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芬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不斷抹黑中國海外人才引進計劃,聲稱中國“千人計劃”項目是“竊取”美國先進科技成果。其實,搶奪人才、竊取先進科技恰恰是美國的專長。二戰期間,美國想方設法搶奪德國乃至歐洲的尖端人才,這是戰后美國科技高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1943年初,隨著納粹德國在蘇德戰場上一連串失利,納粹高層意識到將同蘇聯進行持久戰,于是將前線的大量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召回,讓他們返回科研崗位,進行尖端武器開發。領導國防研究協會的工程科學家沃納·奧森伯格精心編制一份人員名冊,詳細記錄了通過政治審查的德國人員信息及科研工作地點。據悉,“奧森伯格名單”中的大多數工程師在佩內明德火箭研究基地工作。1945年3月,隨著盟軍逼近,波恩大學科研人員急忙轉移,臨走前,他們通過抽水馬桶沖走很多重要文件,不料其中一個抽水馬桶壞了,一名波蘭裔實驗室技術人員從馬桶里撿出幾頁“奧森伯格名單”的碎片。這份名單很快落入美國情報機關之手,一場搶奪人才之戰由此拉開帷幕。
美國陸軍軍械部隊研究和情報部門噴氣推進科科長羅伯特·斯塔弗少校依據“奧森伯格名單”編出一份需要抓捕和審問的德國科學家名單,德國主要火箭科學家馮·布勞恩就位列這張名單之首。事實上,許多德國科學家為避免戰后蘇聯審判,也陸續向美軍投誠。1945年春,馮·布勞恩和他的手下都不愿意投降蘇聯人,他們試圖向美國人投誠。5月2日,馮·布勞恩的弟弟馬格努斯看到一名騎著自行車的美軍士兵,他馬上用英語呼喊道:“我的名字叫馬格努斯,我兄弟發明了V-2導彈,我們想投降。”美軍很清楚這些“大魚”的價值,5月22日,斯塔弗發電報給華盛頓總部,敦促轉移德國科學家及其家屬。6月19日,在計劃移交北豪森地區給蘇聯兩天前,斯塔弗少校和美國駐倫敦情報官威廉斯中校匆忙把馮·布勞恩等人護送至美占區小鎮維岑豪森。6月20日,美國國務卿親自下令將馮·布勞恩和他的屬下轉移至美國。
起先,美國情報人員的很多努力都集中在薩克森州和圖林根州,因為這兩個州從7月1日起將成為蘇聯占領區。德國投降前,大批德國研究人員和設備從柏林疏散到了這兩個州,由于擔心蘇聯接管后會招募這些科研技術人員,美國發起了一場秘密的德國版“敦刻爾克大撤退”,幾天內把具有重要價值的德國技術人員撤往美占區。美國當局給德國科研技術人員發了這么一份撤退通知:“奉政府命令,明天中午(6月22日)你們必須帶著家人和行李在比特費爾德市鎮廣場集合,不需要帶冬裝,只要帶上易攜帶的財產即可,例如家庭文件、珠寶等。機動車輛將送你們前往最近的火車站,然后乘火車到西方。”在美國的鼓動下,許多德國科研人員來到西方占領區。然而他們到達西方占領區后,其中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會立即被美國情報部門扣押和審訊,情報機構從這些人口中榨取到滿意的信息后才會釋放他們。
7月20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下達秘密招募德國科學家的命令。隨后不久,美國軍方成立專門負責此事的聯合情報調查局。二戰結束后,為確保美國在接下來同蘇聯爭霸中的優勢地位,聯合情報調查局招募德國科學家的計劃不斷擴大,該計劃被命名為“回形針行動”。由于此前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強調,凡是納粹黨員和重要納粹分子不得招募,可是如果嚴格執行總統的限制規定,將會把頂尖的德國專家排除在外。為此,美軍情報部門銷毀這些納粹科學家的身份檔案,偽造他們的履歷和身份證件,巧妙避開了總統命令以及其他相關決議。據說,美軍之所以將這個行動命名為“回形針”,就是因為為這些納粹科學家準備的偽造文件都是用回形針夾在一起的。
根據統計,美國在這場搶奪人才大戰中總計招走了超過1600名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這些科研人員推動了美國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在核能科學研究、航天科學發展等方面。另一方面,美國也投桃報李,不少納粹科學家雖然因在二戰期間犯下的罪行受到調查,但在美國的庇護下結果都化險為夷。比如,1947年,在俄亥俄州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從事研究工作的格奧爾格·里奇回德國受審,最終因“缺乏證據”,他被宣判無罪釋放。▲
環球時報201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