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德育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的問題:一是德育現實的指導性問題;二是德育歷史的連貫性問題;三是德育影響的整體性問題。
關鍵詞:教育專業學生;困境;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項改革向縱深領域推進,由此帶來的利益調整也日趨激烈,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價值取向與審美標準的復雜化和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包括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內的德育困境的老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前提下又表現出一些新的形式和新的趨勢。
一、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德育的困境
(一)德育現實的指導性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學習和教育的最后指向應該是學以致用。如果所學非所用或所學不能用是調動不了學習者的積極性的。但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卻聽到很多學生抱怨他們所受的德育華而不實,發揮不了對現實生活的引導性作用。
如我們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職業崇高性教育時,我們通常以一些經典性的比喻去說明:如教師是人梯、教師是渡船及教師是蠟燭等。我們在用這些比喻時,學生就會對這些比喻進行思考。其中,有的學生認為,如果教師的崇高境界就是要成人梯、成渡船、成蠟燭,那對教師本身來說未免太悲哀了吧,難道學生的成長非要建立在教師單向度消耗的基礎之上嗎?這些比喻是不是意味著學生的成長與教師自身的消耗之間有某種必然性的關聯?結果是這樣的德育也只能停留在口頭說教上而不能貫徹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從而喪失德育的現實指導性。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德育現實指導性不強的又一表現是德育的目標過于精英化。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性善論”是中國社會普遍的文化心理取向。中國人認為人人都有仁愛之心,傾向于善良。如果以人性之先天善端作為道德目標的出發點,那么所構建起來的道德勢必走向精英道德和圣人倫理。問題在于,道德一旦走向“高大上”的路子,就會成為沒有缺點的圣人、精英的專利,也就是說普通人根本無法享受道德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對常人或普通人來講,道德就會變得虛無縹緲,變得可望而不可即,難以踐行,無法做到。
(二)德育歷史的連貫性問題
如前所述,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之前形成的價值體系不斷消解與重構,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成形。我國的傳統道德觀念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德育過程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非但如此,有時還會出現優秀的道德傳統得不到認可,繼而與當前的德育內容脫節甚至產生沖突的現象。這些問題我們可稱之為德育過程中歷史斷裂性與沖突性問題。
關于德育的歷史連貫性問題,我們的觀點并非贊成將我國以前的德育觀念全盤接收,而是有選擇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觀點的邏輯語境應是:誰也不會否認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德育精華,這些作為精華部分的德育傳統歷久彌新,具有恒常性價值。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盡可能地發揮傳統德育的教育價值。
(三)德育影響的整體性問題
1.校內層面
在涉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德育時,一種潛默性的觀點認為:德育是班主任、輔導員或德育教師的事,與其他科任教師或工作人員無關。同時,學校的很多德育工作是通過班級的形式開展,其他教師或工作人員很少介入純粹性的德育工作,更是強化了上述的那種潛默性觀點。這種觀點的進一步泛化,導致個別教師甚至將其他科任老師或工作人員所參與的德育工作視為“狗拿耗子”。正因如此,學前教育專業各個班級在德育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單打獨斗”的局面。各個班級由于班主任或輔導員重視程度不同、能力水平各異,造成班級之間德育成效差距很大,形成了所謂的“馬太效應”,給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推進增加了很大難度。
2.社會層面
教育從廣義上講可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才獲得了它的完整意義。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只有這三者配合,盡量朝一個方向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則就會造成教育資源的內耗或浪費,這在教育理論上可以說是一條顛撲不破的規律。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德育過程中,我們同樣無法逃避這一規律。但實際情況卻是:要么社會的德育或家庭的德育與學校的德育各自為政,不能協調配合;要么學校德育工作人員不能主動調動和發揮社會、家庭的德育工作積極性,從而形成學校德育工作因得不到其他兩方面配合而日趨乏力的處境。長此以往,必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德育困境的對策
1.德育應走進學生生活
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這一觀點對于我們擺脫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德育困境具有較大理論價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德育既來源于學生生活又指向學生生活。德育來源于學生生活是指德育的內容、價值取向、發展規律都是對此前學生所有崇高生活集合體的反映與加工;德育指向學生生活是指德育應為學生現有的和未來的生活服務,不斷指引學生超越現有的生活狀態而達到崇高的生活狀態。正因如此,德育既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又是一個無限上升的過程,即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作為當前德育困境之一的德育現實指導性不強的問題,其最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現有的德育脫離了學生生活,這種脫離分為三種情況:要么是德育的來源上,要么是德育的指向上,要么是德育的來源和指向都脫離了學生生活。因此,當前德育的當務之急是回歸和走進學生生活。
2.再現傳統德育的價值魅力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問題上,毛主席曾說過要“古為今用”。同樣,我們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德育時,也可以遵循這種提法來看待我國的德育傳統。那么如何做到“古為今用”呢?首先,應該在廣大師生中大力倡導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深入地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中國的傳統德育。其次,要對我國的傳統德育做出符合時代性特征的理論解釋,唯有如此,傳統德育才不會因歷史的局限性而難登當代德育的大雅之堂。最后,傳統德育要實現與學生現有生活的對接,這也是對前一項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是對傳統德育的再加工,使傳統德育既能融入學生現實生活,又能反映學生現實生活,更能指導學生現實生活。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發揮傳統德育的現代價值。
三、結束語
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后續教育的基礎,對個人、社會、國家都有重要意義。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是我國教育工作者今后研究、改革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張華,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0-54.
[2]祁海芹.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分析及培養.遼寧教育研究,2003,(1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