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青少年時期,保留著一定好奇心的同時,也在逐漸形成思維邏輯,利用故事化教學手段能夠更好的展開初中歷史教學,通過本文對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課中應用的分析,為歷史教學活動提供參考。首先簡單了解了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的實施原則,然后從導入、講解、解讀、創作這四個階段入手詳細分析實施策略,最后通過實際應用案例具體描述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
關鍵詞:故事化教學;故事講解;故事創作
引言: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歷史教師要科學的利用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效果。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應用故事化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輕松的掌握理論知識,并且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讓學生高效學習歷史這門學科,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展開歷史課程學習活動,形成完善的歷史思維邏輯。
一、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的實施原則
所謂故事化教學就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思考,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保教學質量,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要遵循三點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一)真實性
對于歷史而言,全面恢復歷史的真相很難,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歷史課程的主要學習任務是認識歷史、了解歷史,形成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加入虛擬化的歷史故事,但是也要尊重歷史實際,改編的內容要符合一般歷史常識和發展規律,最大程度保證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改動歷史故事。
(二)主體性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得到落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要得到保證,在故事化教學活動中也不例外,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利用故事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三)多元化
想要保證故事化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除了以上兩點原則以外,還要堅持故事化原則,并不只是故事資源的多元化,同時還包括認識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主題多元化。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科學合理的選擇設計歷史故事,以此讓故事化教學的作用得到全面的發揮,真正達到激勵學生學習的教學目的。
二、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故事導入階段的策略
導入階段是課堂的關鍵階段,在導入階段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內容上,能夠為后續的教學活動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故事導入階段,教師要利用生動的情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的融入故事中,探索其中的歷史知識[1]。在故事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要為故事設置一定的懸念,或者設置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對故事內容產生好奇。最后教師要從實際的問題出發、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建立起豐富的故事教學情境。以甲午中日戰爭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李鴻章在日本遭遇刺殺的故事,首先為學生播放一個簡短的視頻片段,但是并不告訴學生故事中的主角是誰,而是引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課堂內容的學習,來進一步了解視頻內容。
(二)故事講解階段的策略
實際上很多初中生喜歡歷史,對歷史感興趣,但是對歷史課堂的興趣相對較低,這是因為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上,缺少生動的情節,只需要學生記住固定的時間地點和意義,歷史的魅力被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在故事的講解階段,要利用趣味性較強的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心理特征,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已有的教學資料的基礎上,給學生講述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知識,以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例,教師在講解路易十六處死事件時,可以為學生講解斷頭機的故事,以此加深學生對該事件的印象,形成深刻記憶,也能都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
(三)故事解讀階段的策略
初中歷史的教科書上對大部分歷史知識有著明顯的含義,但是這些含義中的抽象性較強,對于初中生而言,存在著理解上的難度,因此教師在對故事進行解讀的過程中,也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此保證學生真正的理解歷史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加強故事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利用故事串聯教學知識,以此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以某校教師為例,在講解甲午中日戰爭中,以李鴻章的故事作為串聯,對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等重點知識點進行串聯,通過李鴻章的個人經歷,講述歷史事實。此外,故事創作也是一種故事化教學的手段之一,通過創作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記憶力。比如,教師可以在講解遠古人類的歷史時,讓學生對山頂洞人的一天進行創作,以此檢查學生的課堂實際學習情況,并且鞏固相關知識點,通過這種自主創作方式,能夠從根本上加深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2]。
(四)故事化教學綜合應用
通過對故事化教學的應用分析后發現,故事化教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導入、講解、解讀、創作,在四個階段中都有著不同的實施策略,歷史教師要熟練掌握,以此保證故事化教學得到良好的實施,繼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以實際的應用案例進行分析,驗證上述策略的有效性。上海某初中歷史教師以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歷史課程為例,對故事化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實驗,首先給學生布置了故事調查和故事創作等內容,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故事講述出來,由教師進行總結,進而引入四人幫的故事,并且對故事進行辯證解讀,繼而引入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內容上,總結具體的內容和意義,最后為學生播放《春天的故事》,總結課堂的具體內容。
總結:綜上所述,故事化教學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活動技巧,加強其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必須要加強故事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但是在開展故事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不同階段的使用對策,以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實際的教學要求,有針對性的設計故事化教學。
參考文獻:
[1]楊淑蘭. 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15):84-84.
[2]董仲華. 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 關愛明天, 2016(5).
作者簡介:趙芝蘭,生于1982年8月26日,女,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人,民族:漢,職稱:中二,學歷:本科,方向:初中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