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濱

【摘 要】 2017年信息技術新課標詳細闡述了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分別是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如何以信息技術課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是每一位信息技術老師所面臨的和解決的問題,本教學設計從新課標要求出發,旨在利用信息技術課培養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
【關鍵詞】 電子板報 設計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2017年信息技術新課標指出:幫助學生有效利用信息、媒體、工具,優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成長為有效的技術使用者、創新的技術設計者和理性的技術反思者。引導學生全面提升信息素養,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強調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與學關系,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激發學生開放、合作、協商的行動意識,鼓勵運用計算思維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度,鼓勵協作學習。提高學生信息意識,加強學生對信息的判斷力,在交流和互助中提升思維和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下冊模塊二編排電子板報第一節內容。本節內容主要讓學生學會欣賞電子板報,了解電子板報的制作步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核心問題,鼓勵他們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去。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習了word的基本操作,能夠熟練使用軟件進行文本編輯,為制作電子板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七年級的學生雖然對知識、對社會充滿了好奇與渴望,但又不愿意被動接受,因此在課堂上要注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學生知學好學,寓學于樂。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說明
結合學生制作手抄報的基礎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設計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有效的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以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等方式探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欣賞電子版,并且能夠根據主題設計電子板報的版面;2.掌握電子板報制作的基本步驟;3.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設計流程
1.情境導入:閱讀紙質報紙,小組討論找出紙質報紙包括的要素;2.任務一:歸納電子板報的組成要素;3.任務二:確定電子板報主題;4.任務三:設計電子板報報;5.任務是::總結板報制作步驟;6.反饋平評價:完成評價量表
二、教學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給你每個小組發放紙質報紙;同學們在紙質的報紙上同學們都看到了什么內容?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閱讀報紙,并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任務驅動,探究新知
任務一:歸納電子板報的組成要素講解電子板報的組成要素包括刊名、刊號、主辦單位、出版日期、導讀欄
教師活動:對學生的總結進行補充講解
學生活動:學生欣賞電子板報,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提升學生信息意識
任務二:確定電子板報主題電子板報的主題
教師活動:講解板報主題確定方法和基本要求并分組進行指導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確定電子板報的主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開放、合作、協商的行動意識。
任務三:設計電子板報
教師活動:教師結合不同主題的電子板報講解設計電子板報的關鍵:1.頁面布局;2.顏色搭配;3.設計效果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A4紙上完成電子板報設計
設計意圖:在合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團隊成員共享信息,實現信息的最大價值。培養學生尋求恰當方式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任務四:總結板報制造步驟
教師活動:提問:制作一份電子板報需要從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閱讀教材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分享交流
教師活動:教師及時處理學生存在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幫助,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
學生活動:展示小組作品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培養學生的自信,在交流的過程中查漏補缺。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1.分享交流環節,學生展開自評互評
2.學生填寫評價記錄單(本評價量表,各項滿分為10分)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2017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 電子板報的設計 信息技術七年級下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