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農業能帶動著大部分的經濟,而在當下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農業不得不做出一些適應性的調整與改變。而對于農業生產的調整,則應當從了解經濟入手,再逐步深入到了解農業生產調整以及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技術實現農業生產調整和提升經濟的目的。
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階段性變化
正確認識和把握新階段的變化及特征,對于全面把握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做好跨世紀農業和農村工作意義重大。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階段性變化,主要表觀在以下5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農業發展由以解決溫飽為主轉向適應小康要求的新階段。
第二,農業增長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由主要依據土地和勞動力轉向更多的依靠資本和技術投入,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第三,農業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較大變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農業的專業化、組織化和一體化趨勢加快。
第四,農業的市場競爭關系發生變化,由國內競爭轉向國內國際雙重競爭,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度明顯增強。
第五,農業和農村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撐作用發生變化,在滿足農產品需求的同時,對擴大市場需求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貢獻越來越突出。
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特點
這次結構調整的特點不同于以往,以前的調整,是在產品短缺、增產就能增收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主要是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廣度進軍,著重解決總量短缺的矛盾。這次調整,是在供求總量平衡甚至供過于求的背景下進行的,既有向生產廣度進軍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向生產的深度進軍,著重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解決生產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問題。
當前,戰略性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關鍵,是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區域優勢,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產品和區城布局結構。今后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中心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發展優質農產品,是調整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的一個基本方向。二是把畜牧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來抓。畜牧業是一個專業化功能強、產業鏈條長、循環圈大、帶動力強的產業。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四是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結構。立足于各地的比較優勢、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區和專業化生產區,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生產帶。
三、如何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要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必須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準確把握我區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點及其特點。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明確主攻方向。不同地區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是不同的。結合實際情況,戰略性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二是積極發展畜牧水產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三是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四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布局。比如在馬鈴薯種薯、淀粉加工專用薯和鮮食用薯生產的優勢區域,市場區位就會有優勢明顯,除本地作為食品、蔬菜消費和淀粉加工外,可以出口至周邊國家,調運到中原、華南和華東等地。優先發展脫毒種薯,其次依托市場區位優勢發展淀粉加工專用型和鮮食用馬鈴薯。要以區黨委提出的區域經濟發展新突破為基本構架,進行區域結構的合理調整,發展特色農業;五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調整農村勞動就業結構。
四、農業結構調整具體措施:
1.搞好規劃引導。結構調整的主體是農民,結構調整必須以尊重農民的意愿和經營自主權為前提,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政府規劃引導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時期,政府的科學規劃對克服結構調整中的盲目性、降低市場風險具有重要作用.結構調整規劃必須有科學依據,需要各方面專家的廣泛參與。
2.加大新品種、先進技術的推廣力度。當前重點是適應結構調整的需要,盡快把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重點從提高產量、增加供給轉移到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上來,不僅要開發、引進和推廣,而且要加大農產品加工保鮮及儲運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比如在土豆薯類種植方面:一是選育和推廣抗病加工專用型品種、早中晚熟鮮食品種,研究專用品種配套栽培技術,建立淀粉加工原料薯基地,實行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二是整合脫毒快繁中心、種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檢驗檢測體系,提高種薯供應能力和質量。三是大力發展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四是建立晚疫病發生流行和蚜蟲遷飛預測預報,嚴格執行產地檢疫,防止檢疫性病蟲害的擴散和傳播。五是推廣改良的簡易中小型貯藏庫,增加貯藏能力,降低貯藏損失,延長商品薯供應周期,調節馬鈴薯市場價格。
3.加快建設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和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是推進農產品優質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引導結構調整,信息至關重要,必須高度重視面向農村的信息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通過發布生產、市場、技術信息,指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同時,積極推進以產地批發市場為重點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大力扶持農村個體運銷大戶、民間運銷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發展“訂單農業”,搞好產銷銜接,搞活農產品流通。農業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農業供給的改善。想要使農業經濟能夠長期的增長,就需要對當前的農業供給進行必要的調整,通過調整來促進要素的轉移,促進農業結構的改善。對農業供給進行調整主要需要考慮的因素十分多,例如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人口因素等等。在進行調整時,自然條件、資源稟賦要求的是必須要建立在對農業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證的基礎上,然后才能夠去進一步的討論如何進行結構調整。人口因素會影響到勞動力的供給程度,因此需要保障人口與資源配置的平衡。
總之,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礎的部門,其他部門的發展都需要建立在農業部門的大發展的基礎上。在農業經濟方面雖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與其他方面相比,農業經濟卻仍然是一個較弱的方面。希望通過論述能夠讓廣大的同仁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農業科技的運用多些認識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