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婷,徐曉莉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如何科學、合理地對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國內外專家、學者已經提出很多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本論文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擬從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投入兩個方面構建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對我沿國沿海九省市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性建議,準確客觀的評價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以便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薄弱點,采取相應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使沿海九省市的經濟能夠快速、持續、健康地發展,便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本文重點研究2015年北京、天津、遼寧、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九個較發達沿海省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15年天津科技統計年鑒》、《2015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等。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做好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關鍵。但影響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多而復雜。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在嚴格遵循科學性、易操作性、可得性、綜合性和代表性等原則下設計出指標體系,借鑒相關評價理論與方法,并結合沿海九省市實際狀況,從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投入2個方面建立了指標體系(表1)。

表1 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對九個省市的5個指標采用KMO指標和Bartlett球型檢驗方法來進行檢驗,取得結果如表2所示,KMO的值為0.620,大于0.5,滿足客觀條件,可以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值為237.11,該數值較大,說明變量Bartlett的效果越好,并且對應的顯著性水平為零,各變量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借助分析軟件SPSS22.0,得出相應的解釋總方差表。從表中的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到,通過因子分析法,有兩個特征值大于1,所以選擇他們作為公共因子,兩個高達88.783%的累計貢獻率的公共因子總體上概括和總結了5個指標信息量,也基本上闡述了科技創新能力的大致信息。

表3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a
從表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公因子F1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有經費支出與GDP的比值、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企業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反映了沿海九省市的外部環境,因此,將F1定義為科技進步環境因子;公因子F2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有科技人力資源、科技意識,反映了沿海九省市的科技活動的投入,因此,將F2定義為科技投入因子;由表3可以看出指標在各個公因子上的載荷。
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各個指標所對應的因子得分系數和標準化后的原始變量,計算出三個主因子的具體得分:
F1=0.139X1+0.050X2+0.316X3+0.420X4+0.390X5
F2=0.565X1+0.507X2-0.023X3+0.121X4+0.092X5
為了對沿海九省市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將通過正交旋轉法旋轉后的三個因子各自的方差貢獻率當作權重(表3),構造綜合評價函數,計算各公司投資能力的綜合得分:
F=(50.730%F1+38.053%F2)/88.783%
根據沿海九省市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公式,計算出2015年沿海九省市科技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序,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沿海九省市科技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及排名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科技創新的外部環境對科技創新能力影響顯著,同時,在科技進步環境大背景下,對投資活動加大投入量也將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且各省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差異顯著,沿海九省市中,江蘇、浙江、廣東、山東、上海科技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大于0,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較強,北京、天津、遼寧、福建的科技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小于0各因子對其影響力也不同。
通過上述分析,沿海九省市中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在實踐中補短板,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而實現共同發展。積極改善科技創新的環境,給科技創新人員和企業創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研發條件,提高研發水平,讓科技創新真實地轉換為經濟效益。加大政府引導,本地出臺一些相應的創新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真正讓科技創新推動本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