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中車大連公司工會緊緊圍繞公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提升職工職業技能作為服務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在人才集聚、集智創新、技能傳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較好地實現了“雙創帶團隊”的工作部署,為公司創新創效作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 勞模 工作室 創新
一、強化頂層設計,健全完善勞模創新工作室的“三個體系”
2011年,中車大連公司正式成立了以全國勞模刁培松、毛正石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推動公司群眾經濟技術創新活動開辟了新的領域。
一是加強制度體系建設。七年來,公司工會始終把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納入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總體規劃,注重頂層設計,制定下發了專門文件,確定了“三抓”的工作格局——高標準建設抓基礎,根據實際需要的硬件設施、軟件環境及創新活動的優勢項目和優勢條件等確定建設目標,確保高質量、有秩序地創建創新工作室;強化責任抓協作——將創建活動納入公司工會和所在單位年度重要規劃,從政策上扶持、資金上保障、人員上支援,不斷為持續深入推進工作室工作鋪就綠色通道;統一標準抓規范——制定了統一的考核和驗收標準,即統一硬件設施、統一工作制度、統一成立標準條件。
二是強化工作體系建設。中車大連公司工會采取統籌規劃、歸口管理、逐步實施的工作方法,建立了分級負責的工作推動體系。公司工會負責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整體規劃和統籌建設;公司工會主管部門負責創新工作室的制度建設、協調組織、考核管理;所在單位工會及工作室自身具體抓立項攻關、技能培訓、名師帶徒、成果推廣等工作,從而形成了上下重視、齊抓共促、層層推進的良性工作機制。
三是完善評估激勵體系建設。中車大連公司在勞模創新工作室創立之初就加大對創新工作室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幫助工作室購置了高端工作臺、大型掃描儀等先進設施設備。加強對職工經濟技術創新的政策激勵,被評為公司級職工先進操作法項目將以職工的名字予以命名,并以此作為職工職業技術資格晉升和勞模、技術專家等評選的重要依據和優先條件。公司工會還積極推薦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展的創新項目參加省市和全國性的創新項目評比,對具有社會推廣價值的創新項目幫助其申請專利。
二、發揮集群效應,有力推進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
中車大連公司把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作為調動廣大職工創新創效和打造復合型、集群化創新團隊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充分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領和人才培訓等方面作用。目前,中車大連公司已建成1個國家級、3個省級、1個市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和5個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
一是發揚引領作用,提高職工創新能力。公司工會明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思路,即以勞模創新帶動職工創新,以創新項目培養創新人才,以創新活動引領職工成長。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特別強化培訓活動,以培訓提升能力,以培訓推動創新。不僅在工作室內部進行專業性的培訓,還對一線員工開展有針對性的崗位技能培訓。同時通過“名師帶徒”的傳統做法,對在工作中遇到的各項業務進行模擬,現場實踐演練,提高技能。工作室積極組織開展對外交流活動,與大連交通大學教授合作,共同研發特殊保溫冒口技術;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研究球墨鑄鐵技術難題;積極參與國家與委內瑞拉農業合作項目中的鑄造技術培訓流程和培訓課件的制作任務,引領和帶動了職工形成相互促進的強大拉動效應,成為各種技能職工成長進步的“搖籃”。
