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隆曙
“全面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基本實現標準化、均等化,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這是公共文化工作者應盡的職責,更是使命。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興海縣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群眾白辦、群眾自樂”的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形成獨具興海縣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特征,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帶來的福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興海縣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特征
“十二五”期間,興海縣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完善符合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實現均等化服務,堅持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積極發揮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單位的骨干作用,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力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有效增強公共文化發展活力。
(一)文化培訓是提升城鄉群眾文化自覺的關鍵因素
興海縣根據城鄉現狀和自身實際,對文化活動條件相對成熟,富有特色的社區及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進行富有成效的輔導和培訓指導,個別基礎條件好,文化活動開展經常化的社區、廣場活動點進行強化培訓與輔導,采取以點帶面的形式進行推廣,使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逐步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對社區、村及部分小學進行聯點式輔導培訓。小學組織成立少兒鍋莊舞隊;指定專業人員到基層鄉鎮文化站進行定期指導;針對農村文化建設,多次舉辦拉伊、舞蹈等訓班、新農村建設培訓班,不斷提升普及文藝愛好者的綜合表演水平及新農村文化建設知識;專業人員聯點組建農民鍋莊舞隊和農民歌舞隊,排練新穎的舞蹈節目,作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文藝團隊長期堅持,深入到基層農村田間地頭巡回演出,使廣大農民群眾在農閑時節感受到精神食糧給他們帶來的享受。同時,對那些已形成一定特色相對活躍的社區、村、小學進行主抓,集中培養一批文藝骨干,在全縣范圍內形成縣、社區、村、學校、群眾個人文化自覺逐步提升,文化活動豐富活躍的局面。使居住在該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享受到了文化發展的成果,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當中,使縣鄉文化氛圍得到進一步提升,文化底蘊得到進一步發揚,真正呈現出了公共文化的無窮魅力。興海縣群眾文化培訓、編排、輔導的文藝節目在國家、省市、區舉辦的各類賽事中多次獲得一、二等獎。
(二)文化活動是提升城鄉群眾文化自省的有效途徑
“十二五”期間興海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實現新突破,累計完成投資10712.24萬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新建了興海縣文化體育活動場館;新建了30個村文化活動室;建成安多藏族傳統馬文化傳承基地;建成12個射箭場;在曲什安鎮建成了健身場等,全縣相繼修建了許多標志性的文化活動場所。
興海縣堅持公共文化重在建設和服務的原則,圍繞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構建圍繞中心、面向基層、服務大眾的文化服務體系,精心組織內容豐富、互動性強、覆蓋面廣、普及率高的群眾文化活動,搭起了城鄉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橋梁,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城鄉群眾的文化自省。依托縣、鄉兩級文化館、圖書館、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鍋莊、民歌、藏繡、石雕、民間傳統射箭等各類活動,在農歷春節和藏歷新年期間,積極組織基層的鄉村、社區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籃球、賽馬、射箭、拔河、冬蟲夏草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在促進特色文化發展的同時,更加強了各區域的文化交流,真正讓文化活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興海縣已基本形成多層次、多類別、多樣化的文化活動新格局,有力堅定了城鄉群眾的文化白省。深入挖掘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結合城鄉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組織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文藝培訓班、送戲下鄉、周末廣場文藝演出、文藝進校園、射箭比賽等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引導群眾的文體活動健康、規范、有序開展。支持群眾文體團隊建設,扶持以文化人為核心的文化中心戶、農牧民演藝團體、業余劇團等群眾文化組織。先后舉辦了“興海縣蟲草文化藝術節”和元宵節系列活動,組織縣城各單位參加廣場大型鍋莊展演、紅歌大賽、周末廣場演出,推出了社火表演、賽馬、賽牦牛、射箭、拉伊比賽、燃放煙花等六項大型活動,共計吸引觀眾約7萬人次。組織開展了以展示“人文興海,綠色興海,和諧興海”為主題的廣場文化系列活動。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月等各類體育活動10余次,協辦了全縣各系統干部參與的各類體育動10余次,全縣各族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截止“十二五”末,全縣白發組織的文藝演出隊達18個、射箭隊達30多個,文化單位、民間文體團隊先后在國家級文化產業博覽會、省、州群文干部業務技能大賽、文藝展演等眾多活動中榮獲優秀表演獎、最佳節目獎、優秀組織獎、鄉鎮體育健身示范工程等眾多殊榮。
(三)免費開放是提升城鄉百姓惠民的有力基礎
