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朦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以散打運動員抗擊打能力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查閱了大量與運動員抗擊打能力訓練的資料、書籍,以及近年來與此相關的論文,盡可能全面地去了解這一領域的前沿動態和現狀研究。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本文對某體育院校武術學院2013級、2014級和教育學院部分散打專項同學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4份,回收64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6份,有效率84.84%。
1.2.3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為論文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
1.2.4 邏輯分析法 對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結果以及數理統計結果,進行有邏輯的綜合與歸納,通過分析與對比,得出本研究的結論和建議。
散打項目屬于技術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群,具有激烈的對抗性特點。由于散打比賽的對抗性,運動員在比賽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擊打,也容易受到重擊。受調查的56名參加過正式比賽的散打運動員,有44 名運動員受到過重擊,受重擊的比例高達78.57%,其他12名運動員未受過重擊,充分說明了抗擊打能力對散打運動員的重要性。
從表1可以看出,散打運動員受到過重擊最集中的在頭部,比例高達90.91%,其次是腿部,高達40.91%。腹部和肋部由于有許多重要器官,也易受到重擊。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散打運動員頭部的抗擊打能力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2.2.1 散打運動員對抗擊打能力重視程度和訓練情況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運動員對抗擊打能力的重視程度比較高,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抗擊打能力對散打運動員的重要程度。在對抗擊打能力訓練在日常訓練所占的比例是否滿足運動員的需求時,調查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從數據來看,認為抗擊打能力訓練充足的僅為4人,占受調查運動員的7.14%,沒有運動員認為在日常的訓練中的抗擊打訓練十分充足;認為訓練很不充足的有22人,不充足的有26人,兩者占受調查運動員的85.72%;其余4人認為,抗擊打訓練在日常訓練重所占比例基本滿足需要。從表4、表5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出,雖然運動員、教練員十分重視抗擊打能力,但在實際訓練中安排的時間比例是嚴重不足的,所以,運動員和教練員應加強抗擊打能力方面的練習,增加其在訓練中所占的比例。
2.2.2 運動員易受到重擊部位情況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在散打運動員看來頭部是最易受到重擊的部位,平均綜合得分5.75,腹部和肋部其次。從人體構造來說,頭部是人體的“主機”,擊打頭部是最有效的擊打部位。許多重要器官集中于頭部,尤其是控制平衡的主要感受器,如前庭器官、視覺,一部分本體感受器在受到打擊后,會使人視線模糊、眩暈,失去平衡而使競技能力下降。所以,頭部也是最應加強抗擊打能力訓練的部位。

表1 在比賽中運動員受到過重擊部位情況表 n=44

表2 運動員對抗擊打能力訓練的重視程度表 n=56
散打運動員的抗擊打能力的訓練機制分為生理和心理2個部分。(1)影響散打運動員抗擊打能力的生理機制。體能對所有競技運動都是極其重要的,也是完成各種技術動作和戰術的保證,充沛的體能,是其他各種能力發揮的基礎。痛閾通常是指一種能夠引起人體痛覺的刺激強度,人體痛閾一般可分為2種:一種是當人體感受到疼痛時的最小刺激強度,稱為痛感覺閾;另一種是人體所能忍受的最大的刺激強度,稱為耐痛閾。但我們所指的“痛閾”與臨床所指的痛閾又有不同。散打運動員在比賽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對手擊打,引起機體的疼痛,進而影響運動員的心理變化。因此“痛閾”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運動員抗擊打能力。前庭器官、視覺、本體感受器等控制人體平衡能力的器官在受到打擊后,會使人視線模糊、眩暈,失去平衡而使競技能力下降,從而影響運動成績。而這些器官又集中于頭部,所以提高頭部的抗擊打能力對提高整體的抗擊打能力十分重要。系統的、長期的抗擊打能力訓練,因人體的適應性機制,訓練部位會發生一系列良性的適應性變化。一定強度的拍打訓練,可使肌纖維增粗,肌力增強,從而使肌肉強力收縮時,肌肉塊硬度增強,同時肌肉體積一定程度的增加,不但使肌肉本身在打擊中不易受到損害,而且還可以對內臟的打擊力度。骨骼的密度亦對抗擊能力有重要作用。長期科學有目的有意識訓練拍打訓練,使骨密質增厚,骨徑變粗,從而增強骨骼的抗折能力。(2)散打運動員心理抗擊打能力的心理機制。生理抗擊打能力對散打運動員雖有重要作用,但心理的抗擊打能力對運動員整體抗擊打能力有時起著決定作用。心理抗擊打能力亦可稱為運動員心理能力,即指運動員與訓練競賽有關的個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訓練競賽的需要把握和調整心理過程的能力。運動員心理抗擊打能力需通過刻苦的訓練過程,培養頑強的意志力,提高對外來打擊的心理適應能力,進而提高心理的抗擊打能力。