二是發揮攻關作用,推動技術革新。創新工作室立足生產第一線,最先獲知車間或班組遇到的困難,最先了解設備工藝需要如何革新。每當生產技術遇到瓶頸時,創新工作室總是沖在最前面,“孵化”出一個又一個提高工效和產能的技術成果。2013年五一前夕,毛正石勞模創新工作室所在的鑄造車間接到某機床廠51種國外鑄件訂單,產品結構復雜、精度高、工藝難,用戶要求在一周內完成所有鑄件的產品工藝。在毛正石勞模創新工作室核心成員帶領下,利用五一休假的時間,加班加點,使得產品工藝設計、工裝準備、產品試制同時進行,為公司保住了長線的客戶訂單。近年來,公司地鐵業務快速上升,特別是城軌車輛出口訂單不斷,黃中躍勞模創新工作室在解決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生產中的疑點、難點問題以及新產品的開發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城鐵車輛鋼結構制造工藝方面,國內沒有相應的工藝指導和質量標準,黃中躍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深入生產一線和工人們一起從不銹鋼車體的焊點除黑、清洗,到鋁合金車體的焊前、焊后的工件打磨,他們都親力參與,在掌握第一手的情況后,黃中躍創新工作室先后組織編制了一系列通用性標準工藝文件如《焊點除黑工藝》《整車清洗工藝》《鋁合金焊前、焊后打磨工藝》《焊縫返修工藝》等等,這些基礎性標準文件為生產制造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證,同時這些基礎性標準文件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三是發揮育人作用,培育創新團隊。創新工作室依靠規模優勢、技術優勢、班組文化優勢,為鍛煉職工隊伍素質、推動技術創新提供了舞臺,很多高技能人才正是在這樣廣闊的舞臺上不斷成長。毛正石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之初的18個成員幾乎來自于鑄造一線最平凡的崗位,有鑄造工、熔化工、工藝師等,可謂名副其實的“草根”。但這些“草根”在創新的土壤里,不斷萌芽、成長、壯大。目前,在“毛正石勞模創新工作室”里,每年都有2至3人實現了職業資格的晉升,都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并影響和帶動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
三、激發創新活力,開辟了公司創新創效“新動源”
創新工作室在企業經營發展全局中雖然只是一個個小的“點”,但是經過幾年來的建設發展,卻成為凝聚干事創業心氣、匯集智力技術資源、推動創新增效的重要“輻射源”,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一是有力激發了創新創效熱情。創新工作室在職工中營造了比學趕超的濃厚學習氛圍,帶動了職工增長才干、學習本領,形成相互促進的強大拉動效應。同時,建立在創新工作室基礎上的激勵機制也成為調動職工創新創效的有力導向。如,職工開展的合理化建議、立項攻關、職工先進操作法等經濟技術創新工作一經評定就給與獎勵,同時推薦參評大連市“絕招、絕技、絕活”,有力調動了廣大技術工人“憑真本事掙錢、憑金點子拿獎”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有力提升了職工職業技能。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創建之初,就要求發揮所屬專業和所在領域的優勢條件,多培養、快培養創新人才。目前,毛正石、刁培松、黃中躍、高云巍、張如意五個創新工作室都制定了技術培訓和人才培養計劃,形成了制度化的培訓體系。近年來,依托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邀請黃中躍和毛正石等主講,開辦高端技能人才專項培訓班20余次,培訓高技能人才700余人次。公司工會在“弘揚工匠精神,實現班組質量零缺陷”勞動競賽開展期間,多次組織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成員進行專利、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培訓,強化現場互動,把一線作業場所變成職工流動課堂。
三是有力保障了企業降耗增效。以毛正石工作室為例,2012年,該工作室成功攻關完成大耐泵業的大型雙吸水泵,僅此項訂單就為公司贏得了數百萬元的產值。2013年,在公司“雙百”攻堅會戰中,他們成功解決160公里電力機車6種環類件前期出現的質量波動問題,廢品率由原來的30%下降到1%。2014年,毛正石榮獲第九屆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銀獎;2015年,獲得了全總的研發補助資金,該項目是遼寧省唯一獲得此項補助的勞模創新工作室;2016年,毛正石參與了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的拍攝,并被人社部推舉為“鑄造大師”。“毛正石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接到了100多項攻關和創新任務,取得了60多項各級成果,共為車間減少廢品損失600多萬元,創造產值1000余萬元。
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建立運行,讓企業嘗到了甜頭,為企業工會工作發展開辟了新渠道,中車大連公司將持續深入抓好這項工作,為更多的技術工人成長成才搭橋鋪路,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貫穿于工會工作始終,團結動員公司職工勇當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火車頭”!
作者簡介:房衛,中車大連公司工會副主席,高級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