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的繪畫和書法,有很多相同之處,中國人寫字與繪畫的“文房四寶”完全一樣,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畫,自然把書法的用筆帶入畫中。趙孟頫在書法上與繪畫上都有著杰出的表現,這與他早期的書法成就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趙孟頫;書畫特點;繪畫風格
趙孟頫是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書畫同源”理論對趙孟頫繪畫之影響
趙孟頫在《枯木竹石圖》題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一語點出了書畫理法相通,筆法相近,筆墨交融,情趣同生的特點。毛筆、墨、宣紙一直是書法與中國畫共同需要具備的載體。在謝赫的“六法論”中最為看重“骨法用筆”。“骨法”就是用筆的藝術性,包涵著筆力、力感、結構表現等意思在內的表現形式,是構成結構與形體的重要部分。作品中每一根線條都充斥這書畫的生命力,都直接關系到作品的成敗。每一根線條的產生都離不開毛筆的勾勒。所以說毛筆是中國書畫都必備的工具。其次,宣紙這個載體是萬萬缺不得的。在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產生出特殊豐滿的藝術效果。伴隨著書法藝術的逐漸成熟,獨特的筆墨技巧,給了繪畫以極為深刻的啟示,在對書法筆墨大膽的運用和探索中肯定書法筆墨技巧在繪畫中的價值和意義。
書法的用筆是中國畫造型的靈魂。中國畫本身就帶有強烈濃厚的書法意味,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展現著書法之美,流露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這又與書法藝術重視用筆技巧不謀而合,或者應該說國畫用筆靈感正是取自書法藝術。
書法也是繪畫的主要構成方式。對畫來說,關鍵在于筆墨的運用。由于趙孟頫在書法上花了大筆的時間和精力,依靠著對書法獨特的熱愛,趙孟頫練就了一手獨特的書法。在繪畫中,他將書法的經驗加入到了自己的繪畫當中去,鑄就了他的“書畫結合”的繪畫風格。他在繪畫中特別強調要在繪畫的整體上表達出書畫結合的思想,不但是在繪畫時的用墨上的立體感覺和節奏變化的體現,除此之外還要在用墨的深淺濃淡上花費力氣,在用墨的同時,用各種不同的書法特點來表現用墨的濃淡干濕,就能表現出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的畫風。中國書畫除在起源、用筆等方面一脈相承,并且在藝術境界最求與審美觀念上也有著許多相似之的地方,以此可見,書法與繪畫已經完美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趙孟頫書法特點對其繪畫影響
元代初期以至后世對趙孟頫的贊譽都很高。他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
其在書畫創作中筆靈活,墨色變化自然。在書法藝術中,他在對筆法墨法的運用上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藏頭護尾,力在筆中”的中鋒用筆,和與中鋒用筆相對應的側鋒用筆。他十分講究筆鋒在橫向運動時的轉筆與折筆和在縱向運動上的提筆與按筆。在點線的外形來說,用筆分圓筆、尖筆等。在用墨方面,為了使墨色更加豐富多樣,關于用水的多少與時間上有更深的講究,這些都是為了獲得一種不同的感情, 不同的韻味, 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情趣。書法用筆的序列性和連貫性被漢字書寫的規律所決定。漢字的筆順又決定著書法用筆的序列性,筆畫運動的方向感是由筆順造成的,由此使得書法用筆在本質上雖不同于繪畫用筆,但二者是有著諸多方面的共通之處。
趙孟頫書法線條流暢而富有筋骨內涵。他在書法上的高度成就和對線條純熟運用對他的繪畫有著直接的影響。趙孟頫晚年常摹寫《漢汲黯傳》、《法華經》、《金剛經》等。在繪畫上,擅長人物、鞍馬、竹石、禽鳥、山水、花木,等各種題材,在趙孟頫的筆下都妙趣橫生。就像學習書法一樣,他的畫作也是在復古的精神下廣泛采納眾人的長處及各方面的優點,或從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長處,而后自成一格。
結體寬綽秀美,削繁就簡的書法形式也深深影響著他的繪畫。“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中的形即是字體的形態形式,在繪畫中展現出來的就是構圖的合理性。小至枝椏樹葉,大至整個畫面的布局與安排,都是需要精心設計與合理安排的。趙孟頫的繪畫和書法一樣,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用筆上,都拿捏的恰到好處,多一分則盈,少一分則虧。趙孟頫卓越的書法也給他的繪畫增添了些許意味。縱觀趙孟頫現存作品,幾乎每幅繪畫都有幾行題字或詩句的展示,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繪畫形式,充分展現趙孟頫能書善畫的高超本領。
以《雙松平遠圖》為例談其書法對繪畫之影響
趙孟頫山水畫技法上最具有概括性的現存畫作當屬《雙松平遠圖》。《雙松平遠圖》運用白描手法來展現,兩棵盤曲的老樹屹立于作品右端;在松樹的繪畫中松樹的枝干、樹皮和松針成為最為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在這里,作者采用中鋒用筆,在對松樹的主干輪廓和枝干造型上采用以“寫”代畫的形式使兩顆老松樹躍然紙上。在對主干和小枝的描繪上也是不盡相同,線條的圓厚與放松便是同為枝干中的細微差別。接著是對樹干上樹麟的勾畫,在形狀上有大有小,在用墨上有濃有淡,結構上有疏有密,安排妥當。因為樹麟的形狀為橢圓形,因此在筆鋒的運用上便有了書法形式上提按和轉折上的呼應,這使畫的麟皮更具寫的秀麗。最后是松針,畫家在對松針的繪畫中采用堅挺的筆鋒,用筆尖銳,松針如一簇簇鋼針一般,將松針的形態特征表現的淋漓盡致。在松樹腳下是對窠石的描繪,畫家勾皴并進,用筆極為自然流暢,中側鋒的巧妙轉換不但完成了為石頭造型的任務,并且形成飛白效果,充分展現了石頭的質感特征。作者在行筆過程中著重注意筆中的水墨變化,使線條的干濕濃淡變化豐富。即使不用大面積的渲染,也可以自然的表現出物體顏色的深淺變化和質感的不同。就繪畫而言,趙孟頫山水畫對后世影響是巨大的。在筆墨運用上他突破了唐人與宋人的成法,取得自己獨立的美感和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2]李鑄晉:《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秦哲(1994)男,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