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簪
摘要:科學課堂教學從“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對話行為的變革是重要因素。基于對話學習的科學課堂導學環節,可以從三維度設置導學策略:“巧設體驗式情境,誘導學生探究自然”、“巧用反思性文本,引導學生反思學習”、“巧立游戲化評價,激勵學生溝通學伴”。
關鍵詞:科學;對話學習;導學策略
一、引言
新的課程觀急切需要科學課堂教學的聚集點從“教”的中心轉向“學”的中心。這種課堂聚焦點的轉移涉及教學全過程的理念更新與行為變革,其中課堂學習中對話行為的變革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實施對話行為時,若教師提問高效、學生回答配合,課堂教學會有所成效,對話行為對教學也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反之,教的效果則差。
課堂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巧設導學環節,引導學生浸潤于對話中,使學習得以生成。若是導學策略得當,對話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問答或言語溝通,更是身心體驗的真正學習。
二、科學對話學習的導學策略
好的導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快速地研究自然現象、反思學習進展、與同伴交流學習體會等。因此,巧妙設置導學情境,是教師作為學習導引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1、巧設體驗式情境,誘導學生探究自然
(1)巧設“思維體驗”
一些科學概念和規律因其內涵的抽象性,在學習中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如慣性的理解。若能巧設一些“思維游戲”,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現象,總結規律,就能達到與自然規律的真正對話。
[導學案例:“能量迷藏”導學設計]
環節1: 教師準備一裝有干電池的遙控電動汽車和小斜坡模型,啟動小車,然后關閉電源,讓小車依靠慣性沖上斜坡,再下坡,最后停止。
環節2:詢問學生沒電池車能開嗎?電池里有什么東西?
環節3:教師拆開干電池,展示干電池內部結構,引導學生得出能量的概念(能量看不見,以各種形式存在物體中)。
環節4:教師展示能量導圖,讓學生分析并畫出能量的去向,使學生產生思維沖突,最終能量哪去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話題討論:“尋找失蹤的能量”。
環節5:讓學生“雙手摩擦生熱又冷卻”的操作,得出熱量散發到周邊環境中去的結論。引導學生畫如下能量導圖。從而得出能量的轉化與守恒的規律。
(2)巧借“生活體驗”
生活與學習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科學現象的體驗往往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興趣盎然,是激發學生思考科學規律的極佳導學情境。
[導學案例:“光和顏色”導學設計]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利用智能手機,記錄學生生活中能體驗到的科學象照片與視頻,用以課堂導學展示。以“光和顏色”為例。
環節1:展示日出圖,引導學生學習光源概念,探究光的傳播規律。
環節2:播放較遠處煙花視頻中閃光與爆燭聲的時間差,引導學生探究光速。
環節3:展示彩虹圖,激發學生對光的色散的興趣。
環節4:播放公園的噴泉彩虹,彩虹隨噴泉時隱時現讓學生認識到彩虹并非遙不可及,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
2、巧用反思性文本,引導學生反思學習
巧用形式多樣的反思性文本,能形成有效導學情境,引導學生反思學習。反思性文本可以是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診斷單”,可以是學生學習后撰寫的“學習日志”,也可以是學生作業形成的錯題資源。等等。
錯題資源是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它是學習過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現象。每一個錯題的背后都隱含著學生獨特的經驗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思維的過程痕跡,這是一筆學習的寶貴財富。學生錯題資源的有效利用,能激發學習興趣,優化認識結構,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情感態度,達到反思學習的目的。筆者在近期嘗試巧用學生的錯題資源,以如下的錯題運用流程體系,引導學生反思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巧用錯題:錯題分析]
環節1:教師答疑
環節2:自主反思
環節3:題型再做
總得來說,借助《錯題反思集》,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的反思。
3、巧立游戲化評價,激勵學生與學伴對話
以“學”為中心的學習,需要學生自主地學習,也需要學生合作地學習。與學伴之間的合作,無論是相互探討問題、還是共同探究實驗,都需要以學生的主動溝通為起點。基于此,筆者在對話學習的過程中,巧立游戲化評價,為學生搭建與學伴對話的激勵平臺,形面對話學習的導學情境。
無論是課堂中的學習還是課外的思考,鼓勵學生多觀察科學現象、多經歷科學探究,多思考科學問題,并由教師記錄學生“有價值的科學提問”,實行班級“有價值提問積分制”。由教師界定學生所提的問題是否有學習價值,并將其價值意義分為“一星問題、二星問題、三星問題”。在鼓勵學生提問的同時,實行“答題效率積分制”。當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后,或由教師指定學生回答,或由學生主動申請回答。若學生回答富于成效,按成效度分為“一星回答貼切題義、二星回答思維清晰、三星回答完全正確”。無論是學生提問,還是師問生答,一星賦予學生積分1分,二星積2分,三星積3分,累積記分。設立積分兌換制度,每月固定時間對學生進行積分匯總統計,積分達到20分以上,根據學生意愿,或兌換獎勵,或繼續累加。獎勵以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三、對話學習導學設計的注意點
1、導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實驗技能”基礎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即是指實驗器材,也是指學生的實驗技能,包括儀器的選擇、方案的設計、現象的觀察、數據的處理、誤差的分析等。
2、導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學生在課堂內的學習,即是個體的行為,也是團體的行為。隨著學習的持續進行,一些學生可能因為學業上的不理想而出現學習心理的障礙,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在學習上的反思可能不會促進自身的學習。教師在進行導學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大部分學生的情況,還需要關注個別意外學生,如有需要,可為其個體進行一些適合其本人的導學設計,以使其在學習上有所得,有所成就感。
3、導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傾聽表述”水平
學生在與學伴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可能會出現溝通的障礙,一種是表述的同學言不及意,一種是聽的同學聽不明白。由于年齡及文化基礎,這種可能性發生的情況是較多的。在這時,教師就應該要以一個學習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幫助學生解釋學生溝通中一些較為晦澀的言語表達,以促進學伴之間的有效溝通與理解。
參考文獻:
[1]佐滕學著.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