少立足點;其二是加強司法機關與執法機關之間的溝通與聯系,讓執法機關配合、支持司法機關對取證工作的開展與進行,減少司法機關在具體執行時的阻力;其三是提高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能力水平、職業素養,在取證過程中體現出司法工作人員的專業,全面、準確的獲取證據,促使審判的公正、公平。
參考文獻:
[1]陳興良,《正當防衛:指導性案例研究》,東方大學2012年期刊。
[2]王政勛,《論正當防衛的本質》,西北政法大學2000年期刊。
[3]高銘暄,《刑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許海波,《談新刑法對正當防衛限度的放寬》,《政法論叢》2000年(2)。
作者簡介:閆佳輝(1993),男,甘肅政法學院民商法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