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河湟春秋(二)

2018-08-27 01:06:04張得祖李健勝
群文天地 2018年2期

張得祖 李健勝

第四節 大禹治水傳說

堯、舜、禹之時,中華大地遭遇千年未遇的洪水期,傳世文獻對之多有記載,《尚書·堯典》云:“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詩·商頌·長發》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孟子·滕文公下》云:“當堯之時,水逆行,汜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呂氏春秋·愛類》亦云:“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日鴻水。”上述文獻所述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成災之時,恰好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一個關鍵時期,即堯、舜禪讓傳說至大禹建國之時。

關于大禹治水的范圍,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也都有描述,且越往后越有夸張之勢。《詩·大雅·韓奕》云:“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梁山”當指今陜西韓城西北黃龍山,說明時人認為大禹曾在此地治水。《詩·大雅·文王有聲》云:“豐水東注,維禹之績。”說明大禹治水涉及今西安一帶。《孟子·滕文公上》云:“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墨子·兼愛中》云:“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泒,注后之邸,滹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莊子·天下篇》亦云:“墨子稱道日: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可見,戰國諸子對大禹治水的范圍與功德也多有夸飾。大概定本于西漢時期的《尚書·禹貢》綜合各家之說,所述大禹治水之地遍及今天大半個中國,所治之河包括黃河、長江和淮河等大江大河。大禹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圣人,大禹治水又是開啟我國文明史的重大事件,故而后世夸飾大禹治水也當在情理中。

青海喇家遺址的相關考古報告公諸于眾之后,人們發現這座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聚落遺址曾毀于洪水和地震,而黃河異常洪水可能是喇家遺址遭受災頂之災的主要元兇,加之喇家遺址出土了巨型玉刀、祭壇、干欄式建筑、小廣場、高規格墓葬等遺跡,鮑義志先生據此撰文認為喇家遺址當為大禹故里,大禹治水之地也當在喇家遺址附近的積石山一帶。大禹治水之地在青海這一觀點所指的具體地點也有相關的文獻依據。《尚書·禹貢》云:“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史記·夏本紀》亦云:“道(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史記集解》引孔安國語“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引顏師古語“積石山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羌中”。一般來說,今人所謂“積石山”有大、小之分,大積石山即阿尼瑪卿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其東北向支脈位于青海省化隆、民和和循化等地,稱為小積石山,大、小積石山都與黃河相鄰。除上博簡《容成氏》、傳世文獻《墨子》《山海經》述及大禹曾治黃河水患外,《漢書》卷二九《溝洫志》亦云:“河乃大禹之所道也。”光緒《西寧府續志》卷九《藝文志》所錄《御制河源廟碑記》(雍正三十年)云,大禹治水之地“在今西寧、河州境內”,乾隆《循化志》卷六《祠廟》云:“積石關乃大禹導河舊地,為黃河人中國之始。”清代詩人吳鎮的《積石歌》云:“羽山黃熊老無謀,萬國戢戢生魚頭。圣子疏鑿起積石,神工鬼斧驚千秋。天門屹立云根斷,靈光閃閃飛雷電。君不見悠悠河水向東流,至今無復蛟龍戰!”此詩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大禹在河州“導河積石”的功績。清人龔景瀚的《小積石山》亦云:“當年鑿空說昆侖,曾笑張騫是妄言。今日輿中觀積石,真從塞外溯河源。”可見,他也認為積石山是大禹治水之地。

鯀禹治水的傳說源于昆侖神話,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興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區,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禹治水傳說在今青海、四川等地的傳播,也可視為中原文化西向傳播與影響的歷史證據,而大禹治水的傳說則是西部民族地區與中原進行文化交流與融通的結果。

第五節 早期羌人源流

一、羌人族別與族源

羌族是我國古老民族,曾廣泛分布于今陜西、山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四川等地。在河湟地區的早期文明史上,羌人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羌人是河湟文明的開創者。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羌”為“西方牧羊人也”,意為西方養羊的民族。結合其他傳世文獻及考古資料可知,先秦時期,羌人就有東羌、西羌之分。戰國時期,東羌主要分布于上郡、隴西一帶,到兩漢時,北地郡、上郡仍是東羌人集居之地。西羌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近年來,這一地區發現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而羌人應當是這一帶新石器文化的主人。除此而外,《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云:“出陽關,白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千八百里,去長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戶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勝兵者五百人。西與且末接。隨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山有鐵,白作兵,后有弓、矛、服刀、劍、甲。西北至鄯善,乃當道云。”可見新疆天山南路亦有古代羌人,他們也是西羌的組成部分。

