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瓊
摘要:讓幼兒在水粉活動中產生對色彩的濃厚興趣,重視活動室壁畫設置的色彩效果,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在水粉活動中引導幼兒掌握一些色彩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兒的色彩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審美情感;引導幼兒在美術欣賞中提高色彩能力。
關鍵詞:色彩能力;審美情感
繪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使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們樂于用畫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愿,在創作中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讓孩子在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中,感受快樂、釋放情感,讓藝術的熏陶完善孩子人格。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美術的核心在于創造。由線、形、色、構圖組成的美術的基本要素,是美術教育的核心。色是審美信息中之一。因此必須培養兒童對色彩性質的了解。培養孩子的色彩能力來說,筆者認為:在水粉畫活動中,對孩子在色彩上的認知,感覺有較大的幫助。在筆者班,經過水粉畫活動,孩子們對色彩的認識有了突飛猛進的飛躍,他們自信、輕松地運用個人的審美情感,創造性地表現色彩,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色彩風格。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議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色彩能力。
首先,教師自身要有豐富的水粉色彩知識,讓幼兒在水粉活動中產生對色彩的濃厚探索興趣。
了解色彩的規律性對幼兒教師至關重要。教師本人要對色彩有深切的認知,具備一定的色彩素養。色彩就是具有鮮艷的顏色,這是盲目的色彩認知缺乏癥。色彩有原色、間色、復色、明度、色相、飽和度等,明色、色相、飽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幼兒園里,幼兒主要學習分辨和使用基本色——原色和間色,也可以有幾種復色,如棕色、紫紅色及無彩色,進而學習分辨色彩的明度及飽和度。
一、生活中的色彩
比如說:有些孩子的小被子色澤鮮艷,色彩和諧,甚是好看,在孩子們睡覺前或者拿小毛巾時,我有意識地叫嚷,讓孩子們發現:“呀!這張被子真好看,有黃顏色和紅顏色在一起好看極了,你們的媽媽真有眼光!”“哇!這張被子也不錯,在藍顏色里印上桔紅色的花朵,好看極了!”在我故作聲張中,孩子們一個一個地被吸引來了,都象模象樣地欣賞起來。有些孩子還不甘落后道:“張老師,我的被子也好看啊!你看,有這么漂亮的顏色,我最喜歡了!”于是,孩子們紛紛去發現自己的被子并急于介紹自己的被子漂亮。趁此機會,我設計了拓印畫——《漂亮的小被子》,引導孩子以組畫形式,用紙團、樹葉、一些水果、蔬菜等以拓印的方法在已裁好的涂有顏色的紙質做的大被子上拓印自己喜歡的鮮艷的顏色。于是,漂亮的裙子、小毛巾、節日的裝飾等等,都是好的題材。我隨機地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發現五彩的顏色,并用心設計活動,在孩子好奇、感興趣中慢慢使他們對色彩有了濃厚的興趣。
二、美術活動中的色彩
根據水粉的特性,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亂涂亂畫中發現水粉顏料的魔力,主動去探索色彩。首先,我讓孩子認識各種水粉顏色,孩子看到這些已躍躍欲試了,我還縱容他們說:“在白紙上用它們來玩游戲,會有新發現。”
其次,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在水粉活動中引導幼兒掌握一些色彩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兒的色彩能力,增強他們的審美情感。
美感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時,孩子對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辨色能力也大大提高。他們通常喜歡的顏色是那些純度較高的顏色。畫面上顏色的種類也增加了,但不太考慮色彩和諧美。有些幼兒只用幾種顏色而不理會其它顏色,作品色彩單調,換色很少;有的幼兒只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在涂色中大量換色,使作品出現五顏六色雜亂不協調的色彩;有的幼兒一個勁兒地調色,總把畫面弄得灰沉沉的;有的幼兒著重以實際為準,選擇與物體相似的顏色等。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兒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較強的審美情感,我從水粉畫的色彩規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色彩能力一.引導幼兒從水粉游戲中學習色彩知識。
幼兒處于不定向、不規則的狀態中,他們對顏色的偏愛,雖然和個性、氣質及興趣有關,特別是和年齡有關,但多數情況下,是下意識的選擇,我們不能衡量成人繪畫作品的標準要求幼兒。教師要從孩子的繪畫心理著手,設計有趣的課題,滲透理性的指導,讓孩子在玩、涂中學習到色彩的知識。
1.原色練習。
讓孩子在以黑色為底色的畫紙上運用各種顏色畫花朵、畫煙花等,他們發現把鮮艷的顏色放在黑色上,畫面效果棒極了。
2.選擇與物體相似的顏色。
隨著幼兒感知顏色能力的逐步提高,他們辨色的能力也從粗糙到逐步精細。在開始引導幼兒選色時,可啟發他們選出最突出最單純的顏色。
3.配色。
配色是幼兒在更多地感知顏色的基礎上,依賴直覺感受進行創造,它從幼兒對顏色的審美觀出發,表現了個人對顏色的愛好。
4.色調。
從局部的配色逐步發展到整體配色,表現出色彩和內容的聯系。如引導幼兒用暖色調表現節日氣氛,用冷色調表現夜晚、冬天等。在配色時不受配色規律的限制,而是受直覺制約,用然就會十分大膽。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自己的直覺去選多種配色方案,等量齊觀幼兒的色彩感覺。
三、幼兒心中的色彩
有些幼兒比較喜歡一些較暗、灰的顏色,這時,教師不能強求孩子硬是用鮮明的顏色,更不能用言語打擊幼兒的色彩意識:“怎么這么難看?黑乎乎一片。”教師應了解孩子的心理:“為什么用這些顏色?”并進行適當的引導,在黑暗中尋求光明,使孩子的作品光明、開朗。
四、欣賞美術作品中提高色彩能力
美術欣賞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美感經驗產生于個體與作品的交互作用。對視覺藝術的知覺不僅有賴于一般知覺能力。而且還需要欣賞藝術形式的技巧。德國教育家斯克沃茲1965年在實驗研究后得出結論:幼兒的藝術品味和創造性受周圍環境中的藝術作品的影響。名畫作品豐富多樣、色彩等都較為完美。在引導幼兒欣賞時我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語言引導孩子結合他們已有的色彩知識,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時,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的體驗充分表達自己對畫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還要重視活動室壁畫設置的色彩效果。幼兒感受環境的能力是很強的,環境的色彩效果能充分激發他們探索色彩的興趣。一直以來,筆者在活動室壁畫的布置中,都在色彩上費心思,利用顏色刺激孩子的感覺,調動他們的色彩感知能力。讓孩子無時無刻與色彩交流。
綜上所述,教師要把握好孩子的繪畫心理特征及年齡特征,多方位,多元化地運用各種手段、形式,為孩子提供有豐富色彩的環境與條件,尊重孩子個人的審美傾向,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增強孩子的審美情趣,使其有獨特的個人色彩風格,創造性地表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