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區域性游戲研究的同時,還要關注游戲與教學活動、生活活動之間的關系,并在教學活動和生活活動中體現游戲精神。那么從幼兒園教育的視覺老師審視游戲,可以發現游戲精神對游戲起著主導和貫穿作用,幼兒教育呼喚游戲精神,游戲精神包括了:自由性、愉悅性、創造性、自主性。那么本文將從一日活動中的某個生活環節淺談對游戲精神中自由性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何為自由性?
自由是人的天性,幼兒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教育中的自由對幼兒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不僅有助于幼兒對知識的探索和真理的追求,而且能夠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杜威指出:“更多地給予個人以自由,把個人的潛力解放出來,這個觀念和理想是自由精神永遠存在的核心。”因此,幼兒教育應尊重孩子的自由,給幼兒提供面對多種可能性、進行自主選擇的機會,促進他們自由能力的發展。
“這不行,那不許”的自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是:讓孩子自己決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去掉“成人中心”才是對兒童最好的解綁。
其次如何解綁自由性?
1.案例分享:《幼兒自助餐活動》,在開展了自主午餐活動一段時間后,我觀察到大班的孩子們能很有秩序地進行自我就餐,隨后我和孩子們商量出了一條新的自由守則:可以隨心所欲的挑選就餐位置。于是,最近幾天班級有幾個關系特別好的孩子就開始選擇坐在一起用餐,因為過于興奮的原因,常常發出交流的聲音,有時候甚至還會喧嘩嬉笑,邊上的孩子們完全無心用餐。雖然進餐時要保持安靜是幼兒園的一項常規,但看著他們快樂交談的情景我真的不忍心去打斷,但是看著他們這樣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邊上的孩子們,我又想去制止這樣的行為,在吃飯時孩子們到底可以自由交談嗎?
2.案例現狀:對于這個問題,有的教育工作者會認為邊說話邊吃飯,整個用餐環境會顯得亂哄哄,沒有秩序感,并且邊吃邊說會影響身體健康,再說安靜就餐也是幼兒園慣有的一項常規,因此就不允許幼兒在進餐時說話。但我們作為一名具備游戲者精神的幼教教育工作者應該敢于對原有常規進行反思,切不可單純為了追求整齊劃一的外顯秩序和強調片面的健康,就不許孩子們在午餐時說話、交談,應該著眼于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的自由發展,應該以新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項常規的合理性。曾記得有位幼教專家赴美考察后發出過這樣的感嘆:為什么美國的孩子在進餐時都興高采烈,情緒飽滿,整個氣氛輕松、愉快,而我們國內的孩子在吃飯時卻有不少是愁眉苦臉,情緒異常低落,甚至有的孩子只要中午聽見走廊間餐車推動的聲音,就開始產生厭煩情緒。難道是美國幼兒園的飯菜比中國幼兒園的飯菜更可口誘人嗎? 其實是美國幼兒園中輕松愉快的進餐氣氛促使孩子們食欲大增,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師生自由、平等、民主。
3.案例分析:我們以游戲者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下,假如我們成人進餐時也有這么一種規定:“進餐時要安靜,不許自由交談”,并且還有一位專門的監督員時時“監視”著我們是否遵守著這一規定,我們會有什么感覺呢?大家肯定會覺得氣氛十分壓抑,一下子沒有了用餐的愉快心情,這樣甚至會使平日里喜歡的飯菜都覺得“索然無味”,似乎難以下咽。那么現在我們想想這一規定用在孩子們身上是不是真的合理呢?正如劉晶波博士所說,在幼兒園許多規則的制定更多的是以成人世界的標準為出發點的,對于孩子來說并不合適。整齊劃一雖然方便了管理者,但這種過分強調環境有秩序性的常規,卻忽視了幼兒個體自主性和幼兒的情感需要,因此對個體的發展來說是有害無益的。試想在這種看似安靜、有序的進餐環境中,許多孩子想和同伴交流卻得不到允許,稍稍“出軌”就會遭成人的制止,在這樣一種就餐環境怎會有好的心情呢?
4.案例解決策略:那么對于這些壓抑的孩子來說何來用餐的快樂心情,有何來用餐的食欲,這樣又怎么能保證幼兒午餐的質量呢?那么,怎樣才能在保證用餐安全(如嗆著、噴飯粒等)的同時,讓孩子快樂自由的用餐呢?我在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
(1)設立特別的用餐“音樂”
輕柔妙曼的音樂能讓孩子們身心愉悅,將緊張的心情放輕松,于是我們選擇在餐前播放一些適合孩子們的輕松、優美的音樂。孩子們在就餐時聽聽輕音樂,他們的情緒稍稍趨于平靜并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變得更輕松更愉快,從而帶著愉快的心情進入美好的午餐時間。
(2)設立特別的時間段“我想說”
在午餐前,我會給孩子們一些特別的時間段,讓他們充分表達,使他們的“我想說”得到滿足,比如邀請孩子們來說一說今天的菜單,討論下菜品的營養價值,說說你最喜歡的是什么菜等等。當孩子們把想說的說出來,才能讓他們的身心更愉悅,從而快樂進餐。幼兒進入大班后身體各器官之間的協調更和諧了,絕大多數情況不再會發生噴飯等現象。但如果部分老師不允許孩子講話,或打斷他們的快樂交談,孩子們會在整個午餐中表現悶悶不樂的樣子,影響食欲。
(3)設立特別的活動“生日桌”
允許孩子們在用餐時輕聲自由交談,自由地選擇座位,并采用師生共餐形式,開設生日餐桌(即為班上過生日的孩子特設的餐桌),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環境中特有的溫馨和快樂。
總之,我認為在幼兒身體各器官間的協調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完全可以允許孩子們在午餐時輕聲自由交談,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交流的需要,也可以在此同時鍛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更為寬松自由的就餐環境。并且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之健康領域中給出我們的教育建議是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所以我讓孩子們深深體驗到與老師、同伴共同生活的快樂,使午餐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歡樂時光,使得教師在幼兒的一日活動的每個環節真正意義上的解綁自由性,還給孩子們一個寬松、愉悅、自由的學習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