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 馬昀
摘要:為緩解經濟落后情況,扶持自然環境惡劣、生存空間狹窄的特困地區移民異地脫貧,甘肅省先后實施了三大移民項目,其中疏勒河移民項目先后在河西地區建成四個東鄉族鄉。東鄉語作為一種活力降低,顯露瀕危特征的少數民族語言,其在移民區的生存現狀,值得引起關注。本調查以甘肅省酒泉市獨山子東鄉族鄉為例,采用入戶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分析河西走廊東鄉語使用情況,認為應加強移民區東鄉語變遷研究、語言監測、語音資料庫建設,保護東鄉語,提升東鄉語在現代社會的使用功能。
關鍵詞:東鄉語;使用情況;語言變異;語言調查
1、引言
東鄉族是一個以地理位置命名的民族。東鄉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曾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土人”等。新中國成立后,就以“東鄉族”稱呼世居在此的信仰伊斯蘭教、說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語言的少數民族。該民族自稱“撒爾塔”(Sarta),撒爾塔原意為“商賈”。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鄉族人口總數為621500人(其中男317490 人,女304010人),聚居在甘肅省境的有54.62萬人,占全國東鄉族總人口的87.90%。近年來,東鄉族逐漸向甘肅省蘭州市、玉門市等省內市縣、以及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外市縣擴散,人口分布離散程度越來越大。
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河西走廊是由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構筑的文化遺產集聚區,也是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區域。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久遠,沉淀下蔚為奇觀的歷史文明。
東鄉語作為河西走廊上的一種少數民族語言,其生存狀況和未來走向不得不引起關注。本研究將利用問卷調查,對河西走廊東鄉語的生存狀況進行研究分析。
2、河西走廊東鄉語生存現狀調查方案
2.1調查目的
河西走廊內各族群的語言與文化都面臨著碰撞、交流、融合,這種碰撞、交流、融合會切實反映出區域內各少數民族族群之間的關系。語言是各族群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語言的交流與融合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戎,2009),本文以獨山子東鄉族鄉為例,調查研究從東鄉縣搬遷至甘肅省疏勒河流域的東鄉族移民對東鄉族語言的使用情況,重點分析在遠離原住地、受漢語方言和普通話影響的情況下,對東鄉語生存狀況分析總結,并提出保護東鄉語的意見和建議。
2.2 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考慮到東鄉族群眾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本次調查采用調查人與調查對象面對面問答的方式填寫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問卷89份,回收率為89%,其中有效問卷89份,有效率為100%。
2.3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中,男性57人,占被調查人數的64%;女性32人,占被調查人數的36%。由于受宗教信仰和東鄉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東鄉族聚居區的東鄉族女性在家里有外人的情況下,一般都會回避與來人的接觸,特別是回避與陌生男性的接觸,由于調查小組中女性成員較少,從而造成了調查對象中女性較少的情況。
3、河西走廊東鄉語生存現狀調查分析
3.1 東鄉語使用現狀
河西走廊東鄉語使用程度:非常熟練的頻率占83,百分比為93.3%,其累積百分比占93.3%;熟練的頻率為4,百分比為4.5%,其累積百分比占97.8%;一般的為1,百分比為1.1%,其累積百分比占98.9%;不會的為1,百分比為1.1%,其累積百分比占100%。
以上調查數據說明,東鄉語在移民區生存狀況良好,在家庭、村莊、市場、親朋好友間,東鄉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普遍使用東鄉語交流,東鄉語是該族群的主要語言。
3.2 東鄉族日常生活語言
河西走廊東鄉族日常生活語言:東鄉語頻率為63,百分比為70.8%,累積百分比為70.8%;漢語頻率為5,百分比為5.6%,累積百分比為76.4%;雙語頻率為21,百分比為23.6%,累積百分比為100%。
調查數據說明,東鄉語仍然是東鄉族群的主要交流語言,但雙語人口也呈增長趨勢,有些東鄉族群眾由于工作、通婚和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基本教育等原因,已完全成為漢語人。
3.3 東鄉族移民希望孩子以后掌握的語言
希望孩子以后掌握的語言:希望掌握東鄉語的頻率為6,百分比為6.7%,累積百分比為6.7%;希望掌握漢語的頻率為22,百分比為24.7%,累計百分比為31.5%;希望掌握雙語的頻率為61,百分比為68.5%,累積百分比為100%。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東鄉族群眾希望孩子以后掌握雙語的比例非常高,達到68.5%;次之為漢語,東鄉語排在最后。作為有本民族語言的東鄉語,既要融入國家這個大家庭,又要保持自身的民族性,掌握東鄉語、漢語雙語言是必然選擇。
4、討論
從調查數據看出,在移民區東鄉語的使用率處于高頻率,東鄉語的變化反映了東鄉族群眾對移民區語言文化的接受程度、受教育程度、與不同民族(主要為回族)通婚等。從某方面也反映了東鄉族經濟、文化、教育狀況。
每個族群對于本族的發源地和傳統居住地域,往往寄托了深厚的感情,這個發源地有時還會成為本族群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符號(馬戎,2004)。東鄉語作為族群標志的語言, 不但強化了移民群眾自身的認同, 而且使得他們與周圍居民之間在族群認同上仍然形成了不小的鴻溝。后來民眾要在新的社會里發展,就得入鄉隨俗,學習當地語言;自己原來使用的語言最終有可能被取代、被同化,他們的后代就更不用說了(林華東,陳燕玲,2011)。
語言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內容, 除了日常的言語外, 包括歌謠、傳說等在內的大量口頭傳承文化,在移民區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會受到強勢語言和文化的沖擊和吞沒,產生變異。要做好東鄉語的研究與保護以及語言文化傳承工作,尤其需要進行經常性的語言監測和定期的語言調查工作,及時掌握東鄉語的使用情況、掌握東鄉語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變化,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予以保護。
參考文獻:
[1]陳曉斌.疏勒河流域東鄉族移民調查研究——以玉門小金灣東鄉族移民鄉為例[D]. 西北民族大學,2010.
[2]林華東,陳燕玲.泉州地區三峽移民語言生活狀況調查[J].語言文字應用,2011(2).
[3]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4]馬戎.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4,(3).
作者簡介:
李文軍(1993年—),男,東鄉族,甘肅省東鄉縣人,西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本科生;
馬昀(1994年―)女,東鄉族,甘肅省康樂縣人,蘭州第八中學。
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Y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