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
摘 要 政府采購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美國家,從18世紀形成到二戰后初成體系一共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已由單一的財政支出管理手段演變成兼具財政支出管理功能及國家宏觀調控功能的重要工具。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國家采購模式逐漸從集中向分散演變,之所以如此,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采購效率,并為此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取得較好的效果,值得吸收借鑒。
關鍵詞 政府采購 效率 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美國有關政府采購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761年《聯邦采購法》,其完備的法律體系為政府采購制度的運行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使得政府采購制度十分完整、完善、嚴密。其中,在提高政府采購效率方面,有以下經驗措施值得我們借鑒。
(一)完備的政府采購法律體系
美國目前有4000多部與政府采購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法律法規,涉及政府采購的方方面面。例如,《聯邦政府采購政策辦公室法案》規定了政府采購組織機構管理的設置;《合同競爭法》明確了政府采購中合同管理辦法;《聯邦采購條例》將有關法律中所作的規定加以綜合和細化,對聯邦政府采購活動給予指導;此外,還有《聯邦政府行政服務和財產法》、《購買美國產品法》、《小企業法》和《信息自由法》等,從不同側面對美國政府采購進行約束。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均具有獨立的立法權。除聯邦法律法規以外,各州也根據自己的州情制定了相關的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如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州公共采購法》,有的州只是在相關法律中對政府采購的各個方面進行規范。
完備的法律體系為美國政府采購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制度層面的保障,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不需要為法律和政策沖突而相互掣肘,也為爭端和爭議的解決提供了基礎。
(二)合理的政府采購管理框架
1.管理機構高度集中。聯邦總務署(GSA)負責除美國交通部和國防部以外的其他聯邦政府機構、國會的政府采購工作,以及聯邦政府采購的統一政策管理,聯邦會計總署則負責政府采購的監督管理。聯邦總務署執行政府采購的主要目標為:獲得最佳價值,縮短采購時間,降低成本,降低商業和技術風險,提供一條龍式采購服務。
2.執行采購高度集中。聯邦總務署統一負責聯邦政府采購的執行管理。美國相關法律規定,政府采購就是集中采購,政府采購,不管是貨物、工程還是服務,均通過聯邦總務署進行,且由其代表簽訂合同,各部門統一執行。各部門如要自行采購,需經聯邦總務署授權,且授權可以收回。
3.預算管理高度集中。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負責聯邦政府的預算管理。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參照聯邦總務署制定的產品預算和配置標準,編制聯邦政府各部門預算草案,經國會表決批準后執行。美國所有政府部門的運行經費必須納入預算管理,納入預算的所有貨物、服務和工程均需實行政府集中采購。
4.配置標準高度統一。美國政府采購法律體系對于政府采購的理念不僅僅強調節約財政資金,還充分與美國的國家政治政策,社會和經濟發展相融合,所以通用產品都會有統一的配置標準,強制集中采購,是保證美國政府采購法相關理念落地的手段保障。統一的配置標準,可以形成規模優勢,有效降低政府采購的成本(平均成本降低在10%以上)。
(三)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專業的采購官制度
1.科學完備的數據庫。聯邦總務署建立有一套完備的政府采購信息數據庫,信息數據庫的管理職責也是由聯邦總務署負責。政府采購信息公告會在信息系統統一發布,以便讓潛在供應商可以關注和了解,另一方面,與相關部門的數據聯網,實現聯邦各部門與供應商同一平臺互相了解,聯邦政府采購信息庫會記錄每一筆政府采購信息的所有數據,這樣就可以提供相關的大數據分析,比如對于預算的輔助作用,還有對于未來年度政府采購數據的測算等等。
2.“互聯網+政府采購”方式的應用。用目前比較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互聯網+政府采購”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提高政府采購效率。美國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電子采購。如前文介紹,美國政府采購都是集中采購,均通過聯邦總務署進行簽訂合同。聯邦總務署會將長期簽訂的長期供貨合同及協議供貨合同在互聯網上公布,聯邦各部門的財務系統及國庫支付系統會與之聯網,各部門在網上直接下單,相關數據會直接傳送到供應商,供應商按照合同完成供貨即可。類似于我國目前推行的網上商城。第二種:網上競價。這種方式比較好理解,就是各需求單位在網上發布采購需求,設定起始價,在一定的時間內,符合條件的供應商都可以報價,時間到后系統會自動關閉,并自動推薦報價最低的供應商作為中標人。即所謂的反向拍賣制度。第三種:采購卡方式。通俗而言就是憑采購卡直接采購。美國政府采購法律對于采購卡的使用和管理非常嚴格,必須專人專用,實名使用;采購卡的信息都是聯網,后臺系統能隨時監控,且政府采購監管部門可以隨時檢查;采購卡的額度會有嚴格控制,比如有些采購卡會規定單次采購限額,每日采購限額等等;另外采購卡也是有固定地點,并不能到定點采購范圍以外的地方采購。