羌族是一個有獨立族源的民族。從地望上看,源于湟水、洮河流域一帶的辛店、卡約、寺洼文化在文化上有相當顯著的共性因素,辛店、卡約文化主要分布于河湟流域,東向發展至隴山以西,寺洼文化則以洮河流域為中心,北至甘寧二省區交界,東至陜西寶雞一帶。由此可見,河湟地區的羌人文化與后來為秦所滅的義渠國及渭水上游的羌人文化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廣泛分布于河湟地區的羌人和上郡、隴西一帶的東羌實為一個民族。東、西羌人普遍牧羊,殷墟卜辭中,“羌”字刻成“ ”“ ”等形狀,皆為“羊”字的象形,說明當時東羌人所從事的牧羊活動,給商人留下深刻印象,進而成為他們心目中羌人的象征。距今3600年至3000年左右,受氣候變干的影響,河湟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受到抑制,當地西羌民族開始從事游牧業,他們主要飼養便于移動且能利用高地植物資源的羊、馬、牛,尤以養羊為主。青海西寧以西、以北的大華中莊、莫布拉等遺址中已不見從事農業的痕跡,當地居民普遍有用羊角隨葬的習俗,甚至把羊骨置于棺內,可見,羊是西羌人的財富象征。東羌和西羌除因普遍以牧羊為業,故其“依隨水草”“隨畜逐草”的生產方式相接近外,其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也有共通之處。《呂氏春秋·義賞》云:“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系累也,而憂其不焚也。”《墨子·節葬下》亦云:“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后成為孝子。”說明當時的義渠東羌人有火葬習俗。寺洼類型墓葬中有“火葬后將骨灰盛在陶罐中”的葬俗遺跡。寺洼文化晚于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是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的青銅文化類型,其遺址遍布蘭州以東的甘肅地區,在陜西寶雞也偶有發現,由于火葬墓的發現,寺洼文化被學界認為是當地羌人的文化創造。結合有關東羌人火葬的傳世文獻和考古資料中有關西羌人遺留的火葬習俗,可知東、西羌人有同樣的喪葬習俗。

二、夏商至秦漢時期羌人的分布與種姓

夏、商時期,靠近中原的羌人與華夏族之間關系或密或疏,一般而言,夏與羌的關系較為親密,《史記·六國年表》云:“禹興于西羌。”可見首領或可能出于西羌,可見夏羌二族關系非同一般。從甲骨卜辭中的一些材料看,商時,其西部及西北方有“羌方”,即以羌人為主的方國存在,“羌方”有時臣服于商,有時與商之間發生戰爭。公元前11世紀中,羌與庸、蜀等方共同幫助武王伐商,《尚書·牧誓》說參加伐紂的羌人是“西土之人”,應該說就是包括陜西西部乃至甘青地區的羌人。春秋時,秦穆公東向稱霸不成,轉而“獨霸西戎”,秦人與羌人的矛盾因此加劇。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于甘泉宮”,并發兵滅了義渠羌國,置北地、隴西、上郡。至此,華夏族勢力范圍越過隴西,直逼甘肅中西部。戰國時,河湟地區的羌人與中原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密,其中無弋爰劍“亡人三河間”的記述與傳說是最為典型的事例。據《后漢書·西羌傳》記載,東羌人無弋爰劍為秦國奴隸,后逃人“三河間”,“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無弋爰劍及其子孫成為羌人豪酋。

