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陽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遼寧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的現狀:以行業為載體形成知識產權產業集群、以地域為載體形成知識產權空間集群和以企業為載體形成知識產權團體集群。在分析遼寧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的缺陷的基礎上,提出了遼寧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 知識產權 產業集群 專利布局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第一,以行業為載體形成知識產權產業集群。圍繞《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面融入我省裝備、冶金、石化、建材、醫藥、紡織、輕工、電子信息技術八大行業,重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學、新材料等領域,培育若干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①大力發展專利優勢產業,形成產業優勢,②第二,以地域為載體形成知識產權空間集群。依據遼寧自由貿易區沈陽、大連、營口三個片區重點發展產業的特點,以專利導航為基礎,制訂各個片區重點發展產業專利布局規劃,明確技術突破方向和路徑,提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建議,構建支撐產業發展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專利儲備。③第三,以企業為載體形成知識產權團體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力與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大企業和大企業集團,依靠自主知識產權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④重點培育企業50強。激發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⑤
(一)現有政策體系化欠缺
首先,專門政策缺失。遼寧關于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的規定都分散于相關政策之中,其中少部分政策僅就某一方面提出了相對系統的要求,如有的規定了產業園區知識產權產業集群、⑥有的規定了重點產業的知識產權布局、⑦有的規定了知識產權海外布局。⑧絕大多數政策則是在自己的體系內做出零散的規定,如知識產權財稅金融政策中關于優勢產業資金保障的規定,科技人才政策中關于高層次緊缺人才的規定等等。這就導致遼寧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重心分散,阻礙了政策合力的形成。其次,政策結構失衡。現有政策較為注重鼓勵知識產權的申請與轉化,主要在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環節體現資源配置,以資金手段為主要扶持方式,如知識產權資金管理、融資、補助的規定較多,其他手段運用不足。對于保護和管理環節的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的重視程度不夠,規定較少,未能起到對創造和運用環節的保障和扶持作用,不利于知識產權區域布局效用的最大化。
(二)現有政策內容重疊
一方面,下級政府對于上級政府的政策的繼受過多。下級政府出于政策一致性的考量,或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疏于對自身產業特點及知識產權資源配置現實情況的分析,簡單參照上級政府的政策,進行文字上的變化后形成本地規定,有些甚至照搬原文。這就造成了其政策內容重點不清、貪大求全,喪失了制定本地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的意義。另一方面,各類政策關于相同客體的規定相似。各類政策關于相同客體的規定雖然應當一脈相承,但必須是層層遞進、逐步深化的,而部分涉及相同客體的政策規定彼此之間表述和內涵均十分相似,未能有實質突破。
(三)現有政策存在虛置
第一,政策規定針對性低。有些政策未能很好地區分各地產業特點和發展趨勢,幾乎將所有產業都進行盲目羅列,導致知識產權資源配置的規定缺乏針對性,喪失了應有效力。如《遼寧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關于“以大連為龍頭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區、以沈陽為中心的沈陽經濟區以及遼西北地區”知識產權資源配置的規定,產業羅列過多,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淹沒了自身特色產業。僅遼西北地區的主要布局產業就有七項之多,但其有發展潛力的現代農業卻排在最后一位。⑨第二,政策規定可操作性差。部分政策規定不具有操作性,未能起到激勵促進作用。如2012年《鐵西區專利申請獎勵實施辦法(試行)實施細則》規定,“對已提出發明專利成果轉化獎勵的申請人,經評審擇優,發明專利一年周期內實現成果轉化且符合我區產業發展主向的,獎勵5000元;兩年周期內實現成果轉化的獎勵4000元”。這樣的獎勵額度無疑不具有吸引力。此外,在人才引進方面,對于所謂“高層次”和“緊缺”的規定較為寬泛,實際操作中出入較大。
(一)健全類型化、層次化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體系
一方面,針對不同知識產權產業集群建立類型化的政策規范。所謂類型化,是指要針對遼寧省經濟發展的產業需要,拓寬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的規制范圍,針對不同產業提供不同的政策引導。不能只針對現有的優勢產業提供知識產權政策引導,還要主動拓展政策規制范圍,建立滿足經濟轉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要求的政策體系。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層次化的政策規范。首先,應由省級主管部門建立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的系統框架。在遼寧省內,應當由省知識產權局牽頭,并相關部門,按照“統一布局、分工協作、共建共享”的原則予以制定,并從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任務入手,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知識產權產業集群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部分政策上升為地方立法,以滿足企業對于不同制度形式的需求,彌補政策在適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其次,鼓勵、支持、引導各級主管部門進駐特定區域、重點區域,積極調研,通過各類咨詢平臺,了解不同行業、企業的需求,不斷完善各自政策規范。
(二)探索制定知識產權產業集群試點政策
一方面,探索集中統一的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制定模式,成立知識產權產業布局領導小組,作為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的各項政策制定的議事協調機構,以防止各級知識產權局、工商部門、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在試點政策制定上的矛盾沖突,也能夠統一規則,解決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由于職責交叉導致的標準不一、職責不明、效率低下,并推動形成各個有關部門途徑“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政策制定合理,助力于遼寧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發展建設。另一方面,在知識產權產業布局領導小組統一協調的前提下,各個主管部門應當應堅持問題導向,理順各類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的特點,探索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以及商業與技術秘密權等各類知識產權集群的特點適度區分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產業集群,適時制定高新科技園區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政策作為大范圍試點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奠定實踐基礎。
(三)制定創新-服務-保障并重的知識產權集群政策
一方面,加強促進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的資助政策。首先,政府應當創新知識產權產業集群資金扶持模式。在制定知識產權產業集群資助政策時,應當具有前瞻性,對正處于研究專利布局、預警專利動向等研發前期階段的企業給予適當的資助。同時,加大對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的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對符合遼寧知識產權產業規范、具有重大發展前景或者經過知識產權風險評議產業集群的資助政策。其次,鼓勵和支持相關新興技術領域產業集群基礎研發的投入政策的制定。對研發投入較多的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通過提供融資便利,解決企業在先進制造工藝、設備核心器件等關鍵領域所面臨的資金難問題,促使企業實現技術的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為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服務機構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引導知識產權服務鏈的形成。政府不僅要為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研發提供資金扶持,還要為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服務機構提供資金扶持。政府可以鼓勵、引導、扶持包括仲裁、調解、行業協會、維權中心在內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進駐自創區,為初創型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提供法律、人才、知識產權、財務、咨詢、認證、技術轉移、生活服務配套設施等相關服務。使得知識產權產業集群創新、申請、預警、維權、鑒定、糾紛解決的一條龍流程得以形成,知識產權產業集群服務機制的整合與聚集得以形成,從而具備“1+1>2”的效果,集群效應得到最大的發揮。
注釋:
①⑧《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2016).
②⑤《遼寧省知識產權“十三五”規劃》(2016).
③《關于加強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2017).
④《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遼寧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2008).
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
⑦《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實施意見》(2012).
⑨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問題在《遼寧省知識產權“十三五”規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糾正。
參考文獻:
[1]王肅.產業集聚區知識產權協同創新體系的制度化構建.學習論壇.2017(9).
[2]趙宏志,等.東北地區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關聯性的實證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3]姜江.知識產權強國政策體系中的產業政策研究.知識產權.2015(12).
[4]賀化.中國知識產權區域布局理論與政策機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
[5]曹新明.促進我國知識產權產業化制度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