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凱樺
摘 要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觀點認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間接故意犯罪則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態。由于上述觀點存在諸多值得推敲之處,因此備受質疑。本文認為,間接故意犯罪在一定的范圍內存在未完成形態。
關鍵詞 間接故意 預備 未遂 中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刑法》第14條將故意犯罪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所謂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仍然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我國刑法學理論界的通說觀點認為,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態,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預備
在間接故意犯罪中,由于行為人并非積極地追究危害結果的發生,沒有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希望,故一般不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由于行為人沒有特定的犯罪目的,就不會為了實現特定的危害結果,而進行事先的準備,因而也就沒有了犯罪預備存在的空間。①
(二)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
一方面,間接故意犯罪的主觀特征與犯罪未遂的主觀特征不相符合。實施間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主觀上沒有追究結果的故意,也就是說其主觀上并不表現為一定要造成特定犯罪結果的犯罪意志。既然沒有積極追求犯罪結果的故意,也就談不上是否“得逞”,不符合未遂犯罪“欲達而不能達”的主觀特征。間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所持的是一種聽之任之的心理態度,“不得逞”是間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放任心理所能包容的。另一方面,間接故意的客觀特征與犯罪未遂的客觀特征也不相符合。犯罪未遂的客觀特征表現為,行為人著手實施犯罪后,未齊備某一具體犯罪的客觀要件。間接故意犯罪因受其主觀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態度支配,在客觀上也就不可能存在所謂未齊備某一具體犯罪客觀要件的情況。綜上,間接故意犯罪只有再造成危害結果得情況下才能定罪處罰,如果不存在危害結果,犯罪就不能夠成立,也就無所謂既遂或者未遂了。②
(三) 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中止
由于犯罪中止必須對原來犯罪心理予以否定,而在間接故意的場合,并不存在未發生危害結果就是行為人對原來心理狀態的否定,未危害發生結果也能為行為人所持的放任心理所包容。在沒有發生一定結果危害之前,行為人的“放任”心理不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不能將行為人的心理活動視為犯罪行為,否則就是主觀歸罪。③
盡管“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態”已成為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觀點,但是該觀點仍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在司法實踐中,間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態的情形亦時有呈現。因此,筆者不贊同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觀點,并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通說觀點提出質疑:
(一)主張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態者,僅僅是從文理和字面的意思去推斷間接故意犯罪與犯罪既遂兩者之間的關系
持該觀點這認為,行為人既然不積極追究危害結果得發生,那么危害結果沒有發生也就無所謂是否“得逞”。這是沒有正確理解“得逞”的含義。
筆者認為,對于是否“得逞”的判斷應該采用客觀標準,即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符合就是“得逞”,就是既遂。“得逞”不應當由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所決定。對于過失犯罪之所以沒有危害結果不入罪,那是因為過失犯罪以危害結果的發生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并不是因為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造成危害結果的故意。
(二)主張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態者,混淆了間接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的概念
過失犯罪以危害結果的發生作為犯罪成立的要件,故沒有危害結果就不構成犯罪,也就無所謂犯罪未遂。之所以這樣規定,在于過失犯罪的主觀惡性較低,沒有造成危害結果,就沒有科處刑罰的必要。而沒有造成危害結果的間接故意犯罪,由于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結果持放任的心理,即不排斥危害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較之過失犯罪更大,故對其入罪的標準也應當高于過失犯罪。更何況“間接故意犯罪和直接故意犯罪兩者之間并沒有本質區別,也就沒有理由僅僅處罰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而不處罰間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④因此,對于沒有造成損害結果的間接故意犯罪有處罰之必要。在此基礎上,我們應當承認間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態,并在處罰上較之直接故意犯罪有所減輕。
(三)否認間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態,難以體現罪責刑相適宜原則的要求
在司法實踐中,確實存在行為人所放任的危害結果沒有發生,但仍然值得科處刑罰的情況。例如,甲為獵殺野獸,而不顧站在野獸旁邊的牧童的生命安全而開槍。槍擊中牧童后,被一恰巧路過的牧民及時發現,并將牧童送至醫院搶救,而使牧童幸免遇難。