表3 散打運動員易受到重擊部位 n=55
2.4.1 提高運動員的“痛閾” 痛閾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散打運動員的抗擊打能力的高低,可通過長期的抗擊打訓練,使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鈍化”,從而提高痛閾,進而提高抗擊打能力。通常,散打運動員經常采用的練習有拍打練習,包括頭部、胸腹部、腿部等部位的方法。練習的方式可單人通過器材練習,也可兩人配合練習,如提高腿部的抗擊打能力的練習時,可采用單人擊打木樁的練習,也可采用兩人配合控制發力踢打腿部的練習。
2.4.2 運動員頭部抗擊打能力的訓練 在提高頭部的抗擊打能力的訓練時,不僅要進行拍打練習,還應著重發展頸部肌肉、提高頸部力量。頸部力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頭部的穩定性,因此在發展頭部的抗擊打能力時,頸部力量的訓練必不可少,發展頸部力量可采用角力橋、跪地按頭及負重勾頭等方法。其次還應增加提高前庭、迷路神經適應能力的練習,可采用的方法有頭部繞環、翻轉練習等。
2.4.3 發展散打運動員肌肉體積、骨骼密度的訓練 散打運動具有按公斤分級別比賽的特點,所以在發展運動員的肌肉時,不應一味的追求肌肉體積,應充分考慮運動員參賽級別,還應考慮肌肉體積的增加對運動員靈敏性、協調性和柔韌性的影響,所以散打運動員在發展肌肉時,應質量為先。發展肌肉的方法有很多,應結合散打的具體體征,發展運動員的肌肉、力量。在增加骨骼密度的訓練時,我們可以學習泰拳的訓練方法,如在發展小腿的抗擊打能力訓練時可采用脛骨拍打的方式,也可采用脛骨磕擊、擊打木樁的方式。但應注意力度的控制與訓練后的恢復,否則容易引起運動員的傷病。
2.4.4 散打運動員心理抗擊打承受能力訓練 在提高散打運動員心理抗擊打能力的訓練時,應從實戰出發,運用實戰比賽的方法,選擇實力較強的對手進行條件實戰。通過對抗的方式,培養運動員不怕擊打的心理,同時,還應注重正式比賽的經驗積累。應對運動員進行精神、物質的激勵,用外在的或內心的強烈動機克服對擊打的恐懼心理。在賽后要對運動員進行心理調整,使運動員在承受較多擊打的訓練及比賽后,消除被打擊產生的心理障礙。
3.1.1 散打是對抗性、沖擊性很強的運動,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受到重擊比例很高,抗擊打能力對散打運動員是至關重要的;受到重擊部位主要在頭部和腿部;提高這2部分的抗擊打能力,主要應加強頸部肌肉力量訓練和加強前庭器官功能的訓練方法。
3.1.2 散打運動員十分重視抗擊打能力的訓練。運動員在受到重擊后有95.45%的運動員心理會變得更加緊張,心理抗擊打能力訓練也應加強;提高心理抗擊打能力的訓練方法主要有實戰比賽法、精神激勵法、表象訓練法。
3.1.3 在比賽中,散打運動員認為最易受到重擊的部位是頭部,其次是腿部、腹部。這3個部位也是最應加強抗擊打能力訓練的部位。
3.1.4 當前抗擊打能力訓練在總訓練時間的比例是非常不足的,應增加訓練時間。
3.2.1 多采用實戰比賽法,可采用連續對抗的方法,利用體重、級別差進行實戰練習。
3.2.2 提高散打運動員的抗擊打能力的訓練方法應是多種方法結合,在重視生理抗擊打能力的同時,不能忽視心理的抗擊打能力。
3.2.3 漸進式的訓練原則。要遵循人體的適應性原理,不能盲目加大訓練強度、訓練量。
3.2.4 全面性原則,但要注意要害部位和易受損傷部位的保護。訓練時,以提高運動員整體抗擊打能力為基礎,且不能有明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