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華
自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在全國各地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全民藝術普及這一理論設想賦予了文化館新的工作任務、新的歷史使命,全民藝術普及這一概念的提出對于群眾文化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地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
群眾文藝創作是人民群眾通過藝術形式表達自身情感和精神需求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靈魂和源泉。一個地區或區域內群眾文藝創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本地區或區域內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水平。就此,對于全民藝術普及和群眾文藝創作二者的意義,筆者這里不想過多贅述,只想針對新時期文化館在全民藝術普及背景下如何創新和發展群眾文藝創作,是本文論述的重點。筆者認為,作為群眾文化活動承辦的主體——文化館首先應該搞清楚全民藝術普及背景下,文化館如何積極轉變觀念,做好全面藝術普及,在此基礎上,引導和引領人民群眾自覺、白省地進行文藝創作,發掘地方優秀文化資源,精品文化和品牌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發展,從而使群眾文化活動達到“百花爭妍”的繁榮景象。下面筆者將分而論之。
一、培育優良土壤 播撒創作的種子
文化學者、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戴珩同志在《全民藝術普及:文化館的責任與使命》一文中指出:“文化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需要做好全民藝術知識的普及、全民藝術欣賞的普及、全民藝術精品的普及、全民藝術技能的普及、全民藝術活動的普及五個方面的工作。”這五個方面完整概括了全民藝術普及的工作范圍。筆者認為,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全民藝術普及這個“藝術土壤的”培育,文藝創作需要創作主體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包括理論知識、欣賞能力、審美能力、創作技法等方面知識綜合在一起。目前社會上不乏一些懷揣藝術夢想的人,也不乏一些天賦異稟的人,但他們恰恰缺乏文藝創作所需要具備藝術素養等藝術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文化館通過全民藝術普及,分門別類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搭建藝術學習的平臺,架設天梯,挖掘更多的社會上有藝術潛能的人,把一顆顆散發創作熱情的種子播撒在藝術的土壤里,讓他們也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創作夢想,這也應該是新的歷史時期文化館所應擔負的重要責任。誠然,文化館要搞好全民藝術普及,需要整合社會師資教育資源,通過系統內外結合的方式,為廣大人民群眾開設藝術創作輔導與技能培訓班,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群體的藝術培訓與學習需求。目前浙江省寧波市已率先開展“一人一藝”為主題的全民藝術普及工程,除了圍繞全民藝術知識普及等幾個主題方面外,還對中小學生的藝術普及與特殊群體的藝術普及予以照顧,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筆者認為,所謂“一人一藝”不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都掌握一門藝術技能,而是最大限度地凸顯藝術普及的含義,凸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義,在為人民群眾搭建良好學習平臺的同時,為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實踐。
二、搭建展示平臺交流創作成果
全面藝術普及的受眾是熱愛藝術的人民群眾,群眾文藝創作的主體同樣是熱愛藝術的人民群眾,因此,筆者認為,群眾文藝創作的作品應是對藝術有一定熱愛和追求的人民群眾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和情感體驗,其創作主體應具有群眾性,即從群眾中來。而目前在功利獎項的驅使下,群眾文藝創作的作品比賽變成了極少數人或者一部分藝術領域內群體的財力、物力、人力的比拼,其他各門類的群文比賽也逐步變成了專業領域內的比拼,群眾文藝創作失去了“群”性的創作主體,當然這也與人民的審美需求的不斷提高導致近年來群文領域內群星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級賽事的獎項設置門檻越來越高有關。這也就違背了政府設立獎項之初所倡導的“群眾文藝為群眾”的宗旨,與全民藝術普及的目的背道而馳。
針對此狀況,筆者認為,文化館應該為群眾文藝創作的作品提供展示的平臺,讓老百姓自己創作的作品得到演出、展示的機會,相互交流創作成果,即到群眾中去,從而激發群眾文藝創作的動力,激發全民藝術普及的藝術感召力,用藝術引領時代風尚,引導社會文明進步。如南京市文廣局、南京市文化館每兩年舉辦的少兒團隊文藝作品匯演、成人文藝作品匯演等等群眾性藝術活動,并通過經費獎勵優秀作品的方式,為我市乃至各個區縣的創作人才和原創作品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從每年的賽事結果來看,其成果還是很可觀的。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筆者強調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是旨在降低群眾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而是旨在強調在全民藝術普及的今天,政府相關部門及文化館要充分發揮服務效能,在群眾文藝創作方面,文化館要充分發揮相關業務干部和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要在群眾文藝創作及輔導方面下功夫,通過舉辦相關藝術門類的創作輔導培訓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創作能力及欣賞能力,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修養,對于一些有潛力的作品,能夠給予指導和不斷打磨,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但卻與全民藝術普及的大背景息息相關,群眾文藝創作才能構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局面。
三、辛勤耕耘 呵護創作果實
群眾文藝創作作品的優與劣不但與其本身內在的藝術表現規律、表現力有關,而且也與營造群眾文藝創作的藝術氛圍、藝術感染力、創作主體的創作動力等外部因素有關。因此我們應該從群眾文藝創作白身和外部環境人手,以全民藝術普及為契機,通過創新發展、轉變服務效能等手段,形成具有一定藝術品位、地域特色鮮明、群眾參與度廣泛、群眾文化欣欣向榮發展的群眾文藝創作新局面,讓創作的果實得到有效呵護。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在各行各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語就是創新發展。就群眾文藝創作本身而言,筆者認為應從作品創作的一度及內容呈現的二度創作上進行創新發展。