在該案例中,如果沒有得到牧民的救助,牧童的死亡在所難免。換言之,甲為殺死野獸而不顧牧童安危的開槍行為,將牧童的生命置于高度危險之中。盡管由于他人的救助致使并未確實地發生危害結果,但對于甲放任他人生命于高度危險之中的行為不科處刑罰,無法體現罪責刑相適宜原則的要求,不僅嚴重傷害了一般國民對于刑法的樸素情感,而且鼓勵了這種將他人生命置于高度危險之中的行為,從而難以實現刑法的一般預防的目的。
(四)否認間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態,不利于間接故意犯罪與過于自信的過失犯罪兩者的區分
在司法實踐中,間接故意犯罪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犯罪本來就不容易區分,行為人主觀上究竟是持“放任”的心態,還是持“自信能夠避免”的心態很難認定,尤其在沒有造成損害結果的情況下就更加難以區分了。傳統刑法理論一般也以行為人是否采取或可能采取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補救行動,作為區分間接故意犯罪和過于自信過失的過失犯罪重要標準之一。如前例中,甲為獵殺野獸,而不顧在野獸旁邊的牧童的傷亡。甲在開槍后,如沒有打中野獸而打中了牧童,其完全可以辯解自己系過于自信的過失,甚至是疏忽大意的過失,而因損害結果沒有發生而不處罰。如果甲擊中牧童后,實施了施救行為,則證明了其不希望結果發生,從而否定間接故意的存在。既然不存在故意,沒有造成結果就不構成犯罪。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沒有犯罪故意,既包括沒有直接故意,也包括沒有間接故意,不能僅僅認為沒有直接故意就不處罰。
(五)國外刑法理論和刑事司法實踐,也表明了間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的存在具有現實可能性
我國刑法通說理論認為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態,主要是受到前蘇聯刑法理論的影響,但是國外其他國的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承認間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態的情形不勝枚舉。
比如,意大利刑事司法實踐的主流觀點認為,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應當存在未遂形態,故間接故意犯罪也不例外。持該觀點的理由是因為未遂行為指向的明確性具有客觀的性質。如果行為人已經明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與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不同的其他具體危害結果,并接受了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危險,即使危害結果實際上并沒有發生,也沒有理由排除其行為指向的具體明確性。⑤又如,在美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也有承認間接故意犯罪存在犯罪未遂形態的判例。行為人為了破壞競爭對手的飛機,對該飛機的油箱做了手腳,希望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墜落。行為人在實施破壞飛機行為的同時,也意識到了飛機上的駕駛員及乘客也可能會因飛機墜落而死亡,并仍對該危害結果持放任心理。幸而由于飛機駕駛員及時采取應急措施使飛機安全降落。該案例中的被告人最終仍獲判兩罪:破壞飛機未遂罪和故意殺人未遂罪。其中,前一個未遂是明知的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后者是放任的間接故意犯罪的未遂。⑥
(一)犯罪預備
由于犯罪預備的成立以行為人存在明確的犯意為前提,而間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沒有明確的犯罪意圖,也就不會為犯罪實施預備。
因此,筆者贊同間接故意犯罪一般不存在犯罪預備的觀點。但是,在間接故意犯罪和直接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的場合,間接故意犯罪的共犯人仍然需要為直接故意犯罪的共犯人在其共同故意范圍的預備行為承擔責任。⑦
(二) 犯罪未遂
在間接故意犯罪的場合,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犯罪結果的發生,客觀上就會存在著發生與不發生犯罪結果兩種情況,沒有發生犯罪結果的情況就是未遂,因而間接故意犯罪存在犯罪未遂的情形,但并非對于所有的間接故意犯罪都存在未遂。筆者認為,當行為人實施的間接故意犯罪為行為犯或危險犯時,間接故意犯罪就不存在犯罪未遂。當然,此時不存在間接故意的未遂,并非由行為人主觀上的放任心理導致,而是由該犯罪構成要件的特征所決定。如甲以在食堂投毒的方法預謀殺害乙,而放任對不特定多數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即便沒有任何人員傷亡,其行為亦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既遂。
(三)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包括兩種情形,即實行階段的中止和實行終了后的中止。筆者認為,間接故意犯罪的中止僅存在實行終了后的中止一種情況,實行階段的中止則是相對應的直接故意犯罪中止的附隨狀態,并不單獨成立間接故意的犯罪中止。仍以甲為射殺野獸,而不顧在野獸旁邊的牧童傷亡的案例為例。甲在開槍后,沒有打中野獸而打中了牧童。甲遂將牧童送往醫院,牧童因此得救。在該案例中,我們可以將甲的施救行為理解為行為人不再“放任”結果的發生,也就是對原來犯罪心理和危害結果的雙重否定。在間接故意的場合,結果未發生之前,犯罪進程仍未結束,行為人的施救行為是對犯罪既遂的自動放棄,符合犯罪中止成立的條件。
注釋:
①劉文軍、徐凌云.試論間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狀態.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②劉憲權、楊興培.刑法學專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16-217.
③李蘭英、林亞剛.犯罪中止形態若干爭議問題的再探討.法律科學.2002(5).
④張明楷.刑法學(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278.
⑤[意]杜里奧·帕瓦多尼著.陳忠林譯.意大利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8.306.
⑥儲槐植.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43.
⑦陳興良、周光權.刑法總論精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