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硯云
摘 要 當前,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和企業家個人經營方式造成司法實踐中某些屬于民事經濟糾紛的案件被錯誤的認為合同詐騙罪,損害了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和投資熱情,準確區分合同詐騙罪和因簽訂履行合同產生的經濟糾紛對維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合同詐騙罪 經濟糾紛 區分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合同詐騙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采取法定的欺詐手段,騙取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因合同引發的經濟糾紛是指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雙方就合同條款發生爭議,或者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合同一方雖有履行合同的誠意,但是客觀上沒有實際履行能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而發生的糾紛。二者的發生往往都存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或者夸大履行能力等行為。筆者認為,區分的關鍵在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以劉某某合同詐騙案為例,犯罪嫌疑人劉某某,原北京驕陽盛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該公司于2008年開始與天津翔盛粉末涂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公司)建立業務關系,購買天津公司的粉末涂料。按照雙方的交易慣例,先賒后付。2011年1月劉某某將A公司股權轉讓給他人,未告知天津公司。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先后17次仍以北京A公司的名義向天津公司購買價值318250元的粉末涂料,期間支付過17120元,其余貨款一直沒有支付。在天津公司催促下劉某某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間陸續支付給天津公司四張北京A公司開具的蓋有劉某某個人印章的支票,金額共計301030元,且告知天津公司,現在公司沒有錢,過一段時間再兌付,后來又累積了幾筆貨款,又給了遠期支票,一直沒有兌付,2012年5月后劉某某更換聯系方式,無法聯絡到。被害單位于2014年7月報案。2015年2月劉某某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公安機關以劉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騙取財產數額較大,構成合同詐騙罪移送審查起訴。
由于經濟活動的紛繁復雜型,如何在具體案件中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仍存在爭議。以本案為例,經查,A公司自2010年12月至案發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1年5月至7月公司賬戶有資金往來,之后該公司賬戶一直沒有資金往來。劉某某到案后辯稱,由于北京市對公司的環保要求,其于2009年10月以其母親和妻子的名義成立了具備環保資質的北京驕陽盛火散熱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B公司),A公司與B公司實際為一套班子,實際經營者均為劉某某本人。2011年由于辦理低保的要求,劉某某將A公司轉讓至朋友名下,但實際經營人仍為劉某某本人。因此其使用A公司名義與天津公司簽訂合同。同時,由于劉某某于2011年3月以B公司的名義租賃北京熱浪(以下簡稱C公司)公司的廠房,提前預付半年租金20萬元,且需購買C公司60萬元不良資產,由于支付了大額資金,因此公司賬戶資金不足。但其與C公司簽訂的生產合同中約定C公司給B公司的年訂單不得低于1000萬元。因此其向天津公司購貨時,認為自己有履行能力。后由于C公司未能履行合同,且拖欠B公司貨款24萬余元,導致B公司資金虧損,而A公司與B公司實際屬于同一套班子,因此A公司也無法支付給天津公司相應的貨款。上述辯解有北京市通州區、大興區法院的民事判決佐證。
處理該案中,一種觀點認為,劉某某的行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構成合同詐騙罪。理由如下:第一,劉某某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雖然辯解稱其本人為A公司和B公司的經營者,但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為公司獨立法人,不能僅憑實際經營人確定是否冒用他人名義,且劉某某在已經不是公司股東的情況下使用A公司支票支付,應當認定為冒用他人名義。第二,劉某某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A公司自2010年12月起就處于虧損狀態,賬戶資金雖有金額來往,但都不足以支付其向天津公司騙取的貨物的款項,證實其明知自己沒有償還能力情況下訂購貨物,應當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且其案發后更換聯系方式,根據《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根據司法實踐,對于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的,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綜上應當認定劉某某的行為屬于冒用他人名義,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構成合同詐騙罪。
另一種觀點認為,劉某某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行為系商業活動中由于經營不善拖欠貨款的行為,屬于經濟糾紛。理由如下:第一,劉某某實質上沒有冒用他人名義。劉某某雖將A公司法人變更,但其本人仍然是該公司的實際經營者。其所辯解的變更法人為他人的目的是為了從社區上低保可以證實。同時工商銀行的支票持有人、轉賬支票上的印鑒均為劉某某,變更后業務的實際運營、操作也是劉某某負責,刑法意義上的冒用他人名義應以實質行為為依據,因此劉某某沒有冒用他人名義。第二,劉某某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1)A公司先后通過17筆訂單向天津公司訂購貨物,每筆訂單數額少則3000、5000,多則不足5萬元,數額不大,且并非集中一個時間段訂購,且公司賬戶在訂購期間一直有資金往來情況,可以佐證劉某某辯解的訂購的貨物用于生產經營。(2)A公司和B公司均為劉某某本人實際經營,兩個公司是一套班子,在同一地點生產、營業。劉某某以B公司被C公司拖欠貨款,資金鏈斷裂,導致A公司不能履行合同的解釋符合實際情況。(3)劉某某事后由于公司經營不善導致破產、無法償還債務的行為屬于后期逃避債務的行為,不能以此認定其在簽訂合同時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劉某某的行為不構成合同詐騙罪,應當認定為商業活動中由于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鏈斷裂不能履行合同的經濟糾紛。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分析,綜合考察,準確認定:
1.行為人簽訂合同時是否具有履約能力。通過調取工商年報、銀行賬目、稅收狀況,管理人員及企業員工的證人證言,核實企業實際的財產狀況、經營狀況,判斷其在簽訂合同之前是否具有實際的履約能力。但在實際工作中,也不能僅僅以企業在虧損狀態下簽訂合同就認定企業沒有履行能力。本案中,劉某某在簽訂合同時雖然處于虧損狀態,但其已經和北京C公司簽訂了大額的訂單合同,且在案證據顯示已經開始投入生產和經營,如果C公司能夠正常履行,劉某某完全具備履行合同的能力。
2.有無實際履行合同義務的誠意和行為。行為人如果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在簽訂合同后,直接將對方交付的貨物、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占為己有,卷款逃跑或者將款項用于個人揮霍,應當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行為人確實履行了組織生產,約定貨源、提供服務等行為,但由于履行合同過程中出現困難,由于有據可查的事實而不能履行,不應當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按照經濟糾紛處理。
3.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是否有欺詐行為,《刑法》第224條規定了五種行為表現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僅憑行為人的具體行為符合其中一種或者幾種情形直接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還應當綜合全案事實證據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是在非法占有為目的支配下實施的。
4.沒有履行合同的真正原因。司法實踐中,造成當事人不能履行合同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出于主觀原因,有的是由于客觀原因,應當綜合考察沒有履行的原因,不能僅憑未返還財物的結果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對于以欺騙取得財物后實際用于生產經營但仍然不能夠履行合同的,不能夠認定為合同詐騙罪。本案中沒有履行合同的原因是經營不善導致的資金鏈斷裂,雖然未能履行合同,且劉某某更換了聯系方式,但也不能以事后結果武斷的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興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申建征.如何區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鄭州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