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丹,蔣 濤
(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2016年,商務部印發《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提出,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全面推進雙向開放,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產業是一國的基石,貿易是一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因此有必要從與外貿息息相關的產業結構為切入點,分析產業結構升級對我國外貿增長的影響以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進貿易強國進程。
產業結構和貿易增長都是屬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子系統,兩者是相互聯系、對立統一的關系。學者們對于兩者的互動關系主要有兩種:一些學者認為,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如張亞斌(2001)研究認為,通過比較優勢,一個國家的生產結構會決定一國的出口產品結構。因此需要重視我國的生產結構戰略。趙丹(2008)認為,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比重和工業制成品的比重能夠反映國內生產的狀況和比較優勢。此外,還有些學者認為,兩者相背離或者沒有顯著的關系。如黃曉玲(2002)通過研究表明,我國制成品貿易結構和制造業生產結構來看趨同性不明顯,并且存在明顯的結構偏離。黃凱、唐根年(2012)運用貿易競爭性指數等方法,對貿易結構偏差進行定量測量,認為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縱觀學者們的相關研究,我國學者對于產業結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從產業結構的技術創新提升進而促進貿易的增長等視角入手。然而本文認為,研究分析產業結構升級對于貿易結構的關系,貿易結構也是一個重要視角。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貿易結構的視角,利用1996—2014年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相關數據,分析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貿易結構需要產業結構的支撐,產業結構也需要貿易結構帶動,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才能更好促進經濟發展。但在現實社會中,中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經常出現錯位現象,超前錯位或者落后錯位。當貿易結構超前于產業結構時,以生產出口產品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才能帶動產業結構的發展,而當產業結構超前錯位于貿易結構時,則貿易結構無法帶動產業結構。
為了分析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互動關系,我們將基于貿易視角做分析,在貿易結構視角下的分析將從貨物貿易結構和服務貿易結構兩方面進行分析。
我國貨物貿易的進出口貿易包括工業制成品和初級產品進出口,根據偏離度公式E=M/C-1(其中,M為貿易結構,在貨物貿易中表示初級產品或工業制成品分別占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服務貿易中進口或出口服務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C為產業結構,在實物產業中表示初級產品或工業制成品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服務業占GDP比重),計算得出我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如下頁圖1所示)。

圖1 貨物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偏離
由圖1可知,當偏離度E越趨近0時,說明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偏離趨勢越小;當E越偏離0時,說明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偏離趨勢越大。從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趨勢可以得出,工業制成品的偏離度逐漸減小,初級產品的偏離度逐漸增大,說明工業制成品出口結構與貿易結構的偏離正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貿易結構的調整而逐漸減小差距,而初級產品偏離度改善不大。此外,初級產品偏離度大于工業制成品偏離度,偏離度數值一直處于0以下,且近年來一直在-0.8左右,表明我國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以產業結構帶動貿易結構發展的方式并不是完全有效,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偏離依然較大。
雖然我國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已達90%,但其中80%都是通過加工貿易的方式進行。中國目前的出口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結構仍然落后于產業結構,不能對產業機構起到帶動作用。
在分析完貨物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后,將進一步分析用服務貿易結構衡量的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貿易的關系。同樣基于偏離度公式,服務貿易結構用服務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重表示,產業機構用第三產業中服務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表示,計算所得趨勢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來,中國用服務貿易衡量的貿易結構一直滯后于用服務業比重衡量的產業結構的發展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背離較大。

圖2 服務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偏離度
由圖2可知,自1996年以來,貿易結構(中國服務業產值在總產值中的比重)呈現出上升趨勢,1996年時服務業產值比重占比為33.25%,到2014年此比重已上升至47.37%,增幅達到14.12%。相較而言,產業結構(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則明顯偏低,一直在13%左右波動,并沒有超過15%,1996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為12.92%,之后,這個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動,直到2014年,此比重也僅為12.32%,服務貿易結構的平均比重僅為產業結構比重的1/3。因此,中國貿易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二者存在較大的偏離。
盡管產業結構對貿易結構起到支撐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的高附加值、高技術、高新產品并不十分多,沒有核心的產品競爭優勢,致使我國產業結構并不能很好地帶動貿易結構發展。
我國的產業機構與貿易結構發生偏離,產業結構并未推動貿易結構發展,貿易結構也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發生偏離。雖然我國一直在實行產業結構的優化,但是表象的優化結果并未改善貿易結構條件,實質性的結構優化效果還并未凸顯出來。
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也將成為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改善產業結構,降低初級產品比重,提高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十分重要。在服務貿易和服務產業中,要重視服務貿易出口結構的優化,重視改善服務出口貿易相對滯后狀況。
首先,我國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存在背離現象。基于貿易結構視角,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出現了偏離,貨物貿易結構和服務貿易結構均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中國的貿易結構并不是由產業結構的優化帶動,而主要是受制于國外需求,是由參與國際分工的被動方式決定。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發展沒有形成良性互動,出現錯位,因此無法相互促進。
其次,中國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存在偏離,中國有必要調整這種狀態。產業機構和貿易結構的調整戰略必須以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為大背景,努力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把握機遇。同時,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須以國際市場為依托,考慮國際市場對本國的需求與供給,并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做出必要調整。對此,具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改造我國傳統產業,以核心技術帶動產業發展。由于我國目前的出口產品仍以加工貿易產品為主,沒有核心的產品競爭優勢吸引國外企業引進,致使我國產業結構并不能很好地帶動貿易結構發展。因此,提高產品附加值,對我國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傳統產品進行改造,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型產品轉變,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低技術溢出,并且高污染、高能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技術升級和政策調控。
第二,提升產業創新水平,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的資金投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產業技術政策與戰略,注重國內外市場上有廣闊前景的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打造高技術產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帶動貿易結構優化。
第三,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施“引進吸收再創新”戰略。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同時,提高出口質量產品質量,以實現“中國質造”標準,高標準嚴要求,增加附加值,保證品牌形象,以突破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標準、低質量、低價格”的形象。
第四,注重服務貿易發展,調整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比例,加快服務貿易特別是新興服務貿易的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對外服務貿易比重較低,但服務貿易的貢獻值卻并不低,并且服務貿易可以避免貨物貿易中的很多問題,如對資源消耗大、對環境壓力大、貨物量大等。因此,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在保持傳統服務貿易競爭優勢的同時,提高傳統服務項目的科技投入,用現代高新技術對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進行改造,提高勞務輸出的效率與素質,提高這些服務行業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使得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向著合理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