2011年2月,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出臺《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就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進行總體部署。免費開放的開展將有利于文化建設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發展,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2011年起興海縣結合實際積極落實“三館”免費開放,文化惠及民生。始終把免費開放作為提升文化服務、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抓手,在僅有的條件下大力實施免費開放,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服務提供了可靠陣地。在場館有限、基礎設施落后、簡陋的條件下,將排練廳長期對外開放,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
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捐助公共文化設施設備、資助文化活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積極對接“互聯網十”行動計劃,利用網絡信息化技術,創建免費向鄉村群眾提供培訓、講座、展覽、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運行,使得文化惠民力度不斷得到持續加大,實施了文化“進村人戶”工程,為全縣各行政村文化活動室、民間歌舞隊等配發了服裝、音響、樂器等文體設備器材,方便群眾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農(牧)家書屋(寺廟書屋)在全縣范圍內實現全覆蓋。在各鄉鎮設立了圖書室,全面實現免費開放,并建立了圖書流動機制,閱覽人數達3000人次,發放流動圖書32000冊。興海縣從服務社區群眾的基礎抓起,在現有的條件下創辦了多個舞蹈、書畫和音樂培訓班,共接收學員1000多名。初步建立了百人文化藝術人才庫,為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參與文藝創作的積極性。
(四)送戲下鄉是提升文化服務覆蓋百鄉千村的強力抓手
為提升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興海縣各地文化部門針對性開展豐富多彩的“三下鄉”文化活動。為了活動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創新,興海縣本著早準備、早安排、早開排的工作思路,各項活動、節目具體到人。雖然很多時候準備工作往往會同合作單位本職工作及其他活動從時間上發生沖突,但是各地文化工作人員與合作單位保持多聯系、多等待的方法,靈活調節,抽時抽空,不怕苦不怕累,力求把“三下鄉”活動辦好、辦活,每年“三下鄉”送文化演出不少于20場。懷著對農民兄弟的深情厚誼,冒著零下十六、七度的嚴寒,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雪,都用文化的方式送去對農民兄弟的節日問候,架起了農民兄弟與政府之間和諧的橋梁。每個鄉村都留下了文化工作者的身影,就連一些居民樓院、企業廠房,也留下他們歌舞飛揚帶去的歡樂。只要“三下鄉”演出隊進村,音樂一響,村民們就會在活動的舉辦地上圍成一片,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三下鄉”活動內容不僅有集舞蹈、小品、器樂演奏為一體的文藝節目,還有州縣書法家、民間剪紙藝人等為村民朋友寫春聯、寫“福壽”、剪窗花、剪龍圖。“育根護枝數載勤,一朝花艷顯精神”,不論是欣賞還是學習,不僅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平臺和機遇,更是讓群眾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讓文化惠及每一個人。
二、存在問題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仍顯滯后
盡管興海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文化建設基礎差、底子薄、欠賬多,致使人均文體基礎設施占有量偏低,且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布局不均衡,還不能較好地滿足城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建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財政財力有限,支撐文化建設發展的自給能力弱,縣、鄉、村文化服務機構經費保障水平低,精品劇(節)目創作、文化遺產保護、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市場監管等各個方面深受財政資金投入的瓶頸制約。
(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水平較低
縣級文體場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體制機制不活,創新服務能力有限,服務項目和內容相對單一,適應新形勢,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四)文化發展的人才支撐能力不足
全縣文化系統缺編嚴重,人才總量嚴重不足,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牧)家書屋等服務機構普遍存在有設施、無人管的問題。文化專業技術人才緊缺,對縣域本土文化的研究、發掘、創作不能跟進時代發展,文化活動品牌打造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對策與建議
今后,我們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規范要求,力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各項工作: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尋求公共文化服務持續發展的新的空間。如本土藝術人才培養、節目的生產及組織實施上更具興海縣特色和特點。
二是創新機制,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勇于開拓更廣闊的服務領域,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可持續發展中內在的統一,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認真發揮比較優勢,依據興海縣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優勢,加大群眾文化服務與藝術節目創作力度,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定位,引進和培育一大批當地骨干人才。
我們以為,公共文化服務除了自身要堅持創新之路外,離不開客觀條件的扶持、幫助,尤其是興海縣這樣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不僅肩負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主旋律,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肩負著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導人的責任,更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