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摘 要 學術不端是指主體在從事學術研究時的不道德行為,如偽造、篡改、抄襲等,近幾年碩士研究生學術造假事件屢見不鮮,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關注。而學習目的不純,“中國式”的人際關系邏輯,道德重構以及緩解壓力等都成為研究生學術不端的心理動機。為了防止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教育部門和培養單位應當重視升學質量和對研究生的學術及道德教育,相關執法部門也要嚴厲打擊學術交易的“黑色市場”。
關鍵詞 學術不端 心理動機 預防機制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學術”由“學”和“術”組成,即學習和研究,這一過程的目標是無限接近真理,從而使人類不斷了解并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如果從事學術的人違背了“真”的原則,將會給自己乃至整個學界帶來損失。近年來,學術不端行為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學術界都頻繁發生,引起了社會熱議,而作為初入研究領域的碩士生也有不少學術造假行為,如2009年東北財經大學核查的袁新畢業論文抄襲事件,2013年蘭州大學郭某因涉學術不端被學校開除事件等。2016年6月16日,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并于9月1日正式實施。該文對在高校中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以及處理辦法提供了指南與規定。由于該問題涵蓋的內容較多,因此本文擬僅從研究生實施學術不端行為時的心理動機及如何預防進行探討。
欲研究學術不端,必須先要厘清這一概念的屬性和外延。首先,從字面意思上看,“學術”指的是主體從事的學術研究行為,而“不端”可理解為“不道德”。根據多數高校的制度規定以及一些學者的論述來看,所謂學術不端,是指科研人員違反學術共同體在長期的學術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符合學術自身發展規律而制定的道德規范①;而《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則細化為“違反公認的學術準則、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②。就本文而言,此概念體現為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學術不端行為發生于科研相關活動之中;二是學術不端所侵害的是學術界共同尊重并認可的規則和規范;三是主體對于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是知情的。同時,應當明晰與“學術不端”相近的兩個概念,即“學術失范”和“學術腐敗”。從嚴重程度上來看,“學術失范”行為要輕于“學術不端”行為,“學術不端”行為又要輕于“學術腐敗”行為③;學術失范包括主體出于個人學識技術能力有限以及未對相關規定進行充分了解而無意地導致的學術錯誤和違規行為,而學術不端強調的是行為體的主動性;學術腐敗涉及權錢交易,行政權力干預乃至操縱科學研究,這種行為要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與學術不端不在同一層次。
學術不端的外延,根據1989 年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局(PHS) 對學術不端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三點:偽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抄襲(plagiarism)④。而《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則規定了七種行為,除了上述三種,還包括虛假署名、提供虛假學術信息、買賣或代寫論文以及其他各單位自行規定的學術不端行為。
(一)學習動機不純
本世紀初研究生開始擴招,而近些年各高校開始增加專業碩士的招生人數,并且許多大學在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紛紛申報更多的碩士點和博士點,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觀念容易使高等教育體系失序,同時也使整個研究生隊伍的素質有所下降。
首先,我國本科生數量一直走高,大學生早已不是過去的“天之驕子”,大家都在面對“畢業即失業”的危險,而高校過于寬松的管理以及與社會職場脫鉤的教學模式使很多大學生感到安逸與迷茫;為了逃避就業壓力或繼續“享受”校園生活,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考研,他們是出于某種暫時性利己主義的想法而非學術研究做出的此選擇。
其次,就業率是社會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學校管理層十分重視畢業生離校后的去向。而簽訂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擔任國家公職人員、升學、出國、入伍、創業等都算是“已就業”,但多數學生的就業情況屬于前三項;考慮到有的企業不愿意與應屆生簽訂就業協議,能考入編制的人也在少數,而能讀取碩士學位的難度則較低,因此有的高校會處于功利目的鼓勵學生考研,這使得一些游走在讀研和找工作之間的學生最終選擇考研,但他們卻不一定真的熱愛學術。
最后,當我們在對中國的各社會階層進行評價時,學者雖然不如企業家收入多,也不像地方官員手握權力,但他們無疑是聲望最高的人群。所以當對畢業后的生活無所適從或決定繼續求學時,只要家境不是太差,大部分父母傾向于鼓勵甚至要求子女考研,這種抱著“光宗耀祖”或完成父母心愿而去讀研的同學很容易因為自己只需要拿到文憑而陷入誤區。
(二)中國式沉默的助長