秦漢時期,經過長時期的遷徙分化,不少羌人融入其他民族,羌人集聚的區域包括青海東部及與甘肅相鄰地區、塔里木盆地及其以南至蔥嶺的西域諸國、隴南及川西北一帶。其中,青海地區的羌人種落繁雜,人口眾多,根據《后漢書·西羌傳》記載,其主要種落包括先零羌、燒當羌、勒姐羌、滇零羌、卑浦羌、發羌、卑禾羌等。其中,先零羌為河湟諸羌中最大的一個部落集團,原住地在賜支河曲的大小榆谷,這里土地肥美、氣候溫和,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西漢初,先零羌向湟水以南、以北及西海、鹽池一帶遷徙,并和漢王朝發生沖突。由于先零羌一再侵凌弱小,后被眾羌聯合擊敗,逐出大小榆谷,向東發展,勢漸削弱。燒當羌世居賜支河曲北岸的大允谷(今青海共和縣東南)。東漢初年,燒當羌擊敗先零、卑浦,占據大小榆谷,成為繼先零羌之后最為強大的一個部落集團。卑浦羌原居大小榆谷,后徙于金城郡安夷縣(今青海海東市平安區),《后漢書集解》云:“浦水出西河美稷縣,故羌人因水為姓。”卑浦初與先零羌并稱強大,后為燒當所敗,勢力削弱,建初元年(公元76年),安夷縣吏掠卑浦羌婦為妻,被其夫所殺,安夷長宗延派兵追捕,激起反抗。隴西太守際純遣從事李睦與金城兵聯合鎮壓,卑浦羌死亡數百人。這支羌人后來南遷至岷江上游。勒姐羌居勒姐溪,故名,建初元年(公元76年),勒姐羌與卑浦羌聯合進行過反抗斗爭。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勒姐羌與當煎羌攻沒破羌縣(今青海海東市樂都區東),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又與零昌羌等攻武都、漢中。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勒姐羌與隴西羌號良密謀舉事反抗,被漢騎都尉馬賢擊敗于安故(今甘肅臨洮縣南境),部眾降散。當煎羌又作“煎當”,原居金城郡允街縣(今甘肅永登南),或為先零羌之一支。西漢時,其一部分徙隴西郡等地。先后與勒姐羌等西攻破羌縣,南攻武都、漢中二郡。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沈氐羌在張掖被馬賢將兵萬人攻擊,損失嚴重,當煎羌大豪饑吾等乘虛進攻金城,欲以此減輕沈氐羌壓力,但仍為馬賢所敗,后遭鎮壓,部眾降散。鐘羌亦稱鐘存羌,初居大小榆谷南,北與燒當羌為鄰,后來一部分徙往隴西郡的臨洮谷。鐘羌是眾羌部族中最有勢力的一支,曾與滇零羌共斷隴道。發羌居地在今青海果洛、玉樹一帶,東漢永元時(公元89年——105年),燒當羌首領迷唐聯合諸羌與東漢軍隊作戰,三次失敗,迷唐三次遠徙賜支河首(黃河河源一帶),最后依發羌而居。發羌因居地遙遠,甚少與眾羌往來,吐蕃勢力北上被其征服,融入吐蕃。除上述大的羌人種落外,還有累姐、吾良、煎鞏、當闐、鞏唐、滇那、效功等諸羌,從新近出土的敦煌懸泉漢簡看,《后漢書·西羌傳》未記述的羌人種落也為數不少,這些種落“大者萬余人,小者數千人,更相鈔盜,盛衰無常”。

第二章 歷史沿革

河湟地區曾為“古西羌所居,謂之湟中”。西漢時,中央王朝曾置破羌縣,歸金城郡管轄,西寧系羈縻州縣屬地。“后漢建安中,分置西平郡,治西都縣。晉初因之。東晉末,西(南)涼禿發烏孤據為國都。后魏孝呂二年,置鄯州,改破羌縣為西都。后周置樂都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日湟水。大業初復為西平郡。唐武德二年,復日鄯州。儀鳳二年,置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置隴右節度使。天寶初日西平郡,乾元初復日鄯州,屬隴右道。寶應元年沒入吐蕃。宋初屬西夏,后為吐蕃所據,號青唐城。元符二年收復,復置鄯州隴右節度,三年弁之。崇寧三年收復,建隴右都護府,改鄯州為西寧州,后復屬西夏。元至元中,仍日西寧州,屬甘肅行省。明洪武十九年,改為西寧衛,隸陜西行都司。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衛為府,領縣二、衛一。乾隆三年,增領所一。”河湟地區的建置興廢往往與中央王朝在此地統治力量的強弱關系密切,加之我國歷代政權更迭頻繁,河湟地區又屬于邊地,行政建置的設置方式及其變化比較復雜。

第一節 秦漢時期

一、西漢勢力進入河湟

漢初,匈奴“破東胡,走月氏,威震百蠻,臣服諸羌”。河湟羌人為匈奴所挾,時常侵擾西漢邊地,匈奴野蠻的奴役和苛重的剝奪,也引起羌人的極度反感,致使一些羌人部落向漢王朝請求內遷,共同防御匈奴的侵擾。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者凡七十二萬五千口”,這是西漢政權向河湟地區移民的前奏。也是從漢武帝始,漢政權確立了“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的戰略,開始向西北用兵,西漢勢力隨之深入河湟地區。