3.一套行之有效的采購官制度。美國的采購官都十分專業,且等級化管理。美國政府采購執行機構多為專業采購(合同)官員。在采購評審中,采購官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權力,一是可以對投標文件的合規性就行審查;二是可以對評審小組進行管理,三是對評審人員推薦的候選供應商享有自由裁量權。采購官的權力與義務是對等的,級別越高,權力越大,同時責任也越重。美國的采購官有一個高效且合理的遴選制度,有專門的法律對于采購官的遴選作出規定,同時,采購官的培訓制度也十分完備,相關法律規定,采購官每年接受的培訓時長有最低限規定,以保證采購官在執行業務時的專業性及權威性。
(一)健全的法律體系
新加坡是城市國家,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其國家與城市治理一體化。新加坡的政府采購由財政部預算署負責管理。新加坡有關政府采購的法規法規有《財務程序法案》、《政府采購協議》(新加坡1997年簽署)、《政府采購法案》等。新加坡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比較完善,對于政府采購有關申訴,也設立了專門的政府采購仲裁法庭,負責處理磋商程序解決不了的爭議。
(二)方便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統及運營系統
1997年,新加坡即啟動政府電子商務網站,是亞洲國家中政府采購電子化程度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2000年,新加坡開通了專門的政府采購網站“政府電子商務中心”,對于政府采購的全流程,比如采購信息公告、項目文件瀏覽及下載、投標、查詢中標結果均可以一網實現。2008年以后,新加坡已經完全淘汰紙質發票,結算全部電子化。電子化政府采購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
與新加坡一樣,韓國也于1997年簽署了《政府采購協議》,同時,韓國制定了包括《政府合同法》、《預算與會計法》、《政府合同法實施細則》、《地方財政法》、《政府投資機關法》、《電子交易基本法》、《電子簽名法》在內的一套法律法規。
(二)專門的政府采購專職機構
韓國的政府采購比較集中,為了實施這種集中的采購工作,韓國在財政經濟部下設調達廳,屬于副部級建制,也是韓國唯一的政府采購專職機構,調達廳雖然是財政經濟部的一個下屬單位,但是業務獨立,廳長不是由財政經濟部指派或者任命,而是直接由總統任命。韓國沒有實施政府采購的中介機構,采購單位的采購項目均提交調達廳,由調達廳出面按照程序統一采購。采購資金也全部由調達廳直接支付,采購單位與供應商之間不發生直接支付關系。
(三)電子化服務平臺
以《電子交易基本法》、《電子簽名法》為指南,韓國建立了專門政府采購服務平臺,同樣實現政府采購全流程電子化,通過互聯網可以達到任何時間和地點,均可參與政府采購一網解決。電子化采購的公開透明性、便利性保證了政府采購的效率大大,實現政府全環節智能化、自動化。
(一)健全的法律體系是提高效率的制度保障和前提
政府采購效率較高的國家大都擁有相對完備的政府采購法律,美國于1761年就頒布了《聯邦采購法》,其他還有4000多部與政府采購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法律法規,涉及政府采購的方方面面,規定了政府采購的組織管理、采購過程、行為主體等各個方面和環節。完備的法律可以減少法律或政策之間的掣肘,有助于爭議爭端的解決,為政府采購效率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我國的政府采購立法歷史較短,政府采購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的銜接及互相補充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下一步,有賴于我國法治進程的進一步完善,建立完備的政府采購法律體系,迫在眉睫。
(二)電子化采購手段的應用是提高政府采購效率的技術保障
推進電子化政府采購首要任務在于提高采購效率,降低財政支出。通過電子化政府采購,與紙質化相比,預期可降低10%左右的采購成本,且效率大大提升。電子化采購“供貨透明、價格透明、支付透明”,使得每一筆政府采購都留痕,都具有可追溯性,還能預防廉政風險,有利于真正實現政府采購“陽光采購,公平采購”的目標。新加坡建立的“政府電子商務中心”,可以滿足新加坡全部的政府機構網上采購需求,所有供應商都可在線提供采購單位所需的貨物和服務。新加坡和韓國的電子化采購平臺,據統計,采購效率大大提升,真正實現“一站式采購”,不分白天黑夜,技術的進步,為政府采購帶來的便利毋庸置疑。
(三)專業的政府采購人員是提高政府采購效率的人才保障
政府采購是一項相對專業化的工作,需要有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和管理。如美國政府采購機構大部分為專業采購官,資格條件要求很嚴格,包括教育背景、任職經歷、接受培訓情況等等。推出電子化政府采購后更是如此,政府采購管理機構會定期對采購官員進行專業化培訓,每人每年培訓時間都會有一定的時限,并結合有相關的激勵機制,以保證其專業性和權威性。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國借鑒。
同樣,以美國和新加坡為例的處理政府采購申訴(投訴),也有專業化的隊伍,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政府采購訴訟)相結合的制度也比較完善,這些,都是未來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趙謙.美國政府采購制度的啟示與思考.財政研究.2011(3).
[2]屠新泉.韓國政府采購自由化的進程、效果與啟示.亞太經濟.2010(5).
[3]李正旺.新加坡政府采購的成功經驗及啟示.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