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婷婷



同仁,藏語稱為“熱貢”,意為“金色的谷地”“夢想成真之地”,是享譽中外的熱貢藝術之鄉,寺院眾多,是藏傳佛教的圣地之一,如隆務寺、吾屯寺、郭麻日寺等。隆務寺始建于1301年,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青海較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珍藏各類藝術精品和珍貴文物,還有明宣德賜封的“弘修妙悟國師”牌以及明天啟五年由皇帝題賜的“西域勝境”匾額。隆務寺下轄有年都乎寺、郭麻日寺、吾屯上寺、吾屯下寺等18座寺院,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吾屯寺被譽為“熱貢藝術學?!保卣Z稱“森格雄”,意為獅子灘,該寺屬于格魯派,為隆務寺子寺。據《安多政教史》記載,該寺約建于1385年,寺內有宗喀巴大師和彌勒佛塑像、釋迦佛銅制像,存有《甘珠爾》等經卷。郭麻日寺藏語稱“郭麻日嘎爾噶丹彭措林”,意為“郭麻日具喜網滿洲”,在今年都乎的郭麻日村,為葉什姜活佛的下屬寺院,初建于明萬歷年間。
熱貢藝術也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繡、雕塑、建筑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在熱貢地區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數百年來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傳承著從宗教寺院走出來的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湛,都令人嘆為觀止,故有“藏畫之鄉”的美譽。熱貢藝術在它產生至今的幾百年的歷史中,逐漸提煉、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其作品造型準確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色彩艷麗富于裝飾性,充分發揮了線條的節奏感、運動感和立體感,強調了整體的完美。質樸的畫風,協調的設色,惟妙惟肖的神態刻畫,充分展現了藏族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許多作品曾在青海、甘肅、西藏、深圳、廣州、天津、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展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評價。藏傳佛教藝術給中華古老的文化藝術增添了色彩,熱貢藝術就是這個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熱貢藝術憑借其精美的設計、艷麗的色彩和精細的線條,不僅在佛教盛行地區流行,而且越來越受到港澳臺地區以及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的歡迎。但是,藏傳佛教要求“一切工程合律藏,一切壁畫合經藏,開刀雕塑合密咒”,所以熱貢藝術的本質畢竟都是服從于宗教而不是服從于審美的,虔誠重于藝術的靈性。然而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但熱貢藝術同其他藏傳佛教美術流派一樣,是一種極其嚴格規范下的“復制”。以“三經一疏”(《佛說造像量度經》《繪畫量度經》《造像量度經》《佛說造像量度經疏》)作為制作模板,由于有所依憑而便于入門,這些方式固然有助于推動藏傳佛教美術的普及,但它們給工匠們留下的發揮創造性的余地極少,絕大多數美術匠師都是藏傳佛教的僧侶和信徒,虔誠的宗教信仰,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約束著他們“越軌”的創造性,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其宗教價值和審美價值二者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市場經濟和商品意識不斷沖擊的時代,熱貢藝術究竟要虔誠于宗教律典,還是要在藝術的層面上有所突破?如何調和二者間的矛盾?這成為當代熱貢藝術傳承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論題,值得我們深思。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熱貢藝術的發源、熱貢藝術的確立時期和熱貢藝術的鼎盛時期這三個發展階段加以分析。
一、熱貢藝術的發源
公元10世紀末至13世紀初,是整個藏傳佛教“后弘期”,是藏傳佛教美術的轉變期,也是熱貢藝術的發源時期。這一時期,日漸民族化的藏傳佛教已經取得了廣泛信仰,因此,作為其形象說教的藏傳佛教美術,也開始自覺地從外來作風向符合本民族審美習慣的方向轉變。
