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新 李剛
一、理論構思
高中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在知識經濟迅捷發展的當代,物理學科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曾幾何時,高中物理教學走過的是步履艱難的道路。它的直接負面效應便是對很多的高中生而言,學習物理是一段苦不堪言的過程。面對新高考3+3的新模式,物理學科因為偏難而陷入了少有學生愿意選擇的尷尬境地。“高中物理難學”成為多少學生心頭的恐懼。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除了物理學科自身特點之外,“難學”的表象下是否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如何使高中物理教育從根本上擺脫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創建適應新高考需要的、富有活力與創造性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物理學科資源優勢,激發學生學科興趣和潛能,大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能力,這關系到能否更好地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也是我們物理課堂教學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構建新的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結構,尋求科學系統的、富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實現由厭學向愿學、從苦學到樂學、從拙學到善學的根本轉變。徹底擺脫應試教育帶給師生的痛苦與束縛,使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與創造的快樂。
二、實驗目標
1、課程目標:探索并尋求現代高中物理素質教育教學規律,創建科學系統的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模式。
2、教育目標:
①引導并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大力培養學生科學良好的自學習慣及自學能力。
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及興趣,開發學生思維潛能,形成和諧、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
③引導并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使學生接受到豐富有效的科學方法和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④發揮物理學科在哲學觀念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學科資源優勢,利用大量生動事例,培養學生相信科學、熱愛科學的良好意識和習慣。使學生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體會物理科學的發展歷程,潛移默化地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識物理學科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3、教師目標:
①促進教育思想的根本轉變,建立起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駕馭新的教學方法的能力。
②通過教學改革實驗,增強改革與創新意識,加深危機與挑戰意識,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工作方法。
③力爭實現由敬業型教師向研究創新型教師的轉變。
三、實驗研究設計
創設情境:通過教師語言組織,演示實驗或設置疑問等手段創設情境,收斂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或實例,激發學生想象,造成懸念,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意識有序地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未知欲望。這一環節至關重要,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使一堂課成功一半。
指導自學: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教材。教師將一些具體的問題寫到黑板上,題目要體現出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體系,問題難度要有梯度,書寫要簡潔,易于學生記筆記。學生通過自學,整理回答相關題目,準備下個環節的討論、歸納。在此期間,教師在教室內巡回輔導、答疑,但不可打斷閱讀過程,要使學生有充分的獨立閱讀與思考的整塊時間。教師可通過個別了解,把握自學進度情況,適時進入下一環節。
系統歸納:本環節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通過討論,系統歸納知識內容體系;二是解決好重、難點內容。為了充分發揮學生上一環節自學成果,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潛力,照顧不同學生學習心理需要,對容易問題可要求基礎差一些同學回答,并要及時、恰當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一些較難問題,教師可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討論,教師在本環節中要做好兩點:一是把握好進度,控制好時間分配,二是要做好引、導、點的工作,并要在課堂上反應靈敏,及時應對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各種奇思妙想。
能力訓練:在上一環節中,已經完成了知識系統性的整理,對重點概念、規律的準確理解,突破了難點內容。在此基礎上,再使學生通過數量、難度適中的習題訓練,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應用中鞏固知識內容,加深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環節要注意:精選習題。不要貪多、貪全,目的性、針對性要強;以學生自我練習為主。教師一般不做例解,要注意巡視、檢查;注意兩個反饋:一是學生解題結果與答案反饋,二是教師預期與學生實際完成情況反饋。
探究升華:通過前四個教學環節,知識掌握,思維開發,能力提高這些任務已全部完成。能不能在此基礎上,給整堂課再添加一個亮點,為一節課的最終結束帶來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呢?從而使本節課的知識內涵得到深化,在更深層次更有連續性地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最后的提高與升華。如果時間不允許,這一環節可內化為上一環節的結尾或外化為課后思考題來完成。
四、實踐與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模式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具體表現如下:
1、實驗教師的教育思想和實際教學能力,實驗前后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用實驗評價體系標準評價顯示,實驗教師的學科素質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明顯高于一般教師,尤其對素質教育理論內涵的把握,實驗教師的進步是可喜的。
2、通過對測試結果分析表明,實驗班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發展明顯優于對比班:學科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概括及表達能力、學科成績等。尤為可喜的是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分析表明,上述這些能力及素養已經逐漸向其他學科滲透并遷移。
雖然這一遵循新理念而設計的教學模式已初步顯示了其鮮活的生命力,也實現了實驗的預期目標,但是,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1、學科成績評價結果顯示,實驗班成績標準差過大,說明學生成績離散較大。由于實驗只在一個班進行,無法確定其產生原因是偶然(實驗人數少)還是一種必然。如果是必然,又怎樣去重新分析、審視這一新模式?
2、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切感到,要想完成系統的學科教學,真正體現這一素質教育模式的價值,單一的課型是完不成這一任務的。多種課型的不斷探索、拓寬、總結及至最終成形,形成靈活、豐富、適應力強的模式體系,從而將這一模式的系統綜合效應發揮出來,這是實驗今后的努力方向及任務。
3、本模式的最大成功,在于高效輕負目標的實現。這是讓人欣慰的。二年來的學科成績說明,雖然明顯高于對比班,但仍然存在著成績不穩定、離散度稍大的問題。成績是否還有更大發展,仍存在一些疑問。“減負”與“應試”的碰撞還是讓人輕松不得的。
4、本教學模式在運行中,還有兩個矛盾協調得不夠理想:一是演示實驗在教學結構中的安排;二是課上閱讀與課前預習的關系處理。前一個問題體現為用時較長的演示實驗與“指導閱讀”環節的矛盾;后一個問題主要體現為有的學生自覺性不夠或時間緊張,粗讀、細讀過程都放在課上進行,造成自學效果欠佳,消化不良。上述兩個問題如果老教師做好研究,積極動腦思考,善于引導,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矛盾。
面對遼寧省2018年新高考,“新高考物理教學模式研究”在實踐上的不斷探索實驗、改進、完善,已經顯示了其強勁的生命活力,教改實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雖然實驗過程中暴露出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但這又恰恰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挑戰與解決問題、取得進步的機遇。這給高中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分層教學我們會努力讓物理課堂教學實驗符合當前教育教學要求,能夠取得新高考物理教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