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新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本質上是風險管理,更具體的說是一種結構化的風險管理。包括:第一是內部資本充足管理,即非預期風險的管理;第二是流動性風險的管理;第三是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的管理。對于這些風險管理,我們跟做研究的同事們角度是不一樣的。
從外部來看銀行,大家都會認為,明年有哪些資產可以投,所以銀行資產負債配置就會往哪個方向去。可能明年債券會好,銀行可以買很多的債券;如果明年可能債券不行了,我們可能在明年不買了,現在大量的研究文章都是集中在這樣一個角度。
但是從銀行實務的角度來講,并不是這樣的一個角度。決定著銀行資產配置的有許多剛性的因素,比如說債券,銀行必須要配15%-20%左右的債券。
為什么呢?因為沒有這些比例的債券就沒法做流動性管理。比如說你覺得今天債券不好,把它賣掉,賣掉之后你持有什么東西?所以它的配置更多的是一些剛性的需求。從銀行本身資產負債管理的風險管控、風險管理的邏輯來講,更多的是一種“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管理方法。就是說無論債券漲跌,無論利率漲跌,利潤正常波動是可控的。這是微觀銀行在這個經濟體系當中生存的一個基礎,所以說從宏觀看銀行和銀行怎么去適應宏觀變化有一個很大的差別。這是我們整個做資產負債管理的一個大框架。
下面我們再判斷明年將面臨一個怎么樣的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的環境。
外部環境
從外部環境來講,可簡單地概括成三句話:第一句話是穩健中性,第二句話是嚴格監管,第三句話是利率分離。
第一句話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將持續實施。去年央行允許臨時動用準備金以后,市場利率是有過一波下降的,但是下降完以后央行馬上采取了“削峰填谷”的措施,市場又回到了原來的利率。那么這個說明什么呢?就是整個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會有大的變化。我們做出利率判斷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這種“削峰填谷”。我們的觀點是就目前這樣的穩健中性大的框架而言,簡單地調整利率或調整準備金率,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限。
第二句就是嚴監管。我的理解是嚴格的意思,重在嚴格執行。不管去年還是今年出臺的政策法規,實際上真正改變規則的東西不多,所以應該說是更加嚴格的監管執行。
第三個是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利率的分離。以前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降杠桿之后,二者會慢慢地融合。但我們現在發現,這兩個市場的利率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運轉。貸款利率有一些波動,但是整體上它是比較穩定或者說穩健的。就像王劍說的,今年可能還會有一些提升,但是整體變化不大。而真正變化大的是貨幣市場利率,所以只要去杠桿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整體就不會有太大變化。從資產負債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看四條線:存款利率是最低的,第二是同業負債的利率,第三是同業資產的利率,第四是貸款利率。這樣的一個排序下來才是正確,這才是整個金融體系一種合理的分工。
內部環境
從內部環境來講,也是幾句話。
第一個叫做資產剛性。資產剛性是指:第一,銀行資產,大概每年有1/3的資產會到期,大行可能適當少一點。我們所有的資產大概有2/3,它是固定不動的;第二,除了1/3會到期的資產,實際上整個經濟里面有一部分鋪底流動資金,就是隨時可以拿隨時可以用。第三,同業理財有一部分資產回表。這些資產的剛性,且收益普遍偏低,是2018年一個很大的壓力。
第二叫做負債的剛性。假設我們是一家新開的銀行,在新的金融主體出現的時候,你會怎么去想這個問題。資產價格低,負債成本高,我可以選擇不干。但有資產剛性在前,負債的問題是沒辦法躲的,所以這樣就變成了負債的剛性。以前銀行是找不到資產,而現在資產就在那個地方,因為只要利率往上走,所有的資產都不會提前還給銀行。今年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當中,面臨著兩個問題,一個是負債荒帶來的流動性安全的問題。另一個就是負債成本的問題。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微觀的角度來講,在2018年我們只能采取一個防御性的資產負債管理的策略。
所以2018年我們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是全覆蓋的問題。資管新規后整個銀行理財的規模會發生變化,所以,任何一個遺漏項都會成為銀行風險管理的大窟窿,必須全覆蓋。從這個業務范圍來講,不得不把理財、各種表外業務都要納入表內,這是一個假設前提,接下來再去管理。
第二個問題是全要素,堅持同時推進資本、流動性、利率風險三個結構化的管理框架。要有足夠的彈性且留有足夠的余地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一個。第二個全要素,就是怎么樣去提高銀行資產的效率,即在資產不變的情況下來降低負債成本,先要把所有的能夠驅動銀行增長或者驅動銀行效率提升的要素和產出要素都納入到整個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第三個問題是全過程。2018年一年,可能都在打艱苦防守戰,而不是說年初做一個預算,年底做個決策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