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希
摘要:《周易》中涵括《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六十四卦》七大體系。其中《河圖》與《洛書》頗有聯絡,《六十四卦》由《太極》演變升華而成。《陰陽》泛指萬物的本性,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太極》抽象柔和天地萬物宇宙人生將其匯聚于卦象之中,研究實踐與其自發破缺的可行性解決處理思維。《五行》通過生活實踐總結世間萬物由五種元素構成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表現,一般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八卦》觀物取義,以符號的形式去象征分析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河圖》之象、之理、之數至簡至易深邃無窮,傾向于數學原理研究自然現象。《洛書》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均有脈絡。《六十四卦》由數字符號組成的具有深刻內涵的卦象,可推斷世事吉兇禍福。相對比較下我更關注于《周易》中的《五行》一說,不僅其涉及范疇寬廣深奧而且更為當今社會所實用,可謂是包羅世界萬象之說。若想要短時間內將五行研究透徹恐怕還需一番不小的功夫。
關鍵詞:周易;五行;結合現代
一、初談印象周易
一提到周易我想大多數人和我一樣一直處于懵懂的狀態,直到這學期我申請學習中國古代設計文獻的選修課課程后。我才發現中國古代文獻原來有著如此神奇的力量,課程老師帶領我們在古代文獻里盡情的遨游使我對五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崇敬之情。回憶起我最初接觸周易時,是小時候親戚嫁娶常常會算上一卦。占卜是否為良辰吉時宜合姻緣。那個時候的我覺得周易是很玄的事物,甚至有點封建迷信。步入初中偶然見發現《周易》一書,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便慢慢研讀起來。不過當時知識水平有限,對于部分的文言文閱讀并不能夠透徹理解隨后便不了了之了。自那時心中便對《周易》徹底改觀,暗自驚嘆其內涵的淵博和深邃。如今自身的興趣加上導師的講授,更是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五行能夠幫助我們抉擇未來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萬事萬物都脫離不開五行循環往復的規律。
二、走進五行之謎
《五行》正如所見一樣,將世間萬物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大物質的運動體系,用來探究最原始的宇宙萬物構造。可不要小看了這五大物質,所謂“金”并不是裝飾的黃金,“水”也不是飲用之水。真正意義上的“金”是指秋,每提及秋天人們總會聯想到風吹黃的葉子鋪滿地面抬眼望去一片金燦燦的。“木”是指春,春季萬物復蘇。“水”是指冬,冬季下雪雪融化后成水。“火”是指夏,烈日炎炎似火球當頭。“土”是指夏秋之間又命名為長夏,人生活在土壤之上,四季的輪回交替又離不開土壤的擁簇。我們的華夏祖先就是根據這五大物質才衍生出了一整套五行系統。
(一)相生相克
人們追隨的命數相生相克也就是所謂的四季時節春天過后是夏天,也就是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往復。常規來說木生火,因木性春季溫柔,也有鉆木生火之說。火生土,指火熱能量可燃木,木焚燒后為灰燼即為土。土生金,傳言到金埋藏在深山石中,有土必有山、有山必有石、有石必有金。金生水,金化為水也可說成金靠水生。水生木,水可滋潤大地滋潤樹木。五行的相生相克,表明世間萬物的運動變化并不是孤立的、分離的,而是緊密相關層疊不窮。相生相克循環往復的輪回是不可替更的。金克木,因能夠毀損樹木的器具均為金屬所鑄。木克土,因樹木根部連接土壤,從土壤中不斷吸取養分及所需。木克水,俗話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土可抵御水。水克火,水亦能滅火。火克金,火亦能融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多用于研究起名、婚配、中醫等領域。參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有智慧的掌控自己的人生抉擇是一門深淵的學問。
(二)兩大相應
1.五行對五色
五色是根據五行的五大原色判定的青、赤、白、黃、黑的五種色澤。青色為木所屬,指木葉萌芽的顏色。赤色為火所屬,指篝火燃燒的顏色。黃色為土所屬,指地氣蓬勃的顏色。白色為金所屬,指金屬蒸汽的顏色。黑色為水所屬,指深淵無垠的顏色。
2.五行對五臟
五臟六腑是身體運轉的重要部位。五臟多用于中醫學,根據五行研究出五臟的系統論加深了與五行的內在聯系和互相滋生的關系。即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金為肺、水為腎。木生于火,肝臟主藏血心部主產血,肝臟的功能有助于心主血脈的正常運作功能。火生于木,同前所訴心主血脈、脾主運作血液維持脾部運作。土生于金,脾亦能益氣化氣為血傳輸到肺部,供應肺主氣的運作。金生于水,有肺金養肺水之說。肺氣的清肅有助于腎臟藏精氣、納精氣、主水的功能。水生于木,腎水能夠滋養肝部,腎臟藏精又肝臟藏血,腎精化肝血維持肝臟的每日運轉。五臟之間相互滋生相互依靠。
總結:
通過對周易五行的細讀及研究,作出此篇研究論文。圍繞五行為中心展開對周易的分析以及五色、五臟、五味、五官的研究。世間萬事萬物均根據五行的依據而循,并非空其所言。將五行與生活中實踐緊密結合,提升當今時代人的生活質量是周易的初衷。周易不僅是人們對未來探索總結出的智慧結晶,更是人們對于生活認真的態度。
參考文獻:
[1]孫江.東西方哲學傳統與科學的自然觀[J].法學雜志,2009(01)
[2]祖行.圖解易經---本終于可以讀懂的易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丁四新:《楚竹書周易校刊六則》,"海峽兩岸鄭玄學術探討會"論文,2010
指導教師:章萌,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