縱觀近幾年的各級群文賽事,其中絕大部分作品在形式內容、方式方法、套路模式大都相近,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創新手段,必然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一部音樂作品的結構構成原則、發展規律是不變的,變的是我們用何種方式展現來刺激人們的審美感官,引起人們的審美情趣是其關鍵所在。正如南京市文化館的達明鄴老師所言“優秀作品一定包含令人震撼的思想內容和吸引眼球的審美表現形式。”當前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不應有一個一成不變的形式不斷重現,而應根據群眾的審美情趣、根據其教育程度、年齡特點、職業習慣等不同的文化需求來設計作品的風格和表現形式,在繼承和發揚本地區、本地域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挖掘能夠代表本地區、本地域具有文化標志性的文化品牌內涵,我們在進行作品的二度創作時,還要綜合考慮將舞美、音樂的銜接、呈現方式、節奏的掌控、戲劇情節的發展、情感的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音樂元素與作品的主題思想、風格限定完美結合在一起,大膽發揮想象力,從而將一部作品完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如我市著名作曲家吳小平創作的聲樂作品,在音樂發展上大膽運用戲曲音樂的發展手法,將歌曲與戲曲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其音樂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意義更深遠。再比如張家港市文化館創作的重唱歌曲《快遞小哥》,將歌曲情感表達、聲音表現、舞美表現、舞蹈元素、戲劇情節等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其表達的思想情感及藝術表現力激發了人們的審美感官體驗,產生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印象。
要想在藝術的土壤里耕耘,呵護創作果實單純只從藝術本身考慮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群眾文藝創作的外部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筆者認為,首先,作為政府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性,明確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鼓勵和扶持群文創作政策,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逐步引導社會參與度、提升個人與集體參與創作的熱情。其次,文化館應積極實施全民藝術普及行動,根據不同社會群體的文化需求,分門別類地開設藝術課程,提升服務效能。除此之外,在以文化館業務干部為骨干的基礎上,還應做好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加強對業余文藝團隊的管理和輔導,加強對民間民非、各協會等藝術團體的培育和發展,拓展社會文化人才,逐步壯大群眾文藝創作的隊伍。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是時代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產物,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是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各行業都要強調的因素。因此,內外兼修,緊跟時代步伐,是在當前全民藝術普及、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社會背景下,是對呵護群眾文藝創作果實的必然要求。
四、以人為本做群眾文藝創作的耕耘者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進程中,政府是這個體系的主導者,在這個進程中,政府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已經由管理者變為了服務者,其工作理念和思維也隨之轉變。就此,筆者認為,在群眾文化領域,政府要以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導向,做群眾文藝創作的耕耘者。在全民藝術普及背景下,除了前文提及的政府需要明確發展方向,制定相關政策及提供資金支持外,還應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創作,使群眾文藝創作的“內循環”變“外循環”。正如前文所述,在以文化館業務干部為創作主體的基礎上,還應加大對企事業單位、社會文藝團體以及各非營利性組織等的扶持力度,通過鼓勵、扶持等手段,引入競爭機制,引導社會其他力量參與到群眾文藝創作中來,使群眾文藝創作的作品供給從文化系統的“內循環”變為社會力量參與的“外循環”,從而促進群眾文藝創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其次,積極探索企業合作機制。逐步完善社會捐贈資助機制,通過企業冠名、減免稅費、項目幫扶等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文化企業、團體及個人等社會力量采用捐贈資助的形式參與到公共文化事業中來,設立全民藝術普及培訓基金及創作基金,對于組織或者參加藝術培訓的組織或個人,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加以獎勵。對于創作精品加以全力資助和扶持,并建立第三方評估機構,組建相關專家對政府資助的全民藝術普及與群眾文藝創作精品做好資金的評估、跟蹤、審計,以確保政府資金投入的有效性,從而提升群眾文藝創作社會化運作的績效性。
第三,積極推進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發展。關于文化藝術產業化這個概念,已經不再陌生。它是提升文化藝術影響力,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政府應該積極摒弁傳統舊觀念,所謂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中心,重視文化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功能,忽視文化藝術的文化功能。筆者認為,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發展應該主要以藝術生產和服務為主體,再輔之以市場營銷、音像制作、藝術培訓、宣傳報道等手段,以市場規律、人的文化需求為導向,形成一條完整、規范的產業化之路,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群眾文藝創作的水平和質量,對于保障全民藝術普及的推行也有著積極的意義。誠然,如何將本地域或者本地區的文化資源與文化藝術產業化相結合,形成具有獨特地域特征的文化產業,還需要我們今后不斷探索,筆者將在以后文章詳細聊表。
綜上所述,群眾文藝創作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全民藝術普及這塊土壤的培育和滋養,離不開全民參與群眾文藝創作的積極性和熱情。現階段我們在群眾文藝創作和全民藝術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創新意味著發展,是現階段我們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要具備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能否在群眾文化發展的這個舞臺上不斷創作出、表演出、輔導出好的音樂作品的關鍵所在。文化要發展,必然要創新,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也是對從事群文工作業務干部的一個基本要求。創新無規律可循,我們要在群文工作的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和不斷探索,走出一條適合彰顯本地區、本地域文化特征,創建文化品牌意識的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