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實主義(Realism),又叫“寫實主義”,是指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的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于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一般認為現實主義貼近現實和實際從而與理想主義分離。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范疇中有很多意思,特別是在繪畫、文學和哲學中。其中,中華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態度,就像當初佛教的傳入一樣,“現實主義”亦是如此。 “現實主義”一詞是在五四運動時期開始傳入中國。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我們對“現實主義”必須結合中國實際來進行重新詮釋。
關鍵詞:現實主義;寫實藝術;文學;中華文化
中國的“現實主義”是一個發展的概念,當今時代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含義 ,那就是在藝術創作中以寫實手法為主,貼近時代、感悟生活、關注民生、熱愛自然、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審美理想作品都可以成為“現實主義”作品。
2013年馮小剛的一部寫實電影《一九四二》獲得了許多獎項。《一九四二》的表演被刻意冷靜處理,在無數可以煽情的地方,觀眾體會不到多少煽情的元素。無論在劇情還是在表演上,都顯得非常克制。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一九四二》有一種紀錄片的氣質。展現著饑荒的年代里,社會兩極不同的面貌。
影片中張國立飾演的主角老東家,狡猾、市儈,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無法逃過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他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他的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隨著劇情不斷向前推進,兒子在家被災民強盜刺死、兒媳抱著孩子餓死、老伴悄無聲息地離世、最后的相伴——自己出生不久的孫子被自己悶死,老東家在身體上被饑餓摧殘的同時,還受到心靈上的雙重打擊,讓他一次次由希望陷入絕望之中,最后發出這樣的感嘆;“死了好啊,早死早解脫”。災難不僅讓他放下了自己的身段,退去了種種的外物,變成渺小而悲慘的普通災民,也讓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地主在災難面前顯得那樣無能為力。這樣的情節與形象,讓我們一點點在心理上接受老東家這個角色,并對他的遭遇更多地轉化為同情。蔣委員長以及國民政府上上下下的官員,似乎從來沒有把救災作為國內的第一要務,而是更多地刻畫戰爭局勢是如何的嚴峻。要么是通過河南省政府轉述得知,要么是通過社會的第三方力量,大公報或是美國時代周刊。似乎更應了劉震云書中的那句,也是影片開頭: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玲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以及丘吉爾感冒。這些事件中的任何一樁,放到一九四二年的世界環境中,都比三百萬要重要。蔣委員長在中國輿論和國際聲譽的壓力下,終于決定開始救災,我們看到下級象征性地處分了一批官員,還強制要求災民充當看客;當時糧價瘋漲,負責發糧賑災的干部從中作梗。雖然控訴了民國政府的腐敗無能,但是沒有像以往電影那樣的蓋棺定論,我們看到李培基主席的一心為民,也看到蔣介石一方面擔心國際戰事,一方面想要愛民如子,力求言行統一,客觀全面地展現了當時腐化的國民政府。
影片中令我感觸最深的角色是地主之女——星星,一個受過教育讀過書,天真善良不諳世事,無憂無慮的過著安定的日子。星星的青春是充滿正義感,有抱負有志向的善良的小姑娘。然而,這份天真似乎太脆弱,在災難來臨時很快就瓦解了她之前所有的善良的信仰。嫂子生侄子需要補身體,東家想要殺掉她的貓來喂嫂子補營養;起先的星星,自己不吃的那份也要喂給黑貓,而現在,自己撕著書煨貓湯,安安靜靜的說:我也要喝貓湯。一個不諳世事的地主之女,沒經歷過苦難不知世事艱辛,然而在逃荒的路上親身親眼經歷的、目睹的、忍受的都足以顛覆她之前所有的人生信念。巨大的落差,讓她對這個世界的失望慢慢慢慢的匯集在一起,青春的抱負志向、善良都開始崩塌。從她撕書煨湯的那一刻,她就已經和過去決裂了。饑餓一點點侵蝕她的理智,她主動站到賣身的隊伍當中,但并沒有被選中,在這時,她不惜拿自己讀過書來為自己爭取。理智、尊嚴、信念最終都抵不過生存的本能。被賣到妓院后,星星安排伺候一位中年的嫖客,那個滿臉橫肉的中年男人說,彎下身來幫我洗洗腳,星星卻說:彎不下來,吃的太撐了。那一刻,她哭了。
星星像生活中的你和我,亦或她。星星只是還沒有做好準備去迎接這個現實的世界,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去經歷和校驗這個世界和人性,就被突如其來的災難顛覆了一切。巨大的落差把曾經善良、天真、有抱負的星星變成了一個現實的人,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面對生存,我們不得不去做出這樣的決擇,面對人性,我們的肉體可以被撞的千瘡百孔,面對生存的本能,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點吃的,都可以解決。最終,王子文飾演的星星后來被家人找到下落,但再也沒有心回家,也許,時代讓她終身遺憾,而這種遺憾不正是內腐外擾留給我們深深的痛嗎?最簡單的敘述,沒有華麗的修飾和用力的刻畫,這樣的人物簡單平實,卻最讓人因為真實而感動了。星星這樣一個角色本身就帶著點高傲做作的地主家小姐最后淪為一個自甘墮落只為了活的妓女,電影里仿佛有一條看不見的線一直在牽引著一個主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比如日本人發糧讓中國人打中國人等等,都像是線上的結點,而星星就是這條是最深最痛纏繞在這個主題上的線,從一而終。
很多人對這一部片子并不叫好,清一色的叫罵,說災民沒有民族氣節,素質低下。說這些話的人都吃飽喝足梳洗打扮過后坐在電腦前打下這些文字,他們沒有挨過餓,不知道吃樹皮吃石頭的滋味,沒有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擔心。我們現在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高喊著愛國,殊不知若我們在當時的情境中,人性的光輝不一定會閃爍的更耀眼。《一九四二》這部片子中描繪的是實實在在的人,沒有過多的修飾,也沒有英雄主義,這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寫照,不同階級、不同民族面對災難的不同表現。
《一九四二》真實如是的描繪了1942年的巨災,貼近現實和實際遠離理想主義的藍圖,現實的反應出了人性的黑與白。在巨災面前,人的渺小無能暴露無遺。孤獨而又無助的人類在豐衣足食時所構建的信仰價值觀在巨災面前全然顛覆。人的悲劇性就在于在巨災面前的無能為力和不得不自己毀掉自己所信奉的人生信仰。人的尊嚴是在吃飽的基礎上才成立的。但人之為人,能在生存欲求與信仰之間做出更高價值的選擇。生命的高度還須有精神的支柱來撐起。這也是人之高貴所在,也是為何雖歷盡災難,但人類依舊欣欣向榮。
參考文獻:
[1]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Z].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2]童真.狄更斯與中國[M].湖南: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
[3]岳斌. 個人選擇和歷史境遇中的生存——于連、拉斯蒂涅、高加林形象比較[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7.
[4]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李笑丹,女,1993年12月,民族:漢,河北邢臺人,碩士學位,天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平面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