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華
Companionship of Books 是一篇文學性極強的文章。讀罷原文,筆者自覺獲益頗多。但真要下筆翻譯時卻遇到了許多困難,比如怎樣遣詞造句、比如怎樣傳達原文意境等。圍觀同學們的作業后覺得大家的思路都很是不錯,有些翻譯方法也讓筆者大開眼界。故摘錄翻譯數句,作分析報告一篇,望能集眾人智慧,淺析英漢翻譯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試圖找出解決辦法。
一、標題翻譯:
文章標題“Companionship of Books”的翻譯首先就是一大難題。34位同學給出了近十種翻譯方法,如“與書為伴”、“以書為友”、“書之誼”、“書是人生最好的伴侶”、“書·伴”等等。簡簡單單三個單詞,竟引出如此之多的翻譯版本,讓筆者不禁贊嘆之余,也不得不思考,這么多種翻譯方法,有無對錯之別、高下之分?
筆者認為,標題翻譯中,文字簡練方為上佳。因此將區區三個英文單詞譯成“書是人生最好的伴侶”應是有些不妥。而查閱《英漢大字典》(第二版),書中給出了兩條釋義:1.伴侶關系;友誼;交往。2.一群同伴。可見,不論“為伴”還是“為友”都可算符合要求。但綜合全文,筆者認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意思更加傾向于“引書籍為終生伴侶”之意,因此譯成“與書為伴”似乎更好。而有同學極富創造力地將標題譯成“書·伴”,則是有寫另辟蹊徑,讓筆者眼前一亮。
二、遣詞造句:
文學性篇章的一大行文特點便是詞義豐富多變,且句式多用對仗。翻譯這類文章,對譯者的中英文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中文方面。下面,筆者想援引以下幾句來進行具體分析。
e.g.1:one should always live in the best company,whether it be of books or of men.?
譯文1:人應該結交最好的朋友,無論是書還是生活中遇到的人。
譯文2:不管陪伴這個人的是人還是書,陪伴他的總應該是最好的。
譯文3:人應當讀好書,交益友。
以上三例中,筆者個人最欣賞第三種版本。這種譯法跳出了原文的行文格式,通過意譯,成功傳達了原文的意思。著名翻譯家彼得·紐馬克說:“翻譯是把一種語言中某一語言單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行為”,由此可見,在翻譯中,不妨得“意”忘“形”,傳達原文的內涵比傳達形式重要太多。
e.g.2:“Books,”said Hazlitt,“wind into the heart; the poet's verse slides in the current of our blood.……”
譯文1:赫茲里特曾說過:“書涌進心門,詩節便會流進血脈。……”
譯文2:黑茲利特曾經說過“書籍輕拂沁心靈,詩行輕滑滲血液”。……
譯文3:19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家威廉.赫茲里特曾這樣說道:“書籍猶如一陣清風,在我們的心中吹出一陣漣漪;詩人筆下的詩句潛入我們的身體,與血液交融。……”
這句話看似不長,在翻譯中卻有兩個不得不提的問題。一是在Hazlitt時要不要介紹這個人的身份?筆者自己在翻譯的過程中完全忽略了這一點,但是意識到這個問題后認為,進行一定的介紹還是有必要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讀者對所提人物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二是這句話整體的翻譯方法。各位同學也都提供了不同的翻譯版本,有白話版,也有古詩版。這里筆者認為應當結合Hazlitt的身份來考慮翻譯問題。通過網絡可以查到,威廉.黑茲里特是19世紀一名英國文學評論家。因此筆者認為在通篇白話的翻譯中不必特意出現一句詩句,略顯突兀。不妨參照標題的翻譯方法,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意譯就很好。
以上援引譯文中還有斷句錯誤的情況。
e.g.3: A good book is often the best urn of a life.
譯文1:好書猶如一件精美的容器。
譯文2:一本好書往往是盛滿可以想象地生命的所有精華的佳器。
譯文3:優秀的書籍是生活的茗茶。
譯文4:一本好書就像是一個茶甕。
譯文5:好書猶如精美寶器。
不一而足。一個“urn”出現了如此多種譯法,何嘗不是翻譯多樣性的一個體現!首先,僅僅譯為“容器”是不夠的。查閱字典,“urn”的確有“甕、缸”的意思,但是直接放在這里是否妥當?筆者認為不然。在現代漢語中,我們說到“甕”,一般只能想到那種大腹小口的粗制陶器,或是“請君入甕”這一成語。這樣的話,原文的意境便蕩然無存。而還有同學將其引申為“茗茶”,筆者認為這是走得太遠了。曾有人說:“翻譯詩歌是帶著鐐銬跳舞”,翻譯其他作品又何嘗不是?因此,哪怕是意譯,也應當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發揮。綜上,筆者認為譯作“寶器”較為合適。
e.g.4: ——from Lee's Rhetoric
譯文1:(漏譯)
譯文2:來源于李的語錄
譯文3:——選自《李氏英語修辭》
譯文4:選自李登輝的修辭學
譯文5:——李的詞
筆者在翻譯這句話時也出現了漏譯的錯誤,現在想來實在是太過粗心大意。翻譯文本首先必須尊重文本的完整性和客觀性,這一點非常重要。而至于這一句話應當如何翻譯,則必須借助資料方能得出結論。
通過上網查詢,筆者發現應該是一本書的名字,即:《Lee's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譯作《李氏英語修詞作文合編》,那么在這里不妨就翻做“——選自《李氏英語修詞》”。
筆者在文中摘選了各種翻譯版本,僅作分析參考之用。能力有限,有不當之處還望指出。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古語亦有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只是筆者在分析同學作業中得到的一些淺見。可見在翻譯中,一字一句都需細細斟酌品位。而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翻譯者,還有許多未竟的任務等著自己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