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霞
摘要:“三農”問題在中國改革環節中沒有后續跟進,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生產要素沒有完全市場化,使本來就處于發展劣勢的“三農”問題在改革開放40年中缺了課、掉了隊,劣勢疊加,“三農”問題就更為突出。新時代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賦予農村與城市平等、對等的主體地位。農村地區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戰場,將農村地區作為獨立的而非附屬的戰略區加以看待,達到習近平總書記講的“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新局面。
關鍵詞:三農問題;改革開放;鄉村振興;職業農民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三農”問題中的農村指居住地域是農村,農業指從事的行業是農業,農民指主體身份是農民,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一體化考慮,抓住本質和核心,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在正確的政策和策略的實施下,才能達到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的目標。
改革開放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是一場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大變革。改革開放40年來,“三農”問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中國改革環節中沒有后續跟進,沒有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突破。農村、農業和農民在發展問題上、在體制和機制上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與市場經濟接軌,生產要素沒有完全市場化,使本來就處于發展劣勢的“三農”問題在改革開放40年中缺了課、掉了隊,劣勢疊加,“三農”問題就更為突出。“三農”問題是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通過繼續深化改革,繼續解放思想,加大開放力度,把“三農”問題中的發展活力充分釋放出來,才能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
盤活閑置資源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經濟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開始快速發展,與同期中國總體經濟的發展相比,農業的發展程度和質量遠遠趕不上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相比之下農民種田沒有足夠的收入,豐產不豐收。我國的農村有3萬多個鄉鎮,60萬個村民委員會,317這些村莊與日新月異的城鎮相比,不少的村莊原地踏步,有的還陷入衰敗中。當家庭理財承包責任制釋放完它最大的能量和效益之后,不少農村陷入發展緩慢、滯后、甚至倒退的狀態,這在中國農村成為一種極普遍的形象。農民為了盡快擺脫困境,不少農民放棄主業進城打工,孩子進城上學。農業的投入減少了,農村、農業的發展更加惡化,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進入惡性循環。與此相反的是,發展快的先進典型農村抓住了發展機遇,后來者居上的也不在少數。安徽金寨縣是全國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縣,兩年時間通過新村建設,已騰退復墾耕地2.3萬畝,扣除建設用地5000畝,新增耕地1.8萬畝。先行在省內調劑使用,已有償調劑1.08萬畝。交易金額49.5億元,相當于金寨4年的財政收入,完全可以承擔1.29萬戶宅基地有償退出,以及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基礎設施投入的45億元成本。以農村土地為抵押打造融資平臺,未來撬動幾十萬億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下鄉,投入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鎮建設上來,必將激發出經濟增長的巨大新動能,迅速和遏制改變城鄉發展差距拉大的態勢,當然各地的資源不一樣,要靈活變通,因地制宜。
把握振興機遇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是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之所以稱之為戰略是因為囊括了中國“三農”問題的共性問題和全局問題,具有整體性、長遠性,這就是新世紀以來第15個以“三農”工作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講意義、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提要求,與以往相比,今年的文件有兩個重要特點:管全面、管長遠。一號文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句話告訴我們,“三農”問題的癥結是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三農”問題就能從根本上等到破解,破解方法有三點。
一是解決錢的問題。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讓人敢投資、愿投資、有回報。前面講的安徽金寨縣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新投資、融資的好法子。在這種投入保障制度下加快形成財政優先投資保障、金融投資重點傾斜,社會法人和自然人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市場資源配置向“三農”流動的態勢。市場經濟條件下投入是第一位的,有投入才會有回報,所以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
二是解決地的問題。解決地的問題關鍵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加快釋放土地制度改革紅利。回顧歷史,土地在不同歷史階段都為中國社會變革和進步做出了貢獻。從斗地主、分田地到互助組、合作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從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兩全分離到目前的三權分離,再到將要進行的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農村土地在不同歷史階段釋放出改革的紅利。。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和支持鄉村振興,這是一項含金量極高的新政策。激活農村萬億資產活力,廣大農村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就多一重資金保障。
三是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人的問題關鍵是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創新農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造就更多的鄉土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藍圖。解決問題的要點:首先是引進人才,把懂農業、愛農村、有才能的專業人才引進來,待遇不變,身份不變,給予必要的生活補助,待遇優先考慮。讓人才愿進來、留得住、用得上;其次是培養內生職業農民,讓農民有職稱、有工齡、貢獻大的有津貼,有固定收入,終生從事農業生產的要有一定的養老金。讓農民有自豪感、有信心,讓農民的后代有子承父業、干農業光榮、當農民有出息的志向,打心里真正感到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