漢朝對匈奴的用兵,始于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役,因軍機泄露無功而止。從此,匈奴拒絕和親,變本加厲地攻掠漢朝邊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殺掠吏民,漢遣車騎將軍衛青等四將軍北擊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擊匈奴,春季,出隴西,過焉支山,敗匈奴右部,執渾邪王子,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夏季,由北地出兵,深入匈奴兩千余里,逾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東北),抵祁連山,圍殲匈奴;秋季,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四萬余眾歸降漢朝,河西一帶“空無匈奴”,此后漢朝陸續向這里移民,設置郡縣,以隔絕匈奴和羌人的聯系,這為進一步占領河湟地區奠定了基礎。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與封養、牢姐諸種羌解仇結盟,聯合匈奴,合兵十余萬,進攻西漢邊塞令居、安故(今甘肅臨洮西南),匈奴也派大軍攻人河套,以響應羌人攻勢。次年,漢武帝派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兵反擊,進占湟水流域,大部分羌人歸降,部分羌人“乃去湟中,依西海、鹽池左右。漢遂因山為塞,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實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李息、徐白為進占河湟腹地。為鞏固新拓疆土,漢王朝一面安撫歸義羌侯,一面向這一地區遷徙漢人,開置公田,并開始在今西寧市及其附近陸續設立具有軍事和郵驛性質的西平亭、長寧亭、東亭等,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漢宣帝時,河湟羌人叛亂,西漢政府派老將趙充國進兵湟中,平定羌亂,“強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印斬首降者亦二千余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余人”。為確保河湟地區的長治久安,趙充國建議政府“罷兵屯田”,得到朝廷允準。趙充國利用來自淮陽、汝南等地區的士兵和弛刑應募之人屯田,把中原地區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播至河湟地區。

二、西漢在河湟的軍政建置

西漢勢力進入河湟地區后,為了長期統治這片新拓疆土,西漢王朝除不斷征伐羌人的反抗外,還結合西北邊疆各族實際,創立和實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設置護羌校尉、金城屬國,建立郡縣,并構筑亭燧要塞,以加強對河湟羌人的控制。

護羌校尉是兩漢時期主管羌人事務的重要軍政職官,秩比二千石。護羌校尉開府治事,有屬官、吏民、治事不轄地,領民不領縣,是平行于郡的軍政機構。其職責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按時巡視羌夷部落,處理羌人部落之間及其與郡縣吏民之間的糾紛,解決他們的生產生活困難,必要時代表朝廷賜以金帛糧食,使之安居樂業;二是掌握塞外尚未歸服漢王朝的羌胡部落的動態,及時通報沿邊各郡縣,以備不虞,并隨時準備征討;三是保護河西絲路的暢通。西漢時期,護羌校尉治所一直在令居塞。

金城屬國是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始置的。當時,趙充國平定西羌,降漢羌人達三萬余人,為管理這些羌人,設置了金城屬國,其長官為都尉。所謂屬國,是內徙各族受漢王朝統治而保留其原有部落組織和生產生活方式的一種統治形式,是針對少數民族采取的“因俗而治”的開明統治政策的具體體現。西漢王朝從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歷經昭、宣二帝,共設置了7個屬國,即安定屬國、天水屬國、西河屬國、上郡屬國、王原屬國、張掖屬國、金城屬國。其中,金城屬國是專為安置內附羌人部落而設置的,屬涼州部。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共轄六縣,分別為袍罕、白石、榆中、金城、令居、枝陽。按《漢書·地理志》,金城郡共管轄13縣,除上述6縣外,陸續設立允街、允吾、浩門、破羌、安夷、臨羌、河關。新設7縣中,臨羌、安夷、破羌、允吾四縣分布于湟水流域,郡治亦西移至允吾,白此,河湟地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郡縣體系。為加強對河湟地區的統治,金城郡治所從原來的金城縣遷到允吾,利用要塞險關,強化統治。

三、東漢王朝在河湟地區的統治

新莽末年,政治動蕩,經濟凋敝,先后爆發綠林、赤眉、銅馬起義,河湟地區也戰事不斷。先零羌封何諸種趁機殺金城太守,占據金城郡,王莽舊部隗囂自稱西州上將軍,占據天水,擁兵十余萬,稱雄隴右一帶。劉秀稱帝建立東漢不久,即著手平定西北割據勢力。建武八年(公元32年),派大將來歙攻取隗囂的軍事重鎮略陽(今甘肅天水東北),隨后光武帝親率大軍西征,至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收復了北方諸郡,實現了全國統一。

為加強羌人地區的統治,光武帝接受大臣提議,依西漢舊制,設置護羌校尉。東漢護羌校尉初營于令居,后移于狄道(今甘肅臨洮),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又移至安夷。次年,徙于臨羌。安帝永初以后又先后徙居張掖、令居。東漢護羌校尉的更替甚為頻繁,見于史書者共33人、37任。因長期戰亂,河西地區人口大減,加之羌亂頻繁,郡縣難以立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裁省金城郡,其所轄河湟地區歸隴西郡管轄。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漢廷接受馬援建言,復置金城郡,把原屬金城郡的黃河以南的袍罕、白石、河關三縣劃歸隴西郡,金城郡由西漢末年的13縣縮置為10縣,郡治仍在允吾。

