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娟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喜歡探索周圍的神奇事物,他們能大膽創想,自由創造,他們能把潔白的一張紙描繪出五顏六色的精彩畫面。這,就是孩子!我們要給予他們的是什么?空間、支持與引導。在我們平時的一日生活中,無論是生活活動,或是游戲活動,或是學習活動,“自由、自主、愉悅、創造”是我們一直會堅守的信念。
1.“無意的發現”
晨間體鍛時,孩子們正在進行分散游戲,突然,蔣尚成大叫了起來:“這個黑黑的是什么東西呀?”他湊近仔細一看:哇,原來是一條蚯蚓呀。我循聲望去,原來是一條蚯蚓不知怎么爬到了跑道上。成成這么一叫,把小朋友們都吸引了過去,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張老師,你快來看呀,小蚯蚓怎么在這里呀?”成成一邊說還用他的小指頭去碰碰小蚯蚓那軟軟的身子。更多的孩子們圍攏過來,大家都要去撥弄小蚯蚓。由于擁擠,成成還差點踩在小蚯蚓身上。“哎呀,你們別擠呀!”里面的幾個小朋友開始嚷嚷,圍在外面的小朋友就漸漸散開了,不一會兒又有人喊我:“快來看,這里也有蚯蚓!”然后孩子們就在跑道上四處尋找蚯蚓,發現了不少小的蚯蚓。
2.“蚯蚓哪里來的?”
孩子們興趣漸濃,對蚯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但是我看著他們似乎只是對撥弄蚯蚓感興趣,我也順著他們的興趣四處走動,一部分孩子跟著我,問我在尋找什么。我便說“不知道蚯蚓是哪里拿出來的?我找找!”順著我的思路,孩子們有的去草地找蚯蚓,有的去泥地里找蚯蚓,我不時還聽到小朋友的議論:“小蚯蚓受傷了,好可憐哦,我們把它送回家吧。”“可是,小蚯蚓的家在哪里呢?你知道嗎?”孩子們你一句,我一言的在討論著;張XX瞪著大眼睛問我:“孫老師,你知道蚯蚓的家在哪里嗎?”“蚯蚓是從哪里爬出來的?”“小蚯蚓會不會咬人?“蚯吲沒有腳為什么還能爬得這么快?”……
面對孩子們一連串的問題,我并沒有一一回答,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3.“挖蚯蚓活動”
成成找來一根樹枝迫不及待地在地上刨了起來,可是忙了好大一陣子,地面的泥土似乎并沒有什么大變化。成成放下手里的樹枝,從旁邊的沙池里拿來了一個挖土工具,這樣一下子刨出很多的土,他興奮地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身邊的同伴,而且還邊說邊給大家示范。大伙又來了精神,照成成的方法干了起來。可不一會兒,成成再次停了下來,休息片刻后,他繼續挖。。。
剛開始,他們雖然說是在找蚯蚓,但目的性并不強,只是隨意地用一些樹枝、石塊在撥弄著泥土表面。當聽到我明確地說蚯蚓是在地下時,成成小朋友用樹枝使勁地挖,但他馬上發現樹枝并不能很有效地挖土,于是找了小鏟子,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變化,說明孩子對任務與工具之間的關系,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覺得孩子的好多學習和體驗就是在這種關系中完成的。孩子對力的作用點與刨土量以及動作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不斷進行嘗試性建構和模糊思考。也許孩子的許多經驗就是在這種嘗試性的建構和模糊的思考過程中積累和提升的。
我相信,在這樣一個愉悅的心情下發現、探索、自主、創造,遠遠比我們直接傳授來的有效多得多,因為這是孩子們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滿滿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