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要:在小學階段,實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為了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到課堂教學之中,學校在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上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收到較好成效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問題。要想在小學課堂上實施并開展好素質教育,首先就要意識到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在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后,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一些途徑來強化素質教育的落實。
關鍵詞:小學課堂;素質教育;教學對象
一、素質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
素質教育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在某種程度上說,素質教育已經在每個學校的教學理念上有了堅實的基礎了。素質教育是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發掘人的創造潛能,注重發展人的個性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沒有高素質,就沒有社會的和諧,沒有高素質,就沒有人與人的尊重。實施素質教育應從基礎抓起,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就成為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良好起點。
縱觀目前的素質教育總體情況,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社會上的熱門話題,無論是學校、老師、家長都在關注素質教育,但是在運用素質教育這一塊還有明顯的不足。學生的考試壓力比較大,課業負擔比較重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發揮。
二、小學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途徑
1、突出三種訓練方式
一是對學生的行為和習慣進行訓練。人們生活是有著一定的習慣的,習慣一旦形成了,有時是很難去改變的。小學階段,給學生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有助于他們今后的成長。所以,給學生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成為了小學教育課堂課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組成部分了。在學校期間,教師要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習慣是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做的,例如學生在道德方面的習慣,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習慣等等。要讓學生樹立養成良好習慣的意識,幫助他們進行習慣訓練,從而養成良好習慣。二是要對學生進行思維方面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思維方面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階段,學習基礎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非常重要,但是除了學習基礎知識以外,還要注意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訓練。小學生可能對思維方面的認識還不成熟,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例如現在的教學強調發散性思維,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知識后,要啟發式地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舉一反三,能夠通過一個知識點聯想到另外的一些知識點,將所學的內容聯系在一起,進行不斷的分析、歸納和綜合,從而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正確的運用。教師和家長要針對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不同的培養,讓小學生在無形之中就運用起這些不同的思維方式。三是對學生在掌握技能方面進行突出訓練。學生掌握技能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在課堂上掌握相關的技能是最重要方式。因為學生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學習,而且在課堂上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注意培養小學生的技能,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值得強調的是,這三種訓練方式是有著內在的聯系的,無論是行為習慣、思維還是技能,都是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幫助的。老師和家長要綜合運用這三種訓練方式,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2、實現三個轉變
(1)教師的角色要發生轉變。教師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是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的。尤其在小學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師在課堂中扮演著指揮者,指導著學生進行著學習和活動。學生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對象,是課堂的主體。也有的人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因為教師如何教學,學生就要如何學習。這樣的說法比較片面,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非常大,但是要與學生進行互動,這樣才能將知識更好地交給學生。所以,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體。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要做一些調整,以前的教學方式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講,當然課堂上的教學應該是這樣的。但是可以改變一些教學的方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間增加一些互動的環節,讓學生開動腦筋;也可以“互換角色”,讓學生上講臺,給大家講課,等等,從而活躍課堂的教學方式。對于一些內容,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推導,就某一個問題,和學生一起推敲。老師教出來的內容和學生自己推導出來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另外,在小學課堂上,教師盡量不要采用留大量作業、經??荚嚨姆绞剑@樣會讓學生感到學習壓力非常大,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盡可能地采取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點單”,這樣能夠讓學生從被動地學習轉變到主動地學習。
(2)教學的對象要發生改變。有人認為,教學對象是學生,如何去改變。當然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但是在很多學校里面,教師教學的主要對象是成績好的學生。由于教學任務的驅動,有的教師為了趕上教學的進度和速度,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多地偏向成績好的學生,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考慮得不多。其實教師應該對成績好的學生以及成績不好的學生進行分析。分析為什么有的學生成績好,而有的學生成績不好。在找到原因后,針對不同的情況,就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另外,在班級里面,絕大部分屬于成績中等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好不壞”。教師要掌握每個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教學設計上,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的教學要針對所有學生,對于成績比較差、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要對他們格外照顧,幫他們找到存在問題的原因,給他們耐心講解的同時,做一些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度過學習的難關。
(3)課堂作業以及課后練習要發生改變。很多小學生對作業感到是一種包袱。其實教師給學生留作業,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作業、課后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但是往往沒有收到效果。一方面讓學生在心理上有負擔,對強化并鞏固知識點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作業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學生對作業的認識不同,抑制了優生智力和才能的發展。為此,作業練習必須由統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轉變。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度。要有一定數量的基礎題和稍變化的習題,也要有一些綜合練習題和富有思考性的習題,但不要過于繁難。練習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因人而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熱情關懷,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唐鳳崗. 農村小學素質教育實施方法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24)
[2]寇秋波,張志艷. 新時期小學素質教育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19)
[3]趙偉. 對小學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