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秋,護羌校尉周鮪和金城太守侯霸會諸郡兵、屬國羌胡3萬人,與迷唐率領的燒當羌戰于允川(今青海共和縣恰卜恰河流域),迷唐戰敗,遠徙賜支河首。據《后漢書·和殤帝紀》載,為便于統治該地區,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春二月,“繕故西海郡,徙金城郡西部都尉以戍之”。該地當時稱為龍耆,系原王莽西海郡郡治。1933年,當地發現帶銘文的漢代瓦當,上有“西海安定元興年作當”字樣,“元興”為漢和帝的年號,可見西部都尉的確曾徙至此地。

湟水流域東連關隴,西通青海,地理位置十分險要,白漢武帝開拓湟中以來,大批漢人遷居該地.墾殖生息。西漢設金城郡以來,當地百姓納入郡縣體系,社會經濟得以長足進步,逐步具備了設置郡一級行政機構的條件。建安年間,東漢政權在湟水流域設置了西平郡。關于西平郡的設置年代,各史料說法不一,綜合各種說法,一為漢獻帝建安中置,一為曹魏黃初中置。據《后漢書·百官志》劉昭引《獻帝起居注》,西平郡設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依《資治通鑒》卷六四的相關記述,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左右,已置西平郡。西平郡系從金城郡析置,從臨羌縣分置西都縣以為郡治,轄有西都(今青海西寧)、臨羌、安夷、破羌四縣。

東漢王朝還在河湟地區展開大規模的屯田活動。東漢初年,馬援平定隴西、金城羌亂,恢復對河湟的統治后,即著手籌劃屯田。他奏請金城客民三千余口,“開導水田,勸以耕牧”,興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為之后的屯田奠定了基礎。永元元年(公元89年),護羌校尉鄧訓擊敗燒當羌后,令兩千多馳刑徒在黃河兩岸“分以屯田,為貧人耕種”。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東漢政府在黃河兩岸共屯田34部,把青海東部的屯田由湟水流域推廣到黃河流域。順帝永建年間,右扶風韓皓代為護羌校尉,“因轉湟中屯田,置兩河間”,至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增置屯田5部,加上原有屯田共10部。東漢在河湟地區屯田,先后持續了一百多年,規模遠超前代。東漢在河湟的屯田組織形式與趙充國屯田大致一樣,主要是軍屯,勞動力主要是戍卒。軍屯可以利用軍事上的優勢,對羌人起到震懾作用,既減輕了國家負擔,又可在政治上達到鞏固邊疆的效果。軍隊屯田把荒地開墾為熟田后,往往采取移民實力的政策,利用馳刑徒及戍卒家屬來種植這些熟田,進而使河湟地區的農業規模和人口規模都得以不斷擴大。屯田活動在促進河湟地區漢、羌等民族間的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因東漢統治者在屯田過程中驅逐羌人,侵奪羌民土地,不斷挑起事端,這也成為東漢時期羌漢戰爭不斷的重要根源。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魏蜀爭奪河湟及曹魏對河湟的經營

東漢末年,河湟地區的羌人多次起義反抗中原政權的統治與壓迫,經過多年的戰爭,河湟地區人口離散、民生凋敝,河湟地區少數地方豪強和羌人酋豪企圖乘機建立割據政權。宋健自稱“河首平漢王”,以枹罕為中心,建元置百官,割據自立近3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滅之。建安末年,西平地方豪強麴演等反叛,后被曹魏平定。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任鄒岐為涼州刺史,麴演、黃華、張進等“各執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蘇則發兵征討,麴演被斬殺,蘇則乘勝破涼州,誅張進,黃華歸降,羌胡余眾皆散,河西得以平定。蘇則以功被授護羌校尉。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盧水胡治元多等反,西平豪強麴光起兵殺死西平太守嚴苞,并引羌胡為援,涼州刺史張既派軍先平盧水胡,繼而傳檄諸羌,如能斬麴光者,給予封賞,羌人遂斬麴光來降。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西平鞠英反,殺臨羌令、西都長,魏遣將軍郝昭討斬之,自此,西平郡形勢稍定。

自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起,河湟地區進入魏蜀爭奪的戰爭階段,時間長達25年之久。期間,魏蜀雙方都任命涼州刺史。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蜀將魏延領涼州刺史率部“西入羌中”,與魏雍州刺史郭淮展開爭奪今甘肅甘南和青海黃南地區的戰爭。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燒當羌王芒中、注詣等起兵反魏,魏涼州刺史徐邈率諸郡攻討,斬注詣。蜀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維領涼州刺史。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蜀將姜維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于“洮水之西”(今甘青交界地區)。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蛾遮塞羌在今青海民和縣南部及其以西的黃河北岸,沿河設防抗拒魏軍,被魏將郭淮擊敗于白土城(今青海民和官亭鮑家城)。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維進兵西平,不克而退,魏中郎將、西平人郭修偽降,至成都欲尋機刺殺后主劉禪未果,即刺殺蜀大將軍費祎,郭修死節.被曹魏追封為長樂鄉侯。蜀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曹魏以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軍事。此時,蜀漢內部矛盾加深,姜維受到牽制,無力出兵隴右。至此魏蜀爭奪河湟的戰事總算停息。

