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添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事業成功的至理名言,教學也然。細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事關教學的成敗。我們深知,語文課堂是由許多教學環節構成的,教學細節構成的,每一環節又是由許多教學細節組成的,一堂課最能體現教學效果的莫過于課堂中那些閃光的細節。教學細節看似平常但蘊涵智慧;看似簡單但孕育深刻。點滴的微末決定著教學的成敗,絲毫的細節決定著課堂效率和質量。所以,我們要讓課堂教學有效生成,要善于從有效細節研究入手, 在對細節的不斷打磨中,讓課堂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預設細節,讓教學流程有效生成
教學細節是可以“預設”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慧心設計。在語文教學中,誘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特定意境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才能真切自然。
教學過程的設計,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會做到,但卻忽略了一些教學細節預設,這往往導致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呈現出教師對教學思想的追求,閃爍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造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務必對以下每一個細節進行認真的思考:讓學生自主探究,怎樣進行?選擇什么材料?教師如何指導?課堂該提出哪些問題?提出的問題,學生可能會出現哪些回答?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怎樣給予評價?對意想不到的情景,該怎樣處理?等等。教師在備課中如果能充分注重這些細節,在課堂上就有備而至,創造出一個個精彩紛呈的亮點。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的細節預設:
一是設計課堂導語。精妙的課堂導語,不僅能讓學生對新課產生興趣,更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打開學生的心扉。如在教學《鄉愁》時,教師在課前可以播放羅大佑的《鄉愁四韻》,給學生創設情感氛圍,同時以這樣的語言導入:“多么凄美的韻律呀,羅大佑的歌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鄉哀愁。每個日落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一首老歌,一次自然界的變化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每當此時詩人們往往把它訴之于筆端,來表達他們綿綿的思念和柔美的哀傷。教學《沁園春·雪》,教師可以引用古今詩人的詠雪名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香菱學詩》,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打出《紅樓夢》中香菱的判詞:“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以引發學生對香菱命運的關注,對香菱人物形象的探問。通過這些細節,引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以促教學的有效生成。
二是設計指向問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師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問的設計必須直接指向預設的具體教學目標,使教學的程序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展開。
語文課堂上的問題設計須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技能、培養情感。能引起思維,激發想象與聯想。如教學余光中《鄉愁》這首詩,教師可以設計了解讀詩歌這一教學環節,“請用優美的、富有深情的語言描繪給你印象最深的一節詩中展現的動人畫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聯想和想象,描繪出詩人在少年、成年、中年、現在的不同境遇,感受詩人濃濃的深情。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能力,將文字轉化為畫面,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語言概括表達能力。這不僅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外,教學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可以讓學生對比《鄉愁》與其在寫法和主旨抒發的不同,在聯讀這一環節中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更能體現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三是設計探究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和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先是教師必須明確探究活動要達成的目標。如魯迅的小說《故鄉》和《孔乙己》對人物的描寫都非常精彩,可作為本課的學習目標;而對于那些對環境描寫的作用總是理解不清的同學,就可以將課文中關于環境描寫的理解和學習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篇課文的學習中將會有不同的收獲,從而大大提高語文學習效益。再者,教師要分析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用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教學內容,想學生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對于探索過程中實際遇到的難點,教師在預設過程中要盡可能多的做出多種考慮,主觀上窮盡各種可能,才能在具體的探索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達成教學目標。
二、捕捉細節,讓教學探究有效生成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新型教學模式,成為課堂動態生成的沃土。在課堂學習中,學生也會浮想翩翩,令教師措手不及。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學生的“奇談怪論”,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雙敏銳“發現”的慧眼,及時捕捉課堂細節,生成別樣的精彩。
一是捕捉學生發言的“亮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組織者和主持人,要善于在課堂上抓住學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話,穿針引線,挑起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最大限度的促進生生合作。再從學生更高的思維層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預設方案,靈活調整教學設計,生成新的教學思路,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筆者在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時,在課堂討論中,有學生說,作者寫烈日和暴雨是為了烘托祥子的苦難生活。別的學生對此也沒有異議。這時,我捕捉了其中有價值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定要寫烈日和暴雨才能反應祥子的苦難生活呢?把祥子放在春天或者秋天行嗎?這樣,就產生了“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學生之間的討論也由此掀起,學生的思維也由此走向更高的層次。
二是捕捉學生發言的“誤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錯誤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錯誤中有時包含某種合理的成分,甚至隱藏著一種超常,一種獨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師若能慧眼識真金,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顯露錯誤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欣賞,并順著學生的思路將“合理成分”激活,巧加點化,差錯就會演變為一次新的學習、新的精彩。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就可以獲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學生因為知識經驗的不足,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會出現理解偏差。動態生成的課堂,允許學生出錯。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對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輕易予以否定,而是及時發現其中的教學契機,并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適時進行引導點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自我糾錯。教師應把它作為教學的真正起點,站在學生的角度,“順應”學生的認知,掌握其錯誤思想運行的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然后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如此細節處理得當,不僅使學生的不斷碰撞產生新的火花,生成靈動課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注細節的教學,必定是成功的教學;關注細節的教師,必定是成功的教師。教師把握住了“細節”,便留住了一份精彩,營造了一份美麗,那是一種心靈奔放的美,一種生命律動的美。關注細節,讓語文教學有效生成,在學科素養中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