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中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時期,小學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不但有著重要的人文性,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工具性特點。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說漢語、寫漢字,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語文。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學習方式,當前人類也已經真正的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因而,要順應“互聯網+”的潮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研究如何結合“互聯網+”更好地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 小學語文 教學改革
1.“互聯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知識存在于社會和自然界中,是無窮無盡的。小學生是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重要時期,因而需要大量的素材和文本。在互聯網時代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越來越簡潔,知識的儲存量也越來越豐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學資源要比以前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學生能更加直觀和形象的獲得知識。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抓住互聯網提供的各種便利,讓學生更直接、更便捷的獲取語文知識,并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趙州橋》涉及到我國悠久的橋梁建設,也涉及到中國科學技術的源遠流長。教師不但要讓學生認識到趙州橋的位置、歷史和在我國建筑史的地位,也要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信息技術可以呈現趙州橋的原貌,同時歷史照片以及關于趙州橋的傳說和詩詞名句等都能鮮明的勾勒趙州橋發展的歷程,教師要將這些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2.“互聯網+”的小學語文教學形式
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互聯網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用互聯網技術將課堂內容和社會知識更生動、更簡潔、更直觀地呈現和傳遞給學生。小學語文教師要創設情境式的教學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小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易集中,耐心也嚴重不足,因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創設情境式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集中精力,開動腦筋,更好地學習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完成語文教學,將一些音頻資源和視頻資源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美妙的聲音和形象的畫面中享受語文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要善于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圖像,創設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通過“互聯網+”,解決學生在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將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具體化和形象化,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小學語文是小學中重要的學科,有很多重點,也有很多難點,因而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幫助學生解決在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有很多抽象的知識點,這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和掌握都比較困難,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解決這些困難,“互聯網+語文教學”,讓學生可以將抽象和枯燥的語文難點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使得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可以說互聯網的具體化和形象化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比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太陽》的時候會遇到較多難點和重點。這節課更多是自然知識,有一些物理現象和天文知識,因而教師在講這節課的時候就可以將傳說中的后羿射日通過視頻形式播放出來,使得學生直觀地認識太陽,這樣也能更好地解決難點問題、掌握重點問題。
1.通過互聯網,提升學生搜索語文資源的能力
小學生要通過學習語文培養自己知、情、理、行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同時小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來自于小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養的提升與夯實。在互聯網時代,小學語文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資源來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位置,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有效掌握小學語文的各種知識。互聯網時代也改變了語文的課程標準,當前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搜索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的利用互聯網,根據自身的需要拓展語文知識視野和掌握各種有效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愛好也比較廣泛,影視劇對小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影視文化對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視資源是互聯網巨大資源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在網絡媒體的教學思想的引領下培養學生對小學語文的認知度。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圓明園的毀滅》是回顧一篇民族沉痛歷史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對近代中國歷史的回顧,也是對當下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了更好地講解和學習這篇課文就要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網播放關于《圓明園》的影視劇片段和紀錄片片段,從而認識圓明園的滄桑歷史及其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關于圓明園的歷史資料和整理各種相關文章了解圓明園,更重要的是了解圓明園當時毀滅的歷史背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從而更好地學習這篇文章。
2.通過互聯網,增強學生辨別語文資源的能力
“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視野更加開闊,情感更加豐富、態度更加端正。通過利用互聯網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課堂以外的資源以及更好地利用課堂內的資源,也使得學生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融為一體,也就是真正地實現了一體化教學。在“互聯網+”背景和作用下,學生的理解和自我認知的能力得到不斷地整合和真正的提高。小學生是教育群體中最為年少的群體,他們的身心都比較幼稚,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對世界的認識大多都是來自父母和老師,因而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要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一定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教師要通過互聯網,增強學生辨別語文資源的能力。語文無處不在,尤其是在互聯網世界中,隨處可以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在語文學習中要有針對性地加強課外閱讀的拓展,使得學生有能力辨別語文資源和利用語文資源,要不斷激發和推動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實踐,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提高對語文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互聯網改變了一切,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擴展了人們學習知識的渠道。小學語文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因而要更好地利用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改變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形式,通過“互聯網+”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使得小學生在“互聯網+”中能夠更好更快地學習語文和掌握各種語文知識。
[1]高峰.小學語文課程結構化與教學有效性行動研究[J].中國教師,2015,18.
[2]安豐田.建設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打造學校核心發展力[J].教育科學論壇,2015,(19).
[3]曾曉潔.《小學教育研究方法》課程價值的實現路徑——基于行動研究的啟示[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05).
[4]程澤華.理趣課堂的新取向——“互聯網+”時代語文學科教學的新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32).
[5]殷志祥.在“互聯網+”概念背景下拓展中職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空間[J].作文成功之路,2016,(02).
[6]謝幼如,吳利紅,黎慧娟,等.智慧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