曹魏時期,金城郡領有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門、允吾六縣,郡治仍在允吾。在今青海境內的有允吾、白土二縣及浩門南部一帶。西平郡仍沿東漢末建安中從金城析置時的建制,轄西都、臨羌、安夷、破羌四縣,郡治西都。曹魏初,蘇則、張既先后平定麴演、麴光之亂后,即著手修筑西平郡城。據史料記載,營造西平郡城的時間為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經四年修筑,形成一定規模,郡城具體地點在今西寧市城中區一帶。曹魏政權還在西平郡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整治陋俗,使河湟地區“漸收斂民間私仗,藏之府庫。然后率以仁義,立學明訓,禁厚葬,斷淫祀,進善黜惡,風化大行,百姓歸心焉”。安定、清明的政治環境曾一度使得當地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社會經濟也得到長足發展,當時還涌現了郭、麴、田、衛等世家大族。其中,郭、麴二姓家族成員對曹魏兩晉時期河湟地區的政治與文化多有影響。

二、西晉在河湟的建置

曹魏成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奪取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西晉咸寧六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全國實現了統一。西晉初年,河湟地區仍屬涼州,楊欣曾任涼州刺史。晉王朝在河湟的建置,雖承曹魏舊制,但在區劃上有較大的改變,即原西平郡東部地區劃歸金城郡管轄,西平郡仍治西都,統轄西都、臨羌、長寧、安夷四縣,共四千戶。其中臨羌縣治由今湟源舊城東移至今湟中縣多巴鎮的新城,長寧縣屬西晉新置,縣治在今西寧北川后子河以北長寧堡一帶,轄今大通、互助部分地區。金城郡地跨今甘青兩省,郡治榆中,統轄五縣,戶二千。其中白土縣及浩門縣部分地區在今青海省境內。白土縣,治今民和縣官亭鎮鮑家古城,轄原允吾縣部分地區;浩門縣治今甘肅永登河橋驛,轄原破羌縣部分地區。

西晉時期,由于全國的短暫統一,河湟地區相對穩定,農業和畜牧業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西晉統治者對河湟一帶的羌人采取懷柔之策,大量少數民族相繼遷入內地。然而,由于長期的民族歧視和壓迫,羌胡族眾,出于忿恨,或利益驅使,時常發生族眾間的仇殺或斬殺當地長吏作亂之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羌人軻成泥就曾攻占西平、浩門,殺督將以下三百余人,以致“西平荒毀”。晉武帝派愛將馬隆為平虜護軍、西平太守,進兵西平,大破成奚羌。馬隆經營西平時,羌胡族眾不敢復叛,馬隆還釋放奴婢為編戶齊民,為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恢復河湟地區的社會秩序作出了積極貢獻。永寧元年(公元301年),晉惠帝任命張軌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時鮮卑反叛,張軌到任后平定叛亂,并于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派其子張寔攻人河湟,西平郡歸入張軌勢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愍帝封張軌為西平郡公。張軌采取獎勵農桑、興辦學校、選拔人才、鼓鑄錢幣等措施,使河湟地區在內的廣大河西地區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三、十六國時期諸割據政權對河湟的統治

公元4世紀初至5世紀30年代,我國歷史進入分裂割據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在北方,匈奴、鮮卑、羌、氐等民族先后建立過二十多個政權,最主要的有十六國。其中,先后統治過河湟或在該地展開過角逐的政權有前涼、前秦、后涼、后秦、南涼、西秦和北涼。

前涼的奠基者是張軌,他白受命護羌校尉以來,恪盡職守,勵精圖治,為河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張軌死后,其子張寔、張茂先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至其孫張駿時張氏在河西隴右地區的統治勢力達到鼎盛。東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張駿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置官僚府寺,正式成為一個割據政權,這個政權共傳6主,計32年時間,史稱前涼。

