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低結構的游戲材料,指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標、規定玩法的材料,如紙箱、木板、易拉罐、鏡子等,它們低成本、多變化,能引發幼兒不斷思考,主動地探究與學習,是當前幼兒園最熱門的活動材料。低結構的材料讓他們更自主的探索出多樣的玩法,走進自己的思維圈,成為游戲活動的主人。
但凡幼兒喜歡的材料一定是根據他們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展開的,并且一定會是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的。因此在游戲中,選擇“放手”,讓幼兒“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成為游戲的主人,解放幼兒的思維空間。在活動前,創設自由寬松的氛圍,以談話方式,導入低結構材料,引導幼兒探索材料,說出“想用這個材料玩什么?”“想怎么玩”。通過談話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指南》指出: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所以,通過個別化學習活動材料提供與內容選擇,能滿足幼兒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材料泛指教師在創設環境中有目的地為兒童提供的各類物體和游戲素材,是兒童個體建構的對象。同時還指向由教師、兒童、家長共同收集的制作作品所需要的各類廢舊物品。材料是兒童游戲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兒童在其特殊的發展階段,更多地是依賴材料進行建構活動的。材料又是教育者架起的橋梁,教師將很多教育意圖通過材料這個媒介自然地傳達給兒童,不同的材料蘊涵了教師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材料萌發出兒童不同的游戲興趣和游戲行為。
一、采用情境探索式投放低結構材料
個別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陸續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進行活動。“我先拿的”“不對,是我先到科學區來的,這個盒子是我端過來的。”“那好吧,咱兩一塊玩。”在科學區中,周軒弛和程朱遠爭吵了兩句,很快達成和解。兩個人坐下了。面對這盒鏡子,孩子們有些不知所措,周軒弛拿著一個潛望鏡零件,左瞧右看,程朱遠對著潛望鏡的鏡片,瞇著眼睛看了好久,兩個人不時發出:“這怎么玩啊?”的疑問。程朱遠說:“我去看看別的。”轉身就打算離開了。
周軒弛呼喚我:“老師,這怎么玩啊?”我走上前去,坐在他旁邊:“你覺得這是什么?它能干什么用?”他立刻回答:“這是鏡子的一部分,我能安裝上,但是這個鏡子不是望遠鏡吧?怎么樣子不一樣?”程朱遠看到我過來,一掉頭又回來了。湊在我們旁邊說:“這個鏡子也能把遠處看清楚,我剛才還試了呢。”
“是嗎?”周軒弛立刻把鏡子拿過來,比劃著往遠處看,看完了他興奮的大叫起來:“哎,我看到了墻上的畫, 快來看!”程朱遠接過來潛望鏡,對著墻面看了看,也高興得叫起來:“我也看到了!那這個鏡子為什么還拐彎啊?跟放大鏡不一樣!”
周軒弛說:“讓我試試看別處。”他舉著潛望鏡轉來轉去,不停變化方位,程朱遠跟在他旁邊,一會彎腰湊過來一會提示他看遠處;看了一會,程朱遠說:“你讓我試試吧。”兩個孩子倒換著看。周軒弛說:“我們坐下吧。”他一把拿過潛望鏡準備坐下,突然又躲到椅子后面說:“我試試在這里能看到你嗎?”程朱遠說:“那我藏起來了啊。”周軒弛說:“你別動啊,要不我找不到你了。”程朱遠連忙站好。
周軒弛蹲在椅子后面,潛望鏡上方對著程朱遠,小臉被擋在椅子后面。程朱遠一看,周軒弛藏到了椅子后面,有點著急:“哎,你這樣,還能看到我嗎?”周軒弛調整了潛望鏡角度之后,驚喜的站了起來:“我剛才看到你了!”這個發現讓他欣喜不已。他召喚了區域里其它的好朋友,給大家講述他的發現:“這個鏡子特別神奇,你把眼鏡對著下面的鏡片,你能看到上面的東西。”
二、采用預設式投放低結構材料
萬花筒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普通的萬花筒都是小巧的,在地攤上可以買到的,孩子會問:“為什么萬花筒里會有那么好看的圖案呢?”針對孩子們的好奇心,我把萬花筒設計成能靈活操作的超級大萬花筒,在萬花筒的尾部開了幾個小門,孩子們可以在萬花筒里放一些反光的材料,這樣萬花筒里面的圖案可以不斷的變化,最近孩子不太玩萬花筒了,因為他們只顧往萬花筒里放東西,不關注其中的變化,沒有出現新的玩法,該怎么辦呢?就在那一天費思宇和洋洋一起在玩萬花筒,兩個人一前一后的轉動著萬花筒。費思宇拿著一些積木,然后放進萬花筒的肚子里,對洋洋說:“你轉轉看!我放了很多的積木,看看變成什么圖案了?”洋洋在對面說:“我看見了很多積木都擋住了,太多了!我們拿掉點。”于是兩個人把萬花筒里面的積木都拿了出來,放在桌子上,洋洋發現拿出了的東西太多了,她對費思宇說:“怎么那么多垃圾啊?我們來整理一下吧!”在整理的過程中,費思宇發現了一個被揉成很小的發光的紙團,于是他小心翼翼得打開這張紙,發現原來是一張藍色的玻璃紙,兩個人一下子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洋洋把玻璃紙貼在了萬花筒的后面,這時候費思宇發現了萬花筒里變成了一片發光的藍色,好看極了!于是費思宇又找來了一張紅色的玻璃紙貼在藍色玻璃紙上,然后發現藍色和紅色在一起的玻璃紙似的萬花筒里的顏色更加豐富漂亮了。這一發現馬上讓兩個人更加玩的起勁起來,他們不斷的尋找不同顏色的玻璃紙,然后用雙面膠貼在一起,不斷觀察萬花筒里的景象。
兩個孩子在整理材料的無意中發現了新的玩法,并在分享的時候,他們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發現,這種玩法也激勵的其他孩子今后的想象力。
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名幼兒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1、能夠對材料中給出的信息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2、在教師的提問下,幼兒能夠再次進行思考,并發現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3、通過探究,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面對新的活動內容時,幼兒能夠大膽探索。萬花筒材料在老師沒有調整的時候,一直擔心孩子們沒有新的發現,自己沒有新的創想,但是今天孩子們的行為舉動讓我認識到了孩子們的潛力,其中老師沒有參與和引導,完全是孩子們自己自發的活動,洋洋能用玻璃紙平鋪在萬花筒的背后,說明她是個有創想的孩子,之后不斷的去尋找材料,標明他們找到了喜歡的材料,這些現象吸引了他們,在尋找,觀察,比較的過程中發展了孩子的學習品質,想象力發展,同伴的合作方面,所以不要光看孩子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其實它帶動的是孩子更大空間的發展。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們習慣于直接授予幼兒正確的知識、經驗,避免讓幼兒出現錯誤,而忽視了預留給孩子們思考、嘗試、探索的時間,致使幼兒的學習停留在機械的模仿。其實,幼兒的失敗過程或失敗行為會引起幼兒繼續探索的積極愿望。因此,在學習了《指南》,感受了《指南》中的精神后,我嘗試了放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大膽嘗試探究。使孩子們明白,任何知識都是通過人們的艱苦努力發現和探究得到的。
作者簡介:張毓,1987,女,上海市人,民族:漢,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單位:上海市奉賢區南中路幼兒園 上海市 郵編:20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