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勇
(華誠博遠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260)
某金融中心項目由高層辦公塔樓和商業裙房組成。高層建筑屋面高度為72 m,幕墻高度為79.7 m。地上地下總建筑面積77995 m2。辦公塔樓地上共16層,其中1~2層局部為商業,3~16層為辦公。地下室共3層,埋深約19.8 m,地下室結構連成一體。塔樓采用密柱框架-核心筒結構,在3層樓面設置轉換層,3層以上密柱間距為5.25 m,3層以下采用SRC柱和SRC梁進行轉換,SRC柱間距為10.5 m。在塔樓北側,外框柱和核心筒之間間距較大,因此設置1排內柱,內柱設計為H型鋼軸力柱。外框柱和核心筒之間的間距約為13 m。核心筒外采用鋼筋桁架組合樓板。
本項目塔樓采用樁基礎,需通過優化樁數、樁徑、樁深及樁底注漿等措施,盡可能減小工程實施引起的地鐵車站變形量。
因此,塔樓下承壓樁采用樁徑為850 mm,樁身混凝土設計強度為 C40,樁端持力層為⑨粉砂層。樁端埋深約58 m,有效樁長44 m,根據地勘報告計算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3900 kN,根據地鐵要求,設計中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3000 kN。
除塔樓核心筒筏板和柱下承臺厚度為1500 mm,其余范圍抗水底板厚度為1000 mm。塔樓下樁位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塔樓樁位布置
地下室其他部分采用抗拔樁,樁徑650 mm,樁身混凝土設計強度為 C40,樁端持力層為⑦粉砂層。樁端埋深約51 m,有效樁長37 m,根據地勘報告計算的單樁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為1480 kN。
塔樓抗側力結構包括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周邊抗彎密柱框架。周邊密柱在3層樓面進行轉換,3層及以上外框柱間距為5.25 m,3層以下為10.5 m。采用梁式轉換,轉換結構采用SRC柱和SRC梁,以保證轉換層上下層剛度接近。抗側力體系如圖2所示。核心筒剪力墻從上至下基本連續,除東南角首層有1段內墻,需要進行轉換。
在塔樓范圍,外框柱和核心筒之間的梁采用兩端鉸接連接,樓面體系將采用由120 mm厚鋼筋桁架組合樓板、H型鋼梁及栓釘組成的樓板體系。核心筒內的樓面體系采用150 mm鋼筋混凝土板。
在轉換層及屋面樓層,核心筒以外的樓板采用150 mm厚鋼筋桁架組合樓板,核心筒以內樓板采用150 mm鋼筋混凝土板。

圖2 建筑結構抗側力體系
本結構計算與分析采用PKPM系列軟件。采用多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與設計軟件SATWE(墻元模型)分析軟件為 CSI的 ETABS9.7.4。在進行結構的整體分析時,應考慮樓板對結構剛度的影響。結構計算與分析的主要假定如下。
1)嵌固端設于地下室頂板面(地下1層剪切剛度/地上一層剪切剛度分別為 x方向 =4.0,y方向=2.81,均大于 1.5)。
2)地震力計算采用CQC法。
3)振型數≥21,并滿足有效質量參與系數大于95%。
4)采用全樓剛性假定進行整體分析。
5)地震計算中考慮結構的扭轉耦聯及5%的偶然偏心。
6)混合結構在多遇地震下的阻尼比取0.04。
7)周期折減系數取0.90。
8)風荷載體型系數取1.3。
塔樓多遇地震下的結構分析結果如下:①振動周期 T1(x+y)為 1.81 s,T2(x+y)為 1.64 s,T3(x+y)為1.51 s(T3為第一扭轉振動周期);②結構總重力荷載代表值 Ge為583707 kN;③總水平地震力 Fex為21651 kN,Fey為21865kN;④地震作用下剪重比 λx=3.71%,λy=3.74%;⑤地震作用下基底彎矩Mex=1166493 kN·m,Mey=1075800kN·m;⑥地震作用下頂點最大位移 Δex=56 mm,Δey=60 mm;⑦地震作用下最大層間位移比 δex=1/1117,δey=1/992;⑧總水平風荷載Fwx=4724 kN,Fwy=4852 kN;⑨荷載作用下基底彎矩Mwx=201210kN·m,Mwy=221596 kN·m;⑩風作用下頂點最大位移 Δwx=9.3 mm,Δwy=11.5 mm;?作用下最大層間位移比 δwx=1/6858,δwy=1/5326;最大層間位移/層間平均位移(考慮偶然偏心),x方向為1.33 mm,y方向為1.19 mm。
1)各項指標基本符合現行規范和規程的要求。
2)設計對薄弱部位(如樓板開大洞口處,轉換層)采取加強措施,減少了不規則帶來的不利影響。
根據對結構規則性的檢查,雖然塔樓標準樓層規則,但外圍框架柱在3層存在轉換、2層東南角局部樓板缺失以及層間位移比>1.2,存在不規則現象。因此塔樓屬于超限高層建筑結構。根據JGJ3—2010《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應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
1)在塔樓四角設置部分墻體,以提升結構剛度,使其承擔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內力,減輕外框柱和核心筒的最大內力。
2)合理選擇可靠的持力層,加大基礎埋深,確保超高建筑的抗傾覆能力。
3)在地震作用下,增大底層剪重比,提高結構可靠度,使縱橫向剪重比均大于3.2%。
4)采用抗震措施進行設計,以提高超高層結構的變形能力和耗能性能。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工程實例探討了超高層塔樓框架-核心筒結構設計中相關問題,著重從建筑基礎設計、塔樓結構體系、塔樓彈性分析結果及結構抗震設計等方面進行論述。實踐證明,通過對超高層框架-核心筒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可大大提升超高層結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