前涼在其境內行政建置上沖破過去西晉時涼州一州之制,廣設州郡,前后置有涼、河、沙、定、商、秦等六州。定、涼、河三州雖在設置時間上有先后,所管轄郡縣也有重合交叉,但都不同程度地包括了今河湟地區。涼州所屬的西平郡仍沿晉置,治西平,領縣四,即西都、臨羌、長寧、安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張軌從西平郡分置晉興郡(約治今青海民和川口鎮)。該郡所轄9縣中只有晉興、左在黃河以北的河湟地區。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張駿分置湟河郡。該郡在西平郡之南,郡治在黃河城,即今化隆縣群科古城。轄地大致在今化隆及其以西,貴德黃河以北部分地區,屬縣無考。據《元和郡縣志》載,張天錫分置廣源郡,似在西平郡和晉興郡連接處析置,轄縣無考。此外屬河州的金城郡,治榆中,領縣六,其中在今河湟地區的有白土、允吾、浩門3縣。另外,前涼后期設置的祁連郡和臨松郡,其所轄地區包括今青海海北祁連山南麓黑河流域。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張重華病死,子曜靈嗣位,年僅10歲,其伯父張祚矯稱遺命,篡位自立。張祚拋棄前涼一貫奉晉正朔的旗號,失去了關隴、河湟漢人的支持,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和殘殺。東晉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派兵進入河西走廊,滅了前涼。前涼政權雖存續時間不長,但其始終奉行保境安民之策,使人民免于戰爭涂炭,為包括河湟地區在內的西北廣大地區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前秦是氐族貴族建立的政權。前秦滅前涼政權后,為控制新占領地,將以張天錫為首的前涼豪族望姓遷入長安、關中一帶,同時又任用一些有才干有威望的官吏,為前秦效力。前秦在河湟地區的行政建置分屬于涼州和河州。西平郡屬涼州,金城郡和晉興郡屬河州,轄縣依前涼舊置。苻堅還封苻沖為西平王,毛興為河州牧。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后,苻堅大敗而歸,十九年(公元394)前秦皇帝苻登被部將姚興所殺,太子苻崇奔入湟中登基,改元延初。苻崇登基未穩,受西秦乞伏乾歸攻逐,苻崇逃奔到舊將楊定處,與楊定率眾攻打乾歸,最終為乾歸所敗,苻崇、楊定皆戰死,前秦滅亡,其在河湟的統治也隨之瓦解。

前秦苻堅占據涼州后曾派大將軍呂光遠征西域,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八月,呂光大敗胡軍,因功封為安西將軍、西域校尉。之后,因淝水之戰,前秦敗亡,呂光被迫放弁西域。東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三月,呂光回軍河西,進入姑臧城,殺梁熙,自任涼州刺史、護羌校尉,占據整個河西走廊。次年,呂光自稱涼州牧、酒泉公,建立后涼。不久,呂光進攻湟水,勢力伸入河湟地區。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呂光自稱“三河王”,次年又稱“天王”,改元龍飛,建國號大涼,史稱后涼。后涼盡有前涼屬地后,其行政建置上廢止了多州制,只設涼州,但廣增郡一級建置,其中地在今河湟或與之相關的建置包括:西平郡,曾改名西河郡、西寧郡,旋又改回西平郡,其領縣與前涼同,即西都、臨羌、長寧、安夷四縣。金城郡,領縣六,允吾為治所,其中允吾和浩門部分轄地在今河湟地區。樂都郡為后涼新置,治今青海樂都,“蓋因山谷為名”,其所轄縣待考。晉興郡領縣九,仍沿前涼舊置,只是將永固縣更名為白石縣。三河郡系呂光分前秦金城郡新置,治白土縣,余縣無考。湟河郡沿前涼舊置,轄縣無考。澆河郡為后涼呂光新置,屬地大致在今青海黃河以南的貴德縣及尖扎縣部分地區,治所在今貴德河陰鎮一帶的澆河故城。此外,后涼在河西走廊設置的臨松、祁連、番禾三郡的轄地達到今青海海北祁連山的黑河、大通河一帶。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盧水胡人沮渠蒙遜、沮渠男成在張掖擁立段業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至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段業即涼王位,改元天璽,史稱北涼。不久,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南涼湟河郡太守禿發文支降北涼,十一年(公元415年),北涼湟河太守沮渠漢平敗降西秦,北涼與西秦形成對峙。次年,沮渠蒙遜進擊吐谷渾,降服烏啼、卑禾二部。白此,北涼占據青海湖一帶。北涼在河湟地區的行政建置,除西平郡、樂都郡、湟河郡、金城郡、澆河郡等仍沿后涼舊置外,還在今青海化隆西部和貴德黃河以北地區新置湟川郡,治地黃川城(今青海貴德席芨灘一帶)。

