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潔莉
美國文化學者費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整個文化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變化,從以語言為中心轉向以視覺為中心。2011年起,媒介內容從“讀圖”逐步豐富,在有聲圖片之后,一款名為Viddy的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風靡美國,一年之內吸引超過1000萬用戶。時隔兩年,在國內,微博、微信與美圖相繼推出短視頻社交應用,秒拍、微視與美拍均實現了賬號登陸與綁定、轉發、點贊、評論、分享等社交功能。到2015年,短視頻社交應用中涌現出了@Papi醬、@艾克里里等擁有百萬粉絲的個人內容生產者,宣告著短視頻UGC(用戶生產內容)崛起。以Papi醬的系列短視頻為例,3分鐘左右的長度,內容均是針對社會話題的個人吐槽,Papi醬常常一人分飾多角,語速偏快,信息量大。每段視頻結尾都會出現個人IP的象征:“我是Papi醬,一個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女子。”Papi醬短視頻吐槽系列一周一更,近三個月在優酷播放總量達2026萬次,情人節吐槽單條微博轉發超過23萬次。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短視頻社交應用符合當下自我暴露、自我營銷以及娛樂性消費的用戶心理,短視頻以簡單粗暴、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遞信息,@Papi醬之類的UGC達到傳播效果的同時,也形成了法國社會學家德波所言的“奇觀社會”,引起圍觀,引發病毒式傳播,塑造媒介奇觀。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迭代,新媒體異軍突起,傳統媒體受到強烈沖擊,積極尋求轉型,在此背景下,短視頻社交應用既具有聲畫同步的先天優勢,又具備交互化和碎片化的互聯網基因,為短視頻新聞產品生產提供充分吻合的平臺。有調查顯示,2017年全世界移動數據流量2/3將為視頻。學者程征、胡啟林預計視頻新聞將成為未來移動端新聞產品的主流。
新華社“15秒”APP的上線意味著國內主流新聞生產者正式開拓短視頻新聞報道領域。對于新聞移動端而言,視頻報道的形式有不可比擬的長處,無論是天津大爆炸事件還是奧巴馬訪華,10秒鐘畫面所呈現的視覺、聲效與現場感都勝過3000字的敘述。對受眾而言,短視頻報道不僅有著更強的卷入能力,而且降低了理解門檻,符合當下人們碎片化、移動化、可視化的閱讀習慣。
率先火起來的短視頻社交應用已為短視頻新聞培養了大批成熟受眾,然而,“15秒”作為專業短視頻新聞生產者,其單條新聞報道平均分享量低于20條,且甚少有用戶參與評論。相比于短視頻社交應用中動輒十幾萬的單條轉發量,短視頻新聞報道顯得頗為尷尬,顯現出些許不足。
以2月17日“15秒”頭條報道《印度再簽 30億美元軍貿大單》為例,20秒的新聞文稿內容為:“2月16日消息,印度國防部稱,印度與以色列將達成三項軍貿訂單和項目,總價值約30億美元,這其中包括采購250枚先進‘斯拜斯’精確制導炸彈,使戰機具備打擊敵方地下指揮所的能力。”同日新華網的報道為《印度再簽軍貿大單購8千枚導彈》:“2月16日電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道,印度國防部稱,印度與以色列將達成三項軍貿訂單和項目,總價值約30億美元……包括為印度空軍蘇-30MKI和‘美洲虎’戰斗機采購164套以色列激光指示吊艙或‘萊特寧’-4系統以及采購250枚先進‘斯拜斯’精確制導炸彈,使戰機具備打擊敵方地下指揮所的能力……印度初始計劃還包括訂購一個團的中程地對空導彈。”該視頻占據界面頭條6小時,閱讀量36、分享0、評論0、收藏0,且視頻播報中“斯拜斯”等專有詞匯的出現反而加大了信息接收、記憶難度——形式陳舊,傳統播報采訪形式難以引發共鳴。
