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邯鄲 056001)
高等職業教育并不是高等專科教育的變形,同時,也不是低層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然而在人才培養目標層次定位上,人們把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專科層次的學歷教育等同起來,走入了認識誤區,進而產生了高等職業教育就是低層次高等教育的想法。在現實中,很多高職院校基本上都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忽視了具體的培養目標和自身發展特點,并且在教學質量提升上,沒能結合學校的辦學條件以及師資力量,導致培養的學生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樣,一方面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則會導致人才培養結構、產業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嚴重脫節。
另外,高等職業教育一向重視“雙證”的培養,也就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上,除畢業證之外,還非常注重跟專業相關的各種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取。但是,從職業技能層次的角度來看,許多職業資格證書并不能夠直接體現學歷,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級性無法體現,職業技能培養層次定位模糊。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一般會要求學生參加全國導游資格證的考試,但是,不論是報考時還是考取后,高職學生和中職學生的導游資格證并無區別,由此可見,職業技能證書的認定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近幾年,國家相繼取消了多種職業資格證書,根據這一形勢變化,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應當做出調整。
近年高職學校的課程設置地域區別不大,多年來課程改變也不大,但社會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變很大。例如,傳統商業在線上行業的轉型。再比如就2017年邯鄲市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工業企業的分析:
邯鄲市有500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其中:
·百億以上收入企業為11家,其中鋼鐵占9家
·五十到百億的企業為8家,其中7家為鋼鐵
·鋼鐵企業仍然是邯鄲市的支柱產業
裝備制造業是超億工業企業的主要構成。500家中有90家來自于裝備制造業。邯鄲市有500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其中有345家企業實現了同比正增長。這345家企業中,有27家企業實現了同比增長率100%。27家企業中,其中有9家屬于裝備制造業5家屬于建材行業。這345家企業中,有52家企業實現了50%到100%的同比正增長率。其中:12家企業為食品加工業,11家企業為裝備制造業。

圖1 2017年邯鄲市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工業企業的分析
通過分析發現:鋼鐵行業仍然是本市的支柱行業。與鋼鐵行業相關的課程設置會增加學生未來就業機會。由于鋼鐵行業的高利潤,企業客戶可以先期開發該類企業。裝備制造業是超億元利潤企業的主要構成,也是利潤增長較高的行業。因此裝備制造業的課程設計以及對該行業企業的培訓滲透都是機會點。食品加工業雖然不是百億利潤企業的主流,但其增長勢頭強勁。隨著人們對食品質量的關注,該行業預計前景不錯。邯鄲的學校畢業生大多服務本事和周邊縣級市為主,所以邯鄲的高職學校中的課程設置應該符合該城市的產業結構。
課程設計應當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自身辦學優勢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既沒有依據市場要求確定專業課程,也沒有深入研究行業特點,并以此為依據設計、確定主干課程。同時,課程更新能力不足,知識、技能老化,無法適應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另外,在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重理論而輕實踐。這里所說的實踐,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任何一門課程的建設都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完成,是一個“教學+實踐”的過程。否則,課程建設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在具體實施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實踐。其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市場需求和行業特點,安排學生到企業現場實習,或是進行實驗室模擬實踐,以市場性為原則進行專業建設。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出現輕理論,而過于重視實踐的現象。在課程建設中,理論教學環節的設置,原則上不應當少于整個教學環節的1/3,如果在企業實習和實踐上分配過多時間,不利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學生在高校的學習中,應當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其中,首當其沖的則是學會“做人”。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卻普遍存在著片面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忽視了人文教育這一現象。強調“做事”,忽視了“做人”教育。這些做法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缺乏團隊精神、創新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理念,缺乏人文素質的教育,會使得學生難以適應新時期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造成就業質量不高,有損學校聲譽和口碑。人文素質是專業素質的基礎,也是高職學生各項素質的基礎,如果沒有寬泛的人文素質為積淀,專業素質便不會發展到一個理想的境地。
國務院頒布的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現代高職的發展必將引入市場機制,市場機制的本質是按照社會需求制定教育目標,學校管理和培養過程的實施要講求效果和效率,最后接受市場的評價和評估。所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轉變必須在此前提下進行,而其目標必是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和企業行業人才發展戰略的零對接。
1.在大數據下,深入了解自己服務區域的當前產業結構,進而判斷人才種類需求狀況和數量,作為決策的基礎和依據,科學設置專業 、招生規模、培養目標、資源配置,避免主觀性和盲目性。同時,通過對宏觀經濟走勢及行業動態的研究,前瞻性地開發設置新型專業及學科,以滿足未來市場需求。比如圖1中所分析的,調整專業設置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
2.建立在法律保障的市場機制下的產學合作,這是所有面向職業專業教育應當采用的辦學機制,應當成為現代高職發展的基石。應當建立在“雙贏互惠”的市場原則上,與一些熟悉產業和教育的企業合作,一方面聯系產業,一方面聯系教育,按照市場原則,互補互利,雙贏互惠,成為市場機制下的緊密合作伙伴。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培養有扎實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人,更是培養有創新思維的技術創新者,甚至是經理人。
3.為學生提供多樣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除了培養以工程師為代表的高層專業人才外,同時為學生提供深造(升本)的機會。但會大幅區別本科的學科設置。專科階段以技能為主,管理為輔,本科階段,管理為主。切實時升本的學生具備技能和初步管理知識和思維,使其進入社會后成為用人單位喜愛的人才。
4.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的產學結合,和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信息分享和人才對口培養關系,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為用人單位節省新員工適應時間,提高效率。
5.對學生的就業率以及就業質量做年度及歷史數據分析,尋找有效平臺分享該數據,在社會上產生正面影響。同時可以通過用人單位采訪,專題報道等方式擴大學校的知名度。爭取獲得政府最大的經費和政策支持。
6.引進市場評價體系,用市場機制評價學校的績效和優劣。擯棄傳統的學術標準,采用市場機制,建立關鍵利益相關者:學生—家長—產業—社會,來評價教育的結果。指標應包括:學校對社會人才需求的貢獻;對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貢獻;學校(專業)服務社會的水平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