西秦是隴西鮮卑乞伏氏建立的割據政權。東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乞伏國仁乘前秦即將瓦解之機,稱王獨立,年號“建義”。東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西秦攻滅南涼,接著又將北涼勢力逐出河湟,使整個青海東部地區盡為西秦所有。西秦在河湟地區的建置比較復雜、混亂,這與當時紛亂的時局不無關系,清洪亮吉整理撰寫的《十六國疆域志》中載有十一州,與河湟地區有關的大致有四州七郡:沙州,西秦滅南涼后,以乞伏木弈干為沙州刺史,鎮樂都。西秦建弘八年(公元427年),又以麴景為沙州刺史,移鎮西平。所轄三郡為西平郡、河湟郡、三河郡,其中,西平郡沿舊置,治西都,轄西都、臨羌、長寧、安夷四縣;河湟郡沿舊置,治黃河城,轄縣無考;三河郡沿舊置,治白土城,領縣一,即白土縣。永康三年(公元414年),乞伏謙屯為涼州刺史,鎮樂都,后由乞伏虔代之,所轄郡在河湟地區者包括樂都郡和晉興郡。此外,河州治所在袍罕,轄四郡,其中金城郡的允吾、白土兩縣及浩門縣的部分地區在今河湟地區。商州所轄澆河郡治所在澆河城,即今貴德河陰鎮一帶。

四、北朝諸政權在河湟的建置

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部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際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稱代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魏滅北涼,統一了北方。北魏占領姑臧后,即派遣鎮北將軍封沓率軍進入青海。北涼樂都太守沮渠安周投奔吐谷渾,封沓俘掠當地民戶數千戶東去。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北魏晉王伏羅率兵進抵西寧,約于次年設置鄯善鎮,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為鄯州,并將州治遷往今青海樂都。此后,北魏與吐谷渾為爭奪河湟,曾經爆發過數次戰爭。北魏所設鄯州統轄河湟地區,下置西平、洮河二郡,前者地在湟水流域,后者地跨青海東部的黃河河谷。西平郡領有四縣,包括西都、樂都、金城、浩門。其中,白漢末以來西平郡均治西都縣,即今西寧市,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西都縣隨西平郡遷至樂都,并廢原樂都縣,以其地為西都。洮河郡所轄為龍羊峽與積石峽之間的黃河河谷北岸,包括今化隆縣及其以西地區。洮河郡下轄縣可考者二:一為石城,即黃河城,既是郡治又是縣治,轄地大致在今化隆縣西部地區;二為廣威,縣治在今化隆甘都一帶,轄地為化隆縣東部地區。

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河湟地區歸西魏統治。西魏初年,仍沿舊制,隨著其統治的不斷加強,西魏政權對河湟地區的建置進行了調整。據零散史料記載,西魏在河湟設立鄯州,治西都,轄郡二:一為西平郡,治西都,轄今湟水流域及今甘肅永登縣西部地區,其領縣可考者三,一為西都縣,治今樂都,二為龍支,初為金城縣,后改名龍支,三為浩門,沿漢晉舊置,治今甘肅永登縣河橋驛;二為湟河郡,據史料記載,西魏大統八年(公元542年)之前,已置湟河郡,湟河郡郡治及領縣不見記載,但因舊置,湟河郡治所應仍在黃河城即石城,即今化隆縣群科下城,其轄地大致與前代洮河郡相同。湟河郡所轄縣中應有一縣即化隆,《周書·賀蘭祥傳》中記有“子敬,封化隆縣侯”,可見西魏末年的確有化隆縣建置。化隆縣治在石城,轄地大致為原廣威、石城二縣之地。

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乘吐谷渾內亂攻入伏俟城,敗吐谷渾,占領了吐谷渾所轄東部領地,包括青海黃河南岸地區。北周在河湟設有鄯州、河州和廓州,其中鄯州仍治西都,下轄樂都郡和湟河郡,其中樂都郡治在西都,其屬縣可考者為西都,治今青海樂都,湟河郡仍沿舊置,領有化隆、廣威二縣。河州跨甘青兩省,下轄袍罕郡,有屬縣四,屬于河湟境內的為龍支縣,治今青海民和柴溝北古城,轄今民和縣及甘肅永靖縣部分地區。廓州為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取吐谷渾河南地新置,治所在澆河城(今青海貴德縣河陰鎮一帶),下轄洮河、達化二郡。其中,洮河郡轄二縣,一為洮河,縣治在澆河城,轄今青海貴德縣地,二為安戎縣,新置,治地不詳,轄地約今青海貴南等地;達化郡,為北周新置,治黃川城(今青海尖扎縣康楊鎮破城子),轄今貴德以東河南地,達化郡轄二縣,一為達化,治黃川城,轄今青海尖扎、循化一帶,二為綏遠縣,據學者考證治地在今青海同仁縣年都乎鄉的向陽古城,轄地在達化縣以南,今同仁地區。(未完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动漫h|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伊人网址在线|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精品第|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色噜噜综合网|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片在线|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午夜精品区|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在线色国产|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高清|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伊人网址在线| 无码人妻免费| 九九九国产| 亚洲午夜18|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欧美五月婷婷|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最新网址| 99在线小视频|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婷婷丁香色|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二区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a级毛片|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99激情网|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