轉變期的藏傳佛教美術遺存,比較豐富,以繪畫而論,出現了如阿里古格王國的《歷代贊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畫,造型質樸,設色單純而穩重,呈現出濃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還有日喀則那當寺的《那當建廟喇嘛》《滾嘎吉澤喇嘛》等富于裝飾風味的唐卡。
熱貢藝術也發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區,但主要是先后從三方面淵源而來: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弟在尼泊爾學畫后到安多熱貢定居傳播佛畫藝術;二是在四五世紀時智合那哇及其徒弟們在熱貢地區傳播佛畫藝術;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時,他的曼唐派畫法傳人熱貢地區,所以淵源的不同使熱貢藝術的畫匠們有各自的特點。
不難看出,熱貢藝術在發源階段,是基于佛教文化,遵循佛教精神,主旨在于傳播佛法,但是這個過程必定要運用一個載體,那就是藝術??梢赃@么總結,熱貢藝術是佛教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伴隨著藝術形式衍生出的必然產物。
二、熱貢藝術的確立時期
從薩迦政權的建立,經帕竹、噶瑪等“八王”政權,至固始汗人藏,是藏傳佛教美術的確立期,這一時期始終都有一個或數個相對強大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勢力,為藏傳佛教美術民族風格的最終確立提供足夠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此期的造像和壁畫至今保存在杭州飛來峰、敦煌莫高窟等處,至于藏、青、川和內蒙等地的遺跡,那就更加豐富了。由于各派教義的差異,在美術發表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公元1028年,藏拉多的三兄弟遷居熱貢后各自娶了不同民族的妻子,他們成為吾屯人繪畫藝術的祖先,他們曾在尼泊爾學佛畫藝術,使得熱貢藝術開始萌芽,他們的后代也被邀到別處作畫。14世紀初,以隆務寺為代表的喇嘛寺院在這一帶大量涌現,為了謀生,當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參與了寺院建筑彩繪和雕塑工作。爾后,隨著格魯派的迅猛發展及寺院的大量興建,從業人員不斷增加,為適應寺院的要求,他們積極學習藏族宗教繪畫和雕塑等技藝,熱貢藏傳佛教藝術隨之興起。當時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熱貢畫師:尕吉哇、西繞扎西、洛桑西繞和帕木達娃等。熱貢藝術開始走向外部世界,藝人們在早期長年累月地到處作畫,足跡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內蒙古等地,有的被邀請到印度、緬甸和尼泊爾等國作畫。熱貢藝人長期在外作畫,廣泛接觸到西藏塑繪、甘孜木刻、敦煌壁畫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國家的藝術,吸收了豐富的養料,經過融合、提煉,逐漸形成了細膩生動、富有熱貢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成為藏傳佛教畫壇上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流派。早期的代表作品有年都乎寺的8幅壁畫(主像為釋迦牟尼、宗喀巴大師、怖畏金剛等,周圍組畫為佛本身故事、佛傳故事等)及瑞唐華旦繪制的巨幅壁畫《十六羅漢本傳》等,這些作品畫風質樸、色彩厚重、筆法灑脫,造型生動傳神,是少有的精品。
從這個階段我們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佛學和藏醫僧人和T匠們的不懈努力成就了熱貢藝術,而整個過程也是一個藝術技藝和美學造詣的不斷填充過程,如果說佛學是熱貢藝術的靈魂,那么藝術則賦予了熱貢生命,讓她活靈活現地展示給世人。正因為藝術形式的不斷多樣化填充,熱貢藝術才能把藏傳佛學的真諦傳達得如此完美。
三、熱貢藝術的鼎盛時期
1652年和1713年因清朝政府冊封確立了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以后,格魯派一派獨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格魯派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掀起了一場空前的宗教傳播運動,為熱貢藝術提供了全面高漲的宏觀背景,并進入自身發展的鼎盛時期。17世紀中葉以后,活佛夏日倉一世派遣大弟子智噶額倫巴,在吾屯興建了吾屯上寺和下寺兩座寺廟,這兩座寺廟都有一個特殊規定:人院的男孩子一律要學藏文和雕塑、繪畫;15歲以后有一次選擇命運的機會,留下的繼續當阿卡,不愿留下的出寺還俗。這時,他們已初步掌握雕塑和繪畫技藝,足以應聘外出,獨立進行美術發表,因此兩座寺廟實際上成為培養本民族子弟的美術學校。這時期代表作品有:吾屯上莊壁畫《馬頭明王》、吾屯下莊桑結本的壁畫《南海觀音菩薩》、尕灑日覺巴太的唐卡《十一面觀音》、扎西加作的唐卡《釋迦牟尼十二行傳》及吾屯下莊卡先加、尕藏、夏吾等作的壁畫《四大天王》等。這些作品繪畫技藝精湛,人物形神兼備,畫風華麗精細,色澤鮮艷,筆法細膩,注重裝飾,精細而不繁瑣,鮮艷而不覺浮華,藝術上已達到十分成熟的地步。熱貢藝術在鼎盛時期,熱貢畫師在各地信奉藏傳佛教的地區享有很高的威望。
