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娟娟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相比于傳統的注塑模具設計與加工,標準化的模具設計制造有利于保證質量,同時也符合了新時期的市場競爭形勢。而模具CAD/CAM技術為標準化的模具設計、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圖1所示為已知塑料產品,要求設計與之相配合的產品,材料:ABS;材料收縮率0.5%;表面光潔無毛刺、無縮痕,且制件高度不低于18mm。然后針對設計好的產品,設計注塑成型所需的模具,加工成型零件,進行裝配和試模。

圖1 塑件三維模型及二維外形尺寸示意圖
觀察所給模型,有兩處需要配合的結構,同時采用“修剪體”命令對產品進行修剪剖切,測量壁厚得:頂部平面部分為2.0mm,側壁為2.5mm,邊沿凸棱1.5mm。
(1)選取產品外輪廓進行拉伸并拔模,拉伸高度暫取18,同時設置拔模角度為5°,以方便脫模;
(2)頂部輪廓棱邊倒圓R3,既美觀又去除了尖角;(3)抽殼,為了與盒蓋強度相匹配,壁厚取相等數值2 mm;
(4)與所給盒蓋求差,以便得到兩處相配合的結構,如圖2所示;
(5)為了達到較好的配合效果,將圖2中一處倒圓角0.5,另一處處圓弧面偏置擴大0.1。

圖2 設計完成的產品
UG中注塑模具的設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建模環境下完成分型面及成型零件的創建,標準模架及其他標準件均由HB插件中調用;另一種是所有工作全部在Mold Wizard環境下完成。本文采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注塑模具設計。模具總體結構規劃為一模一腔直澆口,推桿推出。
模具三維設計之前需要完成以下工作:①調整產品方向,一模一腔,坐標原點應位于分型面中心,且Z軸指向定模方向;②采用“縮放體”命令設置產品收縮率為1.005。
通過曲面補片、創建四點曲面修剪等操作,創建分型面。接著通過拉伸創建毛坯,并利用分型面拆分,得到型腔、型芯。接著再創建側分型面,從型腔上拆分出側型芯。利用HB創建型腔、型芯間的精定位結構虎口。
根據模仁尺寸從HB中調用龍記大水口CI-2030-A60-B60-C70型號標準模架。為型腔、型芯在動、定模模板上開框,清角型,并采用快速螺絲為型腔和型芯添加連結螺釘。
側抽在HB中稱為行位,從“行位鏟基”調用,調用過程中需要設置較多的參數,匹配側抽芯的大小。
斜頂機構從HB下的“模具標準件”調用。斜頂的寬度需要根據塑件內凸結構,自行創建參照來指定,厚度在HB中調用斜頂標準件時設定。調出內側抽機構后進行相應的修剪,并且要調用合適的耐磨塊相配合。
澆筑系統的設計,從“HB”標準件先調用定位環,再調用澆口套。主流道凝料是隨澆口套一起調用出的,通過布爾運算,得到定模板和型腔上安裝澆口套所需孔。
頂出系統調用時,先通過草繪點在型芯上表面確定頂桿的中心位置,然后從HB下的頂針系列里面調用頂針,直徑6,長度高出型芯上表面,后續再裁剪。
冷卻系統的設計,從HB調用“環繞型運水”,設置合理的參數,便可依次調出上下模的冷卻水道實體。用水道實體修剪動定模板和型腔、型芯,再添加水嘴。
模具3D裝配設計完成后,如圖3所示。

圖3 注塑模具3D裝配圖
分別導出型腔、型芯、斜頂、滑塊進入加工模塊進行數控加工編程,之后再立式銑削加工中心進行加工。斜頂的加工難點在頭部成型部分,且需要斜度墊塊。滑塊的加工需要兩次裝夾完成,首次裝夾后通過加工獲得導滑部分及鎖緊斜面,再次變換方位裝夾后加工獲得側型芯部分,加工完成后的零件如圖4所示。
本例中外側抽滑塊的限位機構采用了簡單的螺釘限位方式,試模時最好將滑塊側置于模具的地側,切忌置于天側,否則開模后,滑塊在重力作用下,有可能發生位移,影響后續合模動作;試模過程中,發現開模時塑件不能留在動模側,因此在型芯中央增設了Z型頭拉料桿。

圖4 加工好的型芯、型腔 斜頂、側型芯滑塊
①塑件設計過程中,于配合結構要充分考慮其可靠性;②模具設計準備工作中調整塑件方向時,只對塑件進行旋轉平移,切忌旋轉坐標系;③為了方便控制各零件的顯示/隱藏,需要將各組成零件劃歸不同的圖層,UG中最多可設置的圖層數為256。
雖然基于多種軟件聯合應用于模具CAD/CAM技術是重要的發展趨勢,但借助UG實施建模,UG/Mold設計模具、UG/CAM進行仿真加工及后處理,之后將程序導入數控機床進行加工制造,不僅減少了模型數據傳送所帶來的數據丟失和麻煩,而且大大縮短了模具設計、制造周期,從而節省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