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名

勒腳歌,流傳于廣西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群眾俗稱“跳腳歌”,實際是跳回頭唱。它是一種獨特的民歌重唱藝術,借著四句體或六句體詩歌式之唱詞,在某一特定行句,回頭復唱前面之歌詞。復唱規則,如四句體歌式,第一段詞四句唱完,接唱第二段詞,其前二句用新詞,后二句則復用第一段前二句舊詞,接唱第三段,前二句用新詞,后二句則復用第一段后二句舊詞。即全歌實際歌詞八句,因重唱第一段詞變成十二句。
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民歌重唱法,也令當地不少喜愛民歌的“知書”人產生濃厚興趣,后來便派生出另一種記漢讀土漢音的唱法,于是當地便流行記土俗字唱土話和記漢字唱土漢音的兩種唱法。這種記漢讀土唱法,過去的民眾雖然一般不識漢字,但在他們的生活語言里,早已慣用不少借漢讀漢的詞語,所以他們不但聽得懂,而且對土漢結合語言更感興趣。至于“知書”人對這種唱法,因毫無語言隔閡,直言直述,朗朗上口,還領略到一種別有“神韻”的唱和,所以更為愛唱愛聽。
記漢讀土漢的作者,清末以前多是一些私塾先生,爾后則多為中小學教師或一些閑適文人。都安縣壯族人黃書光,生于20世紀20年代初,早年任中小學教師,喜愛勒腳歌,研究有成。80年代調到廣西民族學院任教民間文學。下面是他用漢字翻譯本縣古今流傳的《達穩之歌》的五言四句勒腳歌。
我受難受氣,
今世不成人;
編兩句歌文,
告親朋好友。
誰像我達穩,
做人不成世;
我受難受氣,
今世不成人。
死前不申冤,
你們怎知情;
編兩句歌文,
告親朋好友。
《達穩之歌》的主人翁叫達穩,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歌手,因婚姻迫害釀悲劇而向世人傾訴。這是她興嘆自己身世的一首長歌的開頭語,短短幾句,可以看出壯族民歌語言之質樸、簡練,富抒情性,加之娓娓深沉動聽的反復吟唱,令人沉浸在歌詞之情境中。因而過去民眾有婚喪之事要唱民歌,通常便愛唱勒腳歌,而每唱則歌者神往,聽者魂迷,通宵達旦,不忍離去。
大家對這種民歌之所以深感興趣,其一是這種歌體極其獨特別致,即押兩種音韻,每句歌詞三、五字互押互動,故而樂句產生重音增多,節奏趨緊,反映在語音上樂聲隨和動聽,旋律強烈感人,所以聽歌人易受感染。二則反復吟唱,回味無窮,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如往常開場許多人是來看熱鬧的,然而愈聽愈覺好聽。人癮了,乃自然而然啟齒同歌。
歌手們常說,勒腳歌好唱不好作。確實,他們說的不好作,意即歌子不好編,也就是歌詞難作。是何道理?因復唱需要,歌體框架結構有所不同了,寫到后兩段歌詞,就受到一定制約,既要考慮內容需要,又要顧及前后語意銜接和韻律吻合,往往導致三面著力,顧此失彼,擱筆難就。所以作者必須歌藝功底較深,同時必須具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各種習俗文化知識、豐富的語匯和語言表達能力并熟練掌握語音和韻律。另一方面寫作思路要廣,善于想象,善于概括生活。對內容結構、表達方法、音韻使用要通盤考慮,布局謀篇合理。顯然,所有這些技能,是一般作者力所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