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月紅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費朗茨·舒伯特是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繼承和發展了歐洲古典主義音樂,被譽為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也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也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處于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過渡的時期,當時維也納這座音樂之都正處于大放異彩的藝術時期,而舒伯特雖短暫的一生,卻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珍貴的作品。《水上吟》是舒伯特早期在1823所創作的藝術歌曲,作品號D774.描繪的是一幅自然和諧的風景畫。通過對自然風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內心平靜淡泊的心境,也表達了對時光如梭的感慨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全曲充滿了浪漫注意色彩。這首作品創作時受到當時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以德國詩人歌德、赫爾德為首的文學家,主張“回歸自然”、“強調感情”,反對腐朽的封建傳統統治和僵化的“理性主義”的文學創作風格。在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過渡階段風行了僅三十年,而后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水上吟》這首作品為三段體分節歌,整首作品基本在降a小調上游走,舒伯特通過其高超的創作技法將降a小調的七級音進行了巧妙地變化,使音樂在降a和聲小調和自然小調之間完美切換,豐富了作品的音樂色彩和旋律的層次感。在每小段的結束句中,都有一個長音延長八拍之久,作者在這樣的長樂句發展中,竟然直接將作品從降a小調轉入了同名A大調,使音樂起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音效,同時也將整個作品在此推向了高潮。這樣精心的布局與調式轉換使音樂更富有色彩與感染力。(如譜例一)
在節拍節奏上,樂曲采用六八拍和連續的十六分音符貫穿全曲,連綿不斷的旋律一直在強弱弱的力度下波光般的蕩起漣漪,使整首樂曲富有動力感又渾然一體。最具特色的是整首樂曲中十六分音符的伴奏織體,采用八度.九度的大跳,將潺潺流水的形態刻畫的尤為逼真,給人一種跌宕起伏.綿延不絕的聽覺美感。旋律聲部相較于鋼琴伴奏聲部織體上稍微緩和,采用了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和整齊的連續八分音符,它與伴奏聲部的密集形成了對比與反差,錯落而又均衡的音樂互為輝映,給人一種出奇制勝而又和諧均衡的美感。
整個旋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幅幅動態的風景畫,連綿不絕,仿佛置身于湖面小船之中,在微風吹拂下,被時大時小的微波推蕩著,舒心而又愉悅的沉醉其中。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歌詞大部分都選自著名詩人的詩歌,這也是他藝術歌曲經久不衰傳唱度高的因素之一。他突破了古典時期循規蹈矩的音樂形式,使藝術歌曲更好的表現出詩歌的神韻,用最直接、最形象的音樂語言使音樂與詩歌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水上吟》是舒伯特1823年創作的一首三段體藝術歌曲,歌詞選自萊奧伯特·詩陶貝爾格的同名詩歌,作品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通過對波光、綠水、晚霞、叢林等自然景物動態與靜態、時間與空間的對比描寫,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景致秀麗、和諧自然的風景畫,也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淡然寧靜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藝術歌曲是集詩、歌、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音樂體裁,舒伯特大部分藝術歌曲都是以著名詩人的詩歌作為腳本,這也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一)、語言美。《水上吟》作者通過對不同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寧靜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這首詞的精妙之處在于他從景物的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空間精巧的設計安排,用唯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和諧致美的風景畫。第一段描寫湖水,運用了三個不同的角度:明鏡般的湖水、波濤綠水、晚霞中的湖水角度,三種不同的修飾詞描寫了湖水各個層次的美。第二部分從不同的時間空間上描寫叢林,通過對西邊的樹梢、東邊的叢林、微風下的樹梢與漫天的晚霞形成了一個動靜結合的生動畫面。第三部分描寫了三個翅膀:翩然的翅膀、高翔的翅膀和光芒萬丈的翅膀三個不同的形容詞一層層遞進式的描寫,同時還加入了空間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就將詩的意境升華到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光陰如梭的感慨。(二)、韻律美。押韻是構成詩歌的重要因素,有規律的的回旋反復的韻腳也是詩歌韻律美的關鍵,整齊均勻的語句與恰到好處的音組排列是這兩首作品朗朗上口、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此外,重讀音節在德語藝術歌曲中也尤為重要。每一段的第一句的第一個單詞需要重讀,第二段第三段的最后一個詞要重讀,詩歌的聲調變化與統一是增強音樂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德語詩歌的每一句都要押韻,各詩句的最后一個字都有著相同的韻腳。如譜例三《水上吟》的第一段中,每句的開頭mitten、gleitet、ach、schim等,在演唱時需要突出他的重讀音節。而在每一句的尾部大部分都出現了kahn,就是第一段詩詞的韻腳,演唱時韻律美使詩歌擁有了和諧的聲調美。(三)、意境美。境由心生,從審美活動來看,意境超越有限的、具體的事物進入到無線的時間和空間,使人獲得對人生、世界的哲理性的感悟。《水上吟》詩人通過對湖水、波光、晚霞、叢林的描寫,尋求內心的寧靜致遠,也反映了詩人對“理想社會”的渴望。

《水上吟》這首作品沒有濃厚的戲劇色彩,清新明朗的旋律表現了作者內心的寧靜致遠,詩中寫到:“波光閃耀,綠水悠悠,一夜扁舟似天鵝浮游。光陰似水,鼓動著翅膀,明日好時光,也將消失的與昨日一樣。愿乘上那翅膀,消失在無窮的時光。”作者仿佛用音樂的語言在為我們描繪一幅自然的風景畫。前部分通過對動態景物和靜態景物的描寫,將自己比作一夜扁舟,表達了自己內心平靜、安詳的心境。這部分就需要我們聲音上采用輕聲高位去演唱,語氣上帶有訴說感,在鋼琴伴奏十六分音型的流動中娓娓道來,幾乎每一句都有一個大跳而且力度是pp,需要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氣息控制能力才能把握好在極弱力度下的八度、九度音程的跳進。第二部分開頭起音就在小字二組的降e上且都在這一部分音區游走,需要演唱者對氣息和聲音位置的高度配合,同時加強小腹及后腰的控制力,才能把這部分的旋律演唱的連貫流暢。在結束處,出現了一個八拍的長音且音區較高,演唱時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用由小腹和后腰來控制氣息的力量,將聲音輕柔的掛在高位置點均勻的唱出來,同時腔體還要舒展打開,放松上胸部和喉部的肌肉,保證高音區獲得良好的頭腔共鳴。在長音的最后,聲音仍然要保持原來的狀態不能改變,這就需要飽滿而有力的氣息做支撐,聲音有張力才能把情緒宣泄的淋漓盡致。再者,《水上吟》這首作品整體上速度是小快板,力度卻一直都是很弱的,它所描繪的是一幅淡然寧靜、自然和諧的風景畫,要表現出作品這樣的細膩幽雅,寧靜致遠的意境,就需要演唱者輕聲、半聲在高聲區漸弱演唱來表現。所以在演唱這首作品時,聲音流暢不破壞作品的整體意境是關鍵點。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是德奧藝術歌曲的頂峰之作,使音樂不再成為詩詞的背景而是與詩詞并駕齊驅,相互輝映,給了藝術歌曲更強的藝術感染力。無論是從創作技法還是從內容上都獨具匠心,具有濃厚的抒情性、歌唱性與極高的藝術價值,為藝術歌曲的發展提供了一各更廣闊的空間,為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