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亞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凸現,就業難問題備受關注,大學生就業難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些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進行了探討。本論文就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水平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業;就業創業
長期以來,高校對學生就業指導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認識存在誤區,缺乏有效的教學管理和考核機制,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學生就業指導課師資嚴重不足,特別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更是缺乏。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水平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下面主要從社會、學校、企業、大學生自身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崗位
我國國民經濟不景氣,與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不平衡密切相關。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三大產業比重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態勢。其中,第一產業穩步發展,雖然近年所占比例有所減少,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所占比重仍然太大;第二產業高速發展,并一舉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緩慢,雖然2015年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50%,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過度依賴第二產業,隨著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的加深,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表現為后勁不足,甚至成為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為了解決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國必須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首先要大力發展科學、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事業,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其次要著重發展交通運輸、通訊設備、社會福利等公共事業,以滿足大學生就業所需條件;最后要重點發展以商業、旅游、餐飲、影視、服務等為主的可以提供更多工作崗位的行業,以吸納更多畢業大學生就業,解決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加強高校教學管理
2.1加強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建設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面對眾多的大學生,高校必須加強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建設,尤其是加強教師團隊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提升其教學質量,因為只有一支強大的教師團隊和完善的教學資源建設才能保證畢業大學生的質量。
2.2改革培養模式
面對眾多的大學生,高校必須改革教學培養模式。在抓好學生各門功課的同時,多增加一些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2.3革新辦學理念
當下應屆畢業大學生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社會可以提供的崗位需求,面對這種情況,高校必須改革落后的辦學觀念,要有競爭觀念,樹立市場意識,所設置的專業一定要和市場需求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畢業大學生就業。
2.4加強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實現就業創業的一個必要環節。因此,學校應密切聯系社會,對就業指導工作不斷開拓創新,健全就業管理制度,建立集教育、指導、服務于一體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在當今的就業環境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視就業指導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要制定中長期指導課師資隊伍培養方案,分批采取“送出去請進來”、掛職鍛煉、單科進修、在職攻讀學位等方式,大力加強就業指導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優化高校人力資源結構,加強就業指導課的課程建設,改革就業方法,優化就業內容,完善和強化就業指導課的教學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打造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雙師型”就業指導課師資隊伍,確保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效果,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提高就業質量。
三、規范招聘過程
3.1招聘單位要“及時”發布招聘信息
所謂“及時”發布招聘信息,不僅要早,更要互動。要提前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工作崗位、工資待遇、企業文化等方面展開深入的交流和溝通。“校園招聘會”是經過少數知名招聘單位實踐過的可以有效避免因招聘信息不流暢而給雙方造成損失的問題,值得其他招聘單位借鑒和學習。
3.2招聘單位要降低招聘要求
招聘單位在進行招聘工作時,所要求的招聘條件不能因為畢業大學生人數多或想招到人才而過于苛刻。要實事求是,依據崗位要求招聘人才而不是盲目地要求有多少年的工作經驗,因為工作經驗是可以慢慢培養的,而人才一旦流失將給招聘單位造成巨大的損失。
3.3招聘單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招聘選拔制度
通過建立和完善一套嚴格的招聘選拔制度,招聘單位能嚴格按照招聘制度選拔人才,最大限度地降低招聘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干擾,保持招聘工作的客觀性。
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4.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畢業大學生要擺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曾說過,“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的同志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5]。由此可知,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肯做并堅持做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
4.2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畢業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包括語言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等。在校期間就應該注重自身職業素質的培養與形成,經常參加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以豐富自己的閱歷,增加社會實踐經驗等。
4.3完善創業教育
高校應將創業創新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加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為學生形成創業型知識結構提供教學支撐。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時,應對他們的創業能力進行評估,幫助想創業的學生找到創業方向,這一切不一定完全需要依賴老師來完成,可以通過某些校園團體的形式來完成這方面的工作。
總的來說,大學生創業還面臨許多問題,目前國家對創業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多,創業環境向好,創業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想在創業中更加順利,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要加強。自身方面,大學生在大學里就一定要豐富自己,增加自己的閱歷,鍛煉自己的能力,努力讓自己更優秀;環境方面,高校和政府也要在創業能力的培養上多多思考,提供更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為創業學生搭建一個與企業溝通合作的平臺,將資金、政策更好地灌輸到每一名學生中。
參考文獻:
[1]林毓銘;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探索[J];探索與爭鳴;2003年07期.
[2]楊守建;大學生就業問題出在哪里[J];中國青年研究;2004年12期.
[3]李欣;高校畢業生當前就業問題的探討[A];經濟生活——2012商會經濟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