中國人的性格較為內斂、含蓄,這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圍,有極強的社會根基;我們待人接物上講求表達方式得當,在面對消極事物時可能會出現模糊的態度,不像西方人直抒胸臆、立場鮮明。另一方面,中國是人情社會,保持和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對于中國人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特別注意以和為貴,盡量不得罪他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當把這些文化傳統放到學術領域便不再合理。在面對學術不端時,許多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聞不問,這類模糊和隱忍的態度助長了不道德行為的生根發芽。而更讓學術不端行為主體有恃無恐的是,即使周圍的同學或朋友發現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他們也大都會息事寧人或沉默不語,因為此舉會加強他人對揭發者的戒心。所以告發行動的成本要遠低于收益,特別是很有可能讓自身在周邊交往中處于不利地位乃至被孤立,這也就給予了有不良居心的學生以很大的操作空間。
(三)道德重構
在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由好變壞的反派角色,實際上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有的青少年罪犯在家長和老師眼中都是“三好學生”;有的小偷實際上生活富足;絕大部分公務員在初入職時都潔身自好,但真正能清廉一世的屈指可數。這些現象的背后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從主體自身角度分析的話體現的是他們道德重構的過程。
意志不堅定者易在利益面前動搖,對自己堅守的原則產生疑問,如果自我調節機制失效,則主體對該領域的道德觀念解構,同時對自己的行為重新建立評價標準,以使自我能夠認同而不必愧疚,若初始化道德重構不被制止,其處事原則將會不斷降低,最終釀成大錯。對于學術不端主體來說,道德重構會以多種機制解釋自己的行為,如道德辯護機制、委婉標簽機制、有利比較機制、責任轉移機制、責任分散機制等⑤,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詭辯”體系以減輕罪惡感,如擴大“參考”范圍、矮化自己的能力水平、將責任歸咎于他人等,在這種心安理得下,違規行為得到了順利的運行。
(四)緩解壓力
國內所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必須要寫出一篇合格的畢業論文才能順利拿到學位證書,有的大學還要求學生在讀期間必須發表一到兩篇論文,這些硬性要求雖然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但由于許多研究生的學習動機不純而窮于應付。另一方面,即便是擁有碩士學位,但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找工作依然要經歷不少曲折坎坷,對出身一般的學生來說,能得到一個好的“飯碗”遠比寫好論文重要得多,因此他們只求能夠結業而不顧文章質量。尋求繼續升學的研究生需要閱讀大量書目,盡管他們是為了更高層的學術研究,但迫于壓力可能對于論文寫作的時間投入的并不多,甚至有出現找人代寫的行為。對于許多在職研究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目的更加復雜,且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已經使自己身疲力竭,學術研究更是捉襟見肘,而只要付出一部分薪水就可以讓“槍手”幫自己完成畢業論文,省去自己大把的時間和經歷,所以許多人會選擇這筆“劃算”的買賣。
對于不道德行為,懲罰只是手段,預防才是目的,但如何制止確實是非常棘手的問題。而本文剖析學術不端行為主體的心理動機是希望從當事人角度了解類似事件的源頭,如果僅對其口誅筆伐并不能真正改善學界風氣,因此對于常人都有的心理缺陷,只能依靠制度的健全來幫助解決問題。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提出倡議:
其一,教育部門繼續控制研究生錄取比例與幅度,并對各高校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嚴格把關,裁撤不合規定的專業,以此監督培養單位的教學質量,增加考研難度,避免考研過熱,有利于選拔真正致力于學術的人才。
其二,教育部門與各高校應重視對學生的學術道德思想教育。這種教育應當是體系的,能夠使學生印象深刻的,甚至可以做一門課程,使研究生能夠明確學校及國家對學術不端的態度和一系列調查處理辦法,防止學生出現道德重構。
其三,高校及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與思考方法的傳授。論文不像它是原創性與專業性的結合,研究生作為學術研究的新手,對怎樣寫學術論文缺少整體的認知,而老師有多年的撰寫經驗,必然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與思維方式,若教給學生必減輕其不少壓力。
其四,教育部門及各培養單位應公布、解讀并嚴格執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所有高校應展示出對學術不端零容忍,鼓勵對該行為的揭發,并保護好告發者的隱私,同時讓所有學生都清楚校方的規則明細,看到相關各單位在落實行動,這樣才能起到震懾作用。
其五,相關部門嚴厲打擊論文代筆交易。學術不端行為中,剽竊、篡改等容易被學者及相關技術設備發現,但代寫卻不易被察覺,因為這樣的文章大部分符合規定的原創性和專業性,但卻不是作者本人所寫。目前在網絡上很容易就能找到類似的網站、電子商店、交流群等,而且其“服務”范圍廣,論文質量也不差,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因此不管是出于凈化學術風氣還是保護知識產權,國家有關部門都應當嚴禁該市場的運行,以此切斷“錢文交易”。
整治學術不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作為研究生應擺正學習動機、努力學習知識、提升自律能力,但要求所有人都遵守規則太難,因此制度建設是讓學生少走彎路的重要保證,如果能降低研究生學術不端的心理動機,則可以有效減少該行為的發生,還學術界一份清寧。
注釋:
①謝小瑤、葉繼元.高校查處學術不端行為的雙重困境與制度選擇.南京大學學報.2016(4).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607/t20160718_272156.html.2016-06-16/2018-05- 31.
③夏晴濤.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4.11.
④孔艷、張鐵明.學術不端研究綜述及建立遏制學術不端的“第三類法庭”.編輯學報.2013(5).
⑤陳銀飛.道德推脫、旁觀者沉默與學術不端.科學學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