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杰波
摘要:情景認知理論能夠通過對學生價值觀、學習觀的改變,將學生對數學中所蘊含的豐富含義進行深化,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所在。但現代數學教學中的情景認知理論并沒有完全性的滲透,尤其一些數學課程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認知上的錯誤,觀點的印證直接受到了認知心理學的挑戰,由此可見,數學教學要將情景認知理論的辨析重視起來,根據辨析的內容進行新型的改革認知。本文通過對情景認知理論中的實際教學顯示,進行深刻的總結,對其主要的發展意義闡述分析。
關鍵詞:情境認知理論;數學教育;意義
情境認知理論與構建主義相比,將個體和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系統的建立影響作出了不同的總結,其主要認為這兩者之間對學生的學習環境建立是相互作用的,尤其在自然情境中的認知研究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的狀態和獲取的知識程度,從而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生態學習環境,在這樣一種角度中,學習理論的主要辨證發展是由內向外的發展,數學教育正是需要這種由內之外的發展變化,才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的建立良性的學習環境。
一、情景人理論在數學教育中的內涵
(一)深化數學知識。人們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會將人體本身的情感、興趣、動機融入到實際的學習中,為了將自身的不同目的達到而進行數學學習,但這樣的學習方式會影響部分學生的智力發散,數學知識在教和學之間出現了一些本質的矛盾,學生不會將知識的本性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目標[1],失去了教學的情境訓練,從而偏離了數學學習的根源。將數學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內容統統分隔開來,使得數學知識的情景脈絡無法相連。
(二)運算理解數學知識。數學知識在實際的生活中,應用的范圍極廣,在我國的數學教學中,為了適應國際的發展趨勢,情景認知理論中提倡的數學應用逐漸代替了傳統教學中的認知,在數學應用的過程中,人們通過不斷的對數學知識的加深、改變、豐富,再應用才讓數學知識能夠源源不斷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由此可見,數學知識所涵蓋的領域范圍不但廣泛,而且還在不斷的發展,教學中也要將數學知識當做實用的工具來進行指導,才能保證在人們實用的過程中,不斷的構建數學世界和完善數學網絡,對數學的內涵和數學知識發展的變化進行理解[2]。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數學知識的惰性概念和實用性概念的區別,將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進行科學的規劃,這樣才能在應用的過程中,實現人與世界、人與數學之間的互相作用。
(三)促進數學學習的變化。傳統教育觀念中,數學學習是將文化和價值獨立融合在一起的學科,在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論失敗或者成功,都能夠通過訓練的過程將數學知識的內部結構進行系統性的完善,相關的研究部門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影響因素進行討論研究,對于一些社會因素以及文化方面的因素注重的較多,一般在自然情境中觀察社會成員的實踐行為時,社會成員接受的相應術語能夠根據自身的喜好進行模仿,從一開始的簡單模仿到逐步的計數和推理。這樣的方式一般會讓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前有了較為固定的基礎范圍,而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般會將這一范圍忽略,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教學實現整體性的文化教學[3],學生的個體認知就是所在共同體的文化認知,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數學教育的不同高度。
情景認知理論理論下的數學教學主要將數學學習是為一個涵化的過程(具體如圖1所示),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將共同的集體認知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還要將數學中的一些隱性的知識進行發掘和學習,對于隱性知識的特性情境需要教學設計的良好運用,不僅僅要將知識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術語或者自定義中,還要將真實生活中的教學工具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開展方式,將世界的視角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視角,通過生動形象的情境,進行知識的豐富。
(四)學習評估的重要性。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習的真實情景會被限制,學習的后果成為了學生主要的學習目的,這樣的學習方式會極大的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正確認識,改進這一內容需要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發展作為主要關注的內容,同時將學生的評估環節與學生的真實表現能力相結合,對學生的整體發展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以教學中的情境作為主要的參照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正確的把握評價的尺度,讓被評價的人能夠對特定情境中的正確行為有著深刻的認知,從而將這些行為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二、改進情境認知理論的數學教學應用
(一)體現情境的獨特性。數學知識在進行情境的特定安排時,需要將數學知識的在情境認知中的主要觀點體現出來,在數學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內容都是需要情境的創設,所以,教師要將數學知識的范圍進行合理的規劃,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知識內容選擇正確,還需要將知識的觀點突出體現,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實現良性的知識體系創建[4]。
(二)數學知識的可遷移性。有了情境的創設才能夠出現知識的遷移,通過不同場景的教學幫助,學生能夠將不同的知識和生活中的內容聯系起來,延伸拓展,將知識不斷的遷移到不同的類型中。一般來說,在進行這一環節中,表征的體現和練習的程度能夠直接影響數學知識的遷移順利與否。
(三)有效性的體現。抽象的數學概念在實踐的時候能否順利的開展,主要是依靠學生對課堂學習中的知識理解程度來決定,學生在工作場所中,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性的延伸,但使用的效果良好與否,并不是完全取決于學校中的課堂教學,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力,所以教師在情境創設的同時,也需要將學生的能力方面進行培養,在合理的范圍內,奠定學生的實踐基礎。
(四)還原數學的真實性。數學學習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將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還原,通過不同的分析理解,建立有價值的操作。而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真實性的過程中,不僅緊要見問題的真實性進行分析,還需要結合自身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缺乏了研究的興趣,那么在真實性的研討中,學生會忽略許多真實的內容,教師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研究探討,將數學知識教學的靈活性體現出來。
結束語:情境認知理論在我國的教學中逐漸廣泛的蔓延,為了進一步實現教學的啟迪作用和可操作性的培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教學設計內容根據不同的影響因素合理制定,從而保證數學教育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麗艷.試探情境認知理論對數學教育的意義[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34(13).
[2]凌廣靜.初學情境認知理論再思高中數學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17,23(21):23-24.
[3]謝明初.情境認知理論對數學教育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9,53(8):69-73.
[4]黃永.論行為主義與情境認知理論的數學教學意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5(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