“15秒”的采編團隊出身于新華國家通訊社,相較于短視頻社交應用的普通用戶,他們具備采編播素養與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但“15秒”所呈現的新聞產品不僅畫面視覺效果難以與UGC內容媲美,新聞報道的立場與觀點也有待商榷。
以“秒評”節目《如何理解同學聚會時的“攀比心”》為例,既沒有在標題中有力體現觀點,論述開端仍是“春節期間,多年沒見的同學都愛聚一聚,回憶青澀年華”這種抒情性表達,與“短、平、快”的產品要求相背離,以秒計數的互聯網節目更需要一開始就激發受眾的收看興趣,以內容俘獲受眾,引起分享和圍觀。
作為一款移動端應用,“15秒”的團隊必須具有“用戶思維”,注重用戶體驗,加強交互設計,增強用戶黏性。但“15秒”無論在內容、設計還是傳播環節,都稍顯“高冷”。以《新華社記者獨家探訪中國冷極》為例,報道中,女記者為顯示這是中國最冷的地方,舉著溫度槍現場測溫,播報當前是-53℃。用戶看完這段視頻,會覺得有點新意,但又覺得尷尬。而同樣表現極冷天氣的一組GIF動圖卻在社交平臺上“刷屏”——圖片內容就是家門口將散著氣的熱水潑出去,水在空中如魔法一般凍成冰粒再墜落在地。注重用戶互動,并非一定是舉著話筒噓寒問暖,而是要提供用戶想看而看不到的內容,讓他們主動來看。
新聞價值理論是指意見事實所具有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因素,通常具備五個屬性:時新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以及顯著性。筆者對社交網絡平臺(基于新浪微博)2016年2月熱門原創短視頻進行抓取,發現無論是明星大V還是自媒體內容生產者,甚至是個人賬號都有被轉上頭條的可能,這說明視頻內容決定了視頻熱度。

表1 2016年2月微博短視頻熱度排名
由于社交平臺轉發行為多是基于接近性這一動力因素,且接近性主觀性較強,故而重點討論其余四種屬性在熱門短視頻中的作用。由表2可見,時新性為最明顯的驅動因素,有八成視頻涉及春節、情人節、引力波等2月熱門話題。顯著性對熱門短視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名人效應上,如TFBOYS占據多席。而在2月,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性議題沒有得到充分討論,只有引力波和號販子兩則,筆者認為這一結果存在時機誤差。2月適逢春節,喜慶祥和氣氛中公共話題的討論空間會被家庭團圓娛樂擠占,到3月全國兩會期間,重要性驅動傳播的短視頻會有所增多。

表2 2016年2月熱門短視頻新聞價值體現
@Papi醬、@科普君XueShu等自媒體通過垂直挖掘、細化領域來傳播特色內容。而從遼寧衛視春晚六小齡童開場表演的熱議中,筆者認為打造優質內容固然重要,掌握社交平臺傳播規律制造話題同樣重要。六小齡童的節目并沒有通過遼寧衛視的微博賬號獲得廣泛關注,而是多個眾多龐大粉絲數量的營銷號推動視頻的傳播。
短視頻新聞處于起步階段,在社交網絡時代,怎樣生產新聞能獲得大眾關注與參與,從熱門視頻的特征中可以窺探一二。
內容為王,體現信息價值。無論是硬新聞還是軟新聞,都要善于利用視頻這一載體形式,與報紙、廣播的新聞報道有所區別。新華社“15秒”不同于都市報的視頻衍生品,但也不等同于新聞聯播,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聲音、畫面、文字的相互配合,增大信息體量,捕獲受眾注意力。
找準定位,打造特色IP,廣而不精的內容供應者很難留住深度用戶。@papi醬專注平民視角,吐槽生活中的奇葩現象;@回憶專用小馬甲只關心自家貓狗的日常;@科普君XueShu則一心鉆研學術,決不搞笑;新華社“15秒”大可利用高端資源優勢,做好社交平臺中辟謠和政策解讀工作,第一時間采訪專家或梳理相關資料,放棄追求娛樂效果的欄目。
解構權威,重構用戶視角。尊重高端人士、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的觀點,并不意味著灌輸他們的觀點,“15秒”在敘事中要學會吐槽、學會憤怒,偶爾賣萌、偶爾嚴肅;在設計方面,讓用戶參與到流程中,畢竟媒介素養的提升與平臺的開放需要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