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予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天工開物》中關于制陶篇中的手工藝制作與技術,對比中國古代每一時期的制瓷,其變現形式、技術、材料也在更新著,而陶瓷的技術、美觀方面也越來越精致,那么陶瓷的發展歷程是什么呢,都有著哪些更新呢,使陶瓷業的發展不斷巔峰的背景是什么,在對于青花瓷發展歷史上,各個朝代也有著青花瓷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的特色。
關鍵詞:陶瓷;手工藝制作與技術
1、陶瓷篇制作與技術
關于陶瓷的內容位于天工開物第七卷。
宋應星深入陶瓷生產的工場作坊總結了關于陶瓷工匠豐富制作陶瓷的經驗,并詳細的記載了磚瓦日用陶器以及白瓷的生產流程。
我國的陶瓷生產意境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便曾經出現了陶器,在魏晉南北朝年間,我國的瓷器生產和瓷器的發展都或多或少的達到了比較完美的程度。之后,在隋朝、唐、宋、元朝、明朝、清朝,各個的朝代,瓷器生產都有著新的發展,對于中國和世界的陶瓷發展貢獻可以說是很深遠。但是,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于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對于生產技術的鄙視,很少有關于陶瓷的著作。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沖破儒家的思想束縛,擺脫了前人對于著錄的框框,深入陶瓷的生產過程,總結了陶瓷工人的經驗,比較詳細的記載了磚瓦,制作出了《天工開物》。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記載:“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這從側面講出對于每一個物件的制作都需要進行嚴謹的工程,同時,這也告訴我們,對于每一件物品的制作,都要抱著嚴謹的態度,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天工開物中還記載過,每一種物品制作的流程都需要嚴密的分工,其中煉泥的工人只負責對于煉泥工作,拉坯的工人只負責拉坯的工作,彩繪者也同樣是畫畫者只畫而不染畫,染畫者也是染畫而不畫,這樣既提高了效率,更保證了質量。
陶瓷的起源也歷史在天宮開物中并沒有說道,我認為連接關于物品的制作工序需要對于其歷史和發展歷程進行歸納和總結,天宮開物中,對于陶瓷的制作和方法進行一定的總結,所以我想對陶瓷的歷史進行一定的補充。
2、陶瓷歷史
2.1原始時期
在我國陶瓷是關于陶器以及瓷器的總體稱呼。人們在陶瓷上進行一定的裝飾,繪制陶瓷花紋,說明了人類的生活的水平有很大的進步,除了可以解決平時的基本問題以外,而且還提高了人們對于瓷器的審美,于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我們通過不同時期陶瓷的發展可以看出當個朝代社會背景和影響文化水平。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時期,當時關于文字語言方面還沒有達到成熟。而其中陶瓷的圖案形象具有表現性強的特點,這個特點在當時具有給人以直觀的感覺,之后對瓷器的圖案的使用也會給相關的探索提供一定的方便。
2.2秦漢
秦漢時期陶瓷算是對于相應發展的一個小高潮部分,秦漢時期的兵馬俑、鉛釉陶等都是當個朝代的產物。
2.3東晉
在東晉南朝時期,相對南方陶瓷業而言,我國北方生產瓷器的年代略晚。這一時代相對的動亂局面和政策使中原一帶遭受一些破壞,之前,關中、中原地區也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那么陶瓷業的衰退也就在所難免,制瓷業的出現一直拖至了北朝時期。
2.4隋唐
再到后來的隋唐朝時期,各式各樣的陶瓷器有了一定的發展,源于當時的技術原因,對于陶瓷的制作方法和審美有了較大的改變。越窯、邢窯、唐三彩都是我國當時時期的忠言典型技術。以及后來的宋朝的定窯、汝窯、鈞窯、官窯、哥窯、龍泉窯。
2.5元代
元代,瓷業相比較宋代為衰落,但是元代時期南北人口達遷徙,同時小數民族和中原民族以及西域民族文化的交流,使景德鎮的崛起,是青花瓷行業在陶瓷業的興盛,而且青花瓷在元朝達到了成熟,其中的國家政策和陶瓷業傳入民間,民間工匠的交流使陶瓷業發展提高,加強了工匠們對于陶瓷生產和技術的理解和發展。
2.6明代
我國的陶瓷業發展明朝時期時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時期,明代之前主要還是以以青瓷為主的瓷器,而白瓷則是在明代之后為主流,其中主要的瓷器類型是青花、五彩,并且景德鎮更是成為明朝的主要的窯廠,是當時制作陶瓷規模最大的生產地,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供應全國各地,甚至在世界上文明,據資料顯示,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2.7清代
清朝時期我國瓷器可謂達到頂峰。其中有著我國在數千年的陶瓷方面的民族技術經驗交流和對于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再加上景德鎮地域的一些比較適合的原料,清朝初始時期的時候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時期,因為有國家局面獲得安定,經濟實力較為繁榮,皇帝政策重視的特點,使得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的發展,皇帝的愛好與政策的提倡,使得清初時期使得瓷器制作技術和瓷器表現形式的高超,其中裝飾精美細致的特點,獲得對于其的肯定的感嘆,使中國陶瓷史在這一階段上獲得光耀燦爛的一筆。
3、影響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于現代社會的影響我也總結了幾點。
3.1工匠精神
在書中,宋應星提到,對于陶瓷的生產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專門的匠人去制作,而對于每一個陶瓷的生產的工序也是嚴格的分工。這也正適合于近幾年,我國黨的方針-工匠精神的提倡。工匠精神提倡我們對于每一件事、每一項工作都抱著嚴謹的態度去對待,提高辦事效率,加強我國的綜合實力。
3.2用于探索精神
宋應星在對于當時社會主流思想的時候英語突破那種思想,在當時著書的時候,勇于突破常規著書的方法,使《天工開物》出現在我們眼前,使中國乃至全世界收益,但這一做法在當時是需要多大的努力和硬氣才能下定決心去著作啊,所以,我們應學習宋應星這種勇于套索的精神。
3.3堅持不懈的精神
宋應星在當時交通并不發達的時代,走訪許許多多得地方、并將其總結才制作出《天工開物》,在其中當時的困難不言而喻,而宋應星并沒有放棄,而是敢于突破困難,使我們成功看到了當時的巔峰制作《天工開物》。我們在平時學習工作中也應該堅持不懈,努力解決挫折,才能獲取成功。
結語
總的來說,陶瓷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進行一步一步的改進,且對于不同時代背景,產生了不同風格的陶瓷物品。對于一件較精美的陶瓷藝術品從傳統的審美標準上來說更看重的是其外在形式上所表現出的其工藝手法表現力。工匠們在各自的技術領域內致致以求,這些匠人在對作品的認真的態度和精細的手法使中國陶瓷的輝煌歷史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是更需要工人在對于陶瓷的制作技巧方面想到面面俱到,對于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手法進行一定的總結和研發。結合天宮開悟的資料,是人們對于其中陶瓷的手工藝進行一定的理解和改進,也是更需要人們去體會和感悟其中的細節和技巧。對于不同時代及不同物品,進行一定的變通和發展,使陶瓷業在傳統手工藝技法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許磊.《景德鎮陶瓷學院》 [M] 景德鎮陶瓷出版社 開本:16開.1992
[2]宋應星.《天工開物》 [J] 上海古籍出版社 1637
指導教師:章萌,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