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金 龍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是一幅多彩的畫卷,演繹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茖W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既有利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踐、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也有利于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涵??茖W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需要確立基本向度和提供方法指引。
改革開放的發生與發展,有其主題貫穿其中,各種具體的改革開放主張和實踐是改革開放主題與本質的展現。抓住歷史的主題,透過紛繁復雜的實踐把握歷史的本質,是科學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基礎。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边@里所說的“改革開放以來”是時間界定,“全部理論和實踐”是空間范圍。這一論斷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歷史的主題,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應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改革開放的定向作用以及改革開放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意義,不能簡單地就改革開放論改革開放,而是要揭示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聯。
同時,改革開放的歷史主題說到底是改革開放歷史本質的體現,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需要把握歷史的本質。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確保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確保了改革開放政策與實踐的人民利益取向,確保了改革開放過程中各種矛盾的化解與各方力量的凝聚,確保了改革開放所需要的社會穩定與和平國際環境。改革開放的歷史,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彰顯了黨的全面領導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意義。總結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方式、方法與途徑,揭示黨的領導與改革開放的內在邏輯,是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根本。
歷史連通現實,現實由歷史發展而來,改革開放歷史的發生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應有寬廣的視野,放到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歷史中加以觀察。
改革開放歷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應將改革開放置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中去考察。既要認識到改革開放前30年的建設對改革開放后40年發展的奠基作用,又要認識到改革開放后40年發展對改革開放前30年建設的突破和超越,將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深化對改革開放前30年建設、改革開放后40年發展歷史的認識,說明中國改革開放發生的基礎與延展,闡明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的文獻整理與研究”(15ZDB044)的階段性成果。
誤,都是由于要求過急,目標過高,脫離了中國的實際,結果發展反倒慢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2頁。中國的改革為什么采取漸進式策略,主張“摸著石頭過河”,從這里不難找到答案。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對改革開放進行總結,詮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聯系,有利于深化對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認識。
改革開放的啟動,總結了近代中國“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確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借鑒了近代以來國人的向往與追求。鄧小平在說明對外開放的必要性時,多次運用近代中國閉關鎖國導致落后的歷史事實來佐證。他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4頁。近代以來的歷史經驗,影響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偨Y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置于近代以來的歷史長河中來考察,能更清晰地認識改革開放發生的原因和動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世界緊密相連。一方面,中國的改革借鑒了國際社會的做法和經驗,對外開放主要是向國際社會開放。鄧小平在謀劃改革開放舉措時,多次提到新加坡引進外資、日本引進技術的經驗。他說:“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們利用外資的一些情況。外國人在新加坡設廠,新加坡得到幾個好處,一個是外資企業利潤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來交稅,這一部分國家得了;一個是勞務收入,工人得了;還有一個是帶動了它的服務行業,這都是收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9頁。新加坡引進外資的做法,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無疑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突破了蘇聯模式,汲取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另一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提供了中國經驗,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如何合理地借鑒國際社會的經驗,如何通過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動國際社會的發展,其中的歷史經驗需要思考和總結。
辯證方法強調在對立統一中分析問題、把握事實。改革開放蘊含辯證智慧,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要有辯證方法和辯證思維。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各領域、各方面,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總結,要著眼從總體上來思考。只有從總體上進行總結和概括,歷史經驗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由各具體領域的改革開放所構成的一幅壯闊畫卷,對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各領域改革的歷史經驗,應分別進行總結和升華,以具體經驗支撐總體經驗。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總結,要將總體經驗與具體經驗的考察、宏觀與微觀的考察結合起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意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中央關于改革開放的統一部署和決策,有賴于地方的具體實踐和執行;中央關于改革開放決策的創新和完善,有賴于地方實踐經驗的積累,不少改革開放舉措是在地方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逐步推廣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如何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地方如何結合具體實際創造性實施中央改革開放的決策,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沿海經濟特區的設立,就是在地方試點、取得經驗基礎上推廣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既要確保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又要調動地方積極性與創造性,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系如何處理和把握,需要總結和升華。
改革與開放各有不同的內涵和任務,但二者具有密切關聯。改革包含開放,開放過程也是改革過程??偨Y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既要注意二者的差異,也要闡釋二者的關聯。改革的啟動和深化,開放發揮了推動作用。引進域外的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對內部的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要求;通過改革消除內部體制機制弊端,才能適應開放要求,推動開放格局的形成。習近平向國際社會公開表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習近平:《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0日。這是對改革與開放關系的生動詮釋。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要注意改革與開放的互動關系。
中國改革開放積累了寶貴經驗,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實踐創造的結果,也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有一些教訓值得深思,如經濟上過度依賴資源消耗推動發展,導致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一度未能有效防止和遏制腐敗現象,導致黨的威信和形象受損;等等??偨Y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既要充分肯定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洞察歷史智慧,也要反思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汲取歷史教訓。
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貫穿辯證思維,富有辯證精神。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改革發展穩定的協調,公平與效率的兼顧,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的發揮,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統一,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的統一,都富有辯證色彩。習近平在謀劃改革開放時,既強調頂層設計,又主張摸著石頭過河;既要求整體推進,又主張重點突破;既倡導膽子要大,又強調步子要穩;既關注改革方案實施的速度,更關注改革方案實施的質量。因此,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充滿辯證法,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要有辯證方法和辯證思維。
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變革,對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應引入多學科的視野、理論與方法。
改革開放方向的保證、政策的制定以及方法的選擇都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改革開放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提出了訴求;改革開放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積累了實踐經驗,提供了實踐素材,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創造了條件。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特別要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揭示改革開放歷史經驗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認識論的精髓,詮釋改革開放與馬克思主義當代發展的互動關系,將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升華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也是改革開放的重點,改革開放的成效也首先從經濟的快速發展上表現出來??偨Y改革開放歷史經驗,要借鑒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闡釋經濟體制改革的功能,說明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改革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揭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說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奧秘,并將其中的獨創性經驗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的重要內容,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結政治體制改革的經驗,需要引入政治學的視野與方法。如何選擇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如何處理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如何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如何協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展的關系,需要結合改革開放實踐作出回答,以深化對政治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
文化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方面,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也是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過程。文化體制改革如何推動文化發展,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如何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結這方面的經驗,顯然需要引入文化學的理論與方法。
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改革,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體制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革,引發了國人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引入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揭示改革開放對于社會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社會建設、社會治理對于社會穩定、社會發展的意義,有助于升華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當然,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總結,需要遵守歷史學的規范與方法,基于歷史文獻與口述史料,尊重歷史事實,以揭示改革開放歷史演進的內在規律。
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已成為歷史,抓住歷史主題與本質,以寬廣視野、辯證方法,從不同學科、不同維度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彰顯改革開放對于中國和世界的意義,是黨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