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也是許多專業課程的先行課。它的理論性強、知識點多且部分較為抽象,甚至深奧難懂,內在的邏輯性強,學生難以快速理解。教材對部分概念的表述也比較難懂,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驗,也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漸總結出引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說過:“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容器,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到正確的結論”。我個人認為,大學的教育真諦不是教學生考多少分,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以及掌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針對如何調動學生上好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積極性,本學期我作了如下嘗試。
首先,啟發學生的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大的動力,所以,開學的第一節課,我不是介紹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和理論框架,而是尋找生活中的各種事例,設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經濟學思維方法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經濟學的好奇感。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會遇到一定的學習障礙和困難,甚至會遇到一些挫折,此時還需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讓他們有信心克服困難。
其次,盡量采用通俗式的教學方法。由于教材中的內容比較難懂,加之學生第一次從專業角度接觸經濟學術語,因此不能很快理解這些經濟術語的含義,即“術語陌生癥”,也就很難跟上老師的節奏,甚至可能對經濟學失去興趣。所以我在教學時先不讓學生看書上的定義,而是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經濟實例來引入某一概念,然后再帶領學生對事例進行分析,最后用最通俗的語言總結出概念的含義。這樣既能讓學生快速理解概念的含義,又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和總結能力。
第三,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經濟學的學習就是為了理解和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而解決遇到的各種經濟問題或者解讀國家的經濟政策。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我會根據生活中的經濟現象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采取加分等激勵手段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觀點,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領悟和提高。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課余的時間是無窮的,為了引導學生課后多看書多思考,每一次課后我都要留一道針對當天所學內容的思考題,讓學生課后思考并等待下節課提問。例如,讓他們思考“水與鉆石之謎”去理解效用的含義和消費者均衡條件;思考“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去理解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等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則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導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多問為什么,才是學好經濟學的有效方法。
第四,積極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但是經濟學案例繁多,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編寫相應的案例,再采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完消費者行為理論后,我開展了一次關于助學金應該打到飯卡還是銀行卡的辯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重視并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鼓勵發表意見或提出質疑,進行自由辯論。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激發他們的熱情,培養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同時又融會貫通了對消費者均衡條件的理解。另外,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討論、提問式等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己參與的方式來認識規律和總結規律。
最后,培養學生動手畫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是由一系列的圖形貫穿起來的,幾乎每一個章節都有圖形,若想闡述一個原理或者解釋一些經濟現象沒有圖形的配合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的畫圖能力。畫圖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更能通過畫圖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生通過動手畫圖,能使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和變量的發展趨勢直觀形象地展現在自己面前,再通過思考,很多課上未能理解的原理或者難題便會迎刃而解。因此,我會在部分重要的章節手把手的教學生畫圖,再教會他們如何利用圖形分析解決問題,俗語說:“一圖勝千言”,在解釋現象時,利用圖形進行說明遠遠勝過語言的羅列。
總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不僅要向學生系統地傳授基礎知識,更要重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以便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要想教好教透一門專業課,細致嚴謹的點滴積累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嘗試新的教學方式,以便更好的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在本學期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學生總體反應良好,引導啟發式的教學模式也初見成效,今后還將繼續努力探索總結,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李成和,男,1983.8.12,皖,六安,漢,合肥濱湖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管理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