在千百年的悠悠歲月里,藏族藝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創作了大量藝術品,熱貢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成熟。熱貢藝術不僅在青、藏、甘、川和內蒙等地深有影響,而且享譽海內外,遠播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家。
在熱貢的鼎盛時期,藝術表現所要具備的技能和佛學底蘊已經是密不可分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熱貢藝術先是伴隨著佛學和藝術這兩大主題,從事者大多數都是寺院中懂佛經的僧侶,從小受著佛學的精神洗禮,同時又在寺院中學習到了精湛的技藝,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從藝者必須融會貫通佛學和藝術這兩大主題,只有手藝不懂佛學,那么就不能領會熱貢藝術所要傳遞的佛學真諦,單學佛學而沒有技能,就不會有熱貢那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作品。當這些從藝者中的一部分學有所成,從寺院中走出去,在社會上從事熱貢藝術的教學與傳播,他們的藝術造詣得到不斷的錘煉和提高,又吸收了民間制作工藝的精華,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后這些流傳在民間的作品和藝人,最終又回歸到寺院,為弘揚佛學做貢獻。這個過程,佛學和藝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1958年,根據中共青海省委指示,省文聯和省群藝館組織力量對熱貢藝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組織卡先加等藝人繪制了大量藏式圖案,受到中國美協的高度評價。1961年,中國美協青海分會組成調查組,對其歷史沿革、藝術特色等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調查,撰寫了《五屯藝術調查報告》。
1979年,省文聯與黃南州開展了搶救工作,集中夏吾才郎、更藏、尖措等十余名藝人,繪制了一大批質量較高的唐卡圖案和雕塑作品。1981年,熱貢藝術的100余幅作品在京、滬展出,受到觀眾好評,被譽為“民族藝術精華”“青海高原的一朵鮮花”。1985年,熱貢藝術研究所在青海黃南州正式成立,1989年國家投資40萬元修建了熱貢藝術館,為繼承和發展熱貢藝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上世紀90年代,青藏高原各大藏區的僧俗群眾中和當地美術界,傳揚著藏族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大盛事。150多位優秀的藏族和土族民間畫家集合在“熱貢藝術之鄉”,繪制出了一幅長500多米,題為《藏族文化熱貢藝術彩繪大觀》的巨幅作品。
在熱貢藝術發展的今天,藏傳佛教的哲學觀念被世人越來越認可、越來越重視,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國人對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愈發迫切,人民需要如佛學思想這樣的哲學思想來充實生活,通過了解認知提高修養和道德素質,藏傳佛教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不僅影響著中國,在世界范圍內也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佛學思想的傳播需要更大更廣的傳播載體,而熱貢藝術無疑是最好最有力的精神載體之一,這對熱貢藝術的弘揚是一個大的時代機遇,也迫切地需要熱貢藝人自身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藏傳佛教繪畫、雕塑藝術無疑為佛學思想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而佛教哲學思想為藝術增添了智慧理念與豐富的色彩。因此,熱貢藝術既要從內容上虔誠于宗教律典,也要從形式上有所突破,二者相輔相成,既有宗教價值又有審美價值。
為培養一批高層次熱貢藝人,經黃南州和西北民族學院協商聯合創辦了“熱貢藝術班”,1996年開始招生,藝術班的開設不但可以培養一批從理論到實踐的多面手人才,而且為研究熱貢藝術的誕生和發展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同仁“金色的谷地”,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藝術的搖籃,有著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熱貢藝術的明天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