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曾服役51年、之后又退役封存近6年的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近期不斷傳來要大規模拆卸的消息。
美國海軍對它所開出的拆卸招標條件頗為優惠:整個項目費用高達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0多億),拆解時間長達15年。然而,那些具體操作部門和人員對如此“優厚標準”卻并不感冒。因為要把這塊“燙手山芋”全部吃下去、消化掉,不僅費錢費時,更會在漫長的15年中遇到許許多多大麻煩。
既然如此,為何美國仍要在此時“大張旗鼓”地宣傳拆卸這艘“老字輩”?首先,美國大動干戈地主要意在向全世界炫耀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想向中國和俄羅斯表明:美國在這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自“企業”號1961年服役以來,只有美國先后發展了三代核動力航空母艦,而且一級比一級建造得大,性能也更加先進,其他國家只有望其項背。環視當今全球,除美國外,只有法國有一艘滿載排水量略超4萬噸的中型航母。即便如此,美國也極不愿意其他任何國家今后發展任何型號的核動力航母。為此,美國必須繼續優先、高速地發展噸位尺寸更大、性能更優異、搭載艦載機更多、且安全性更佳的超大型航空母艦,并將對其他國家的航母保持在兩代、乃至三代以上代差優勢。
其次,美國海軍希冀能從這次拆解行動中找出一套可靠、安全的拆卸方法及執行標準,從而為后續眾多的核動力航母退役拆解鋪設道。有關專家預估,今后十年美國將陸續有5艘左右核動力航母面臨著報廢、退役、拆解,它們與今天“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有著極其相似的難題。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為后續核動力航母尤其是大型核動力航母的拆解尋找出最有效、最可靠,同時資金相對消耗小、時間相對花費少的拆解方案,制定出最科學、最可靠,最便于今后其他核動力航母拆解所遵循的方式與規范。
再次,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拆解過程與后續處理,關乎人類生存環境與持久性,必須采取絕對認真、嚴肅的態度。核動力裝置和核材料在報廢拆解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都將對人類造成重大的災難。例如,核燃料組件的卸除、封裝,各種放射性部件的切割、拆除,以及退役環境的去污和終態處理等等。如今對于核燃料使用過的核廢料依然缺乏妥善的處理辦法,對于廢棄的核動力裝置也仍存在著如何防止其對環境可能造成污染等問題。對此,美國自然非常清楚,正在積極探討與研究加速處理辦法和防污措施。▲(作者是海軍軍事專家)
環球時報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