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蕾
(沈陽大學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4)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軌跡,群眾體育組織建設始終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發揮巨大載體功能,是發展群眾體育事業的關鍵所在。公園體育是我國城市體育活動重要的形式,具有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群眾體育健身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以來,賦予了公園體育新的內涵。在城市公園體育活動中,民間各級各類組織依托公園體育應運而生,小型多樣、方便靈活、就近就便、寬松自由等特征的小型群眾性組織深受廣大居民的青睞,成為體育“親民、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舉措,在全民建設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依據社會體育社團組織的管理屬性分類方法,對公園、廣場松散型體育組織特征開展調查分析,提出小型松散型組織培育的路徑,旨在為發展體育社團組織、提高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質量提供可供參考的決策建議。
公園、廣場松散型體育組織特征與培育路徑。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文件、規劃、報告、論文、著作、教材,收集整理相關的研究報告及最新成果,為本研究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
1.2.2 現場觀察法 課題組分成3個小組,前往沈陽市內選點公園、廣場,對30多個松散型組織群體進行現場觀察,并記錄。
1.2.3 個體訪談法 每個群體選擇1~2名健身居民,依據預先設定的5個指標進行口頭交談,之后再對交談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歸納總結。
1.2.4 跟蹤調查法 選擇北陵公園3個松散型體育組織,對核心人物、情感興趣、管理行為、組織形式、項目選擇進行跟蹤調查,并與觀察和訪談結合運用。
松散型體育群體是指民間自治體育組織的初級形態,他們三五成群,以保健娛樂,提高健康水平,支配余暇時間為目的,靠經常性的鍛煉活動或競賽活動維系,場地設施和體育積極分子是發展的重要前提。健身組織特征是指區別于其他類型體育組織,具有自身屬性的獨特性。按照社會體育社團組織的管理屬性分為體育社團組織、自治性體育社團組織和松散型體育組織,體育社團組織具有目的性、規范新、規模性;民間體育自治組織具有非正式性、自由性、自治性;松散型體育組織具有情趣性、自由性、靈活性等特點。體育群體是指為了達到某種體育的目的,而自發地或人為地組織起來的具有結構性特征的小群體。小群體是指人們在相互直接接觸并相互產生影響的小型群體。本文將相對穩定、并具有一定的組織結構的群體稱為松散性體育組織,它是民間自治體育組織的初級形態。調查顯示,目前沈陽公園、廣場體育組織中體育社團組織約占10%,民間自治體育組織約占40%,松散性體育組織約占50%,總體趨勢居民較多的參與后兩類體育組織,松散性體育組織是在自然活動中形成的群體,他們依據人們興趣、愛好、友誼、情感等要素,自動組合成寬松、自然、松散、約束力較差的、流動性較大的不穩定的群體。本文研究認為松散型體育組織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社會資本理論關注社會其他成員關系對社會活動的影響,和諧融洽的社會關系對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松散性體育組織中,成員之間感情融洽、興趣相同、愛好一致。如調查中出現的好友群體、家庭群體、鄰里群體、愛好群體、同齡群體、需求群體等。總之,情感融合、興趣相同是這個群體的基本特征。調查顯示,在公園、廣場成員之間關系中,朋友關系分別為50%、76%,親屬關系分別為17.50%、9.70%,合計分別占67.50%、85.70%,而師徒關系、同事關系為次之。這表明社會關系的親密程度,以好友、家庭最為親密關系人員,它是組成松散體育組織的基礎,也是體育社團組織發展的雛形。充分發揮松散組織情趣相同的優勢,提高松散體育組織凝聚力,發揮在全面健身活動中的吸引力,是建設發展松散性體育組織的基礎。(圖1)
松散性體育組織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領導結構簡單、關系明確的群體,項目負責人在群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松散型體育組織項目負責人大多是有技術專長、有熱心、有較強號召力的核心人物,他們除了是本群體“領頭羊”,還是社區、社團有影響力的人物,這部分人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質,是社會體育指導員潛在的人力資源。調查顯示,在公園、廣場松散組織負責人中,具有社會體育指導員身份的僅占10.20%、17.50%,技術好的分別占52.20%、35.80%,成員之間互助互動分別占34%、37.70%,其他次之。由此可見,松散體育組織主要依靠技術好的人作為活動的負責人,它們依靠自身專長、熱情和凝聚力,吸引廣大居民參加健身活動,這部分人是發展社會體育指導骨干分子,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遼寧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提出:“全省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12萬人以上,充分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在科學健身指導中的作用。”松散性體育組織核心人物的自發性、民間性、普及性特征,是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重要的基礎。(圖2)
松散性體育組織接近體育小群體,它具有相對穩定和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人員組成自然、松散、寬松、約束力較差、流動性較大等因素,為廣大健身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參與條件,大部分參與者都以欣賞觀看、試試身手、湊湊熱鬧、品頭論足等休閑娛樂方式,呈現聚散自由、來去隨意的組織管理方式。因此,人員流動性大、以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是松散型組織的主要特征之一,這部分人大多數是上班族的中青年人群,也是大多數在雙休日、節假日或偶爾參加健身的人群。調查顯示:在公園體育組織中,有簡單要求和無任何要求的分別占18.20%和68.20%,主要以松散性體育組織管理方式為主。而廣場體育組織中,有簡單要求和無任何要求的僅占31.80%,有明確制度和民間自主管理的約占68.20%。由此可見,這與廣場活動的規模、場地、環境有直接關系,而公園的自然環境、民俗形態、設施條件等因素,更適合松散型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依托行政性社區的廣場體育比較適合發展中、大型體育組織。(圖3)
松散性體育組織被認為是類似小群體性的組織,所謂的“松散”不僅表現在管理方式上,而且表現在“小”的特征上,在規模、多樣性、靈活性上更具顯著地特點,這類群體多則20~30人,少則3~5人,10~15人群體占約60%以上。由于群體人數少、組織靈活、形式多樣,極大方便了參與體育鍛煉的居民,為健身居民提供便捷靈活的體育服務。對公園體育組織規模的調查顯示,5~15人規模群體占 47.70%,16~ 30人占26.10%,30人以下規模的群體合計為73.80%,30~50人和50人以上的群體占26.10%。廣場體育組織規模卻相反,30人以下規模的群體占37.20%,30~50人和50人以上的群體占62.70%,這可能與廣場面積較小、人員集中及開展廣場舞等集體類活動有關。另外,松散型體育組織在項目選擇上也表現出小型多樣的特征,如武術、太極、抖空竹、拎石鎖、拋沙袋、霸王鞭、放風箏、踢毽子、跳繩、太極棒、滾木塊、柔力球等,這些項目決定了組織的規模和形式。研究證明:小型多樣靈活的組織規模和項目是松散體育組織的主要特征,它更加貼近需求、貼近活動、貼近場地,是實現“親民、便民、利民、惠民”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

圖1 公園與廣場體育組織成員間關系變化比較圖

圖2 公園與廣場體育組織指導情況變化比較圖

圖3 公園與廣場體育組織管理方式變化比較圖
出行時間可以從需求和流動2個維度來表示,需求是居民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而流動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的途徑。近年來,城市社區體育研究出現體育生活圈的概念,沈陽市“十二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建設10min體育生活圈,《遼寧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提出15min健身圈,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也提出10~15min體育生活圈,其目的就是使廣大居民在15min體育圈的范圍內,能夠充分享受健身組織、健身指導、健身活動和健身設施的公共體育服務。調查顯示:目前沈陽市居民10min可以到達公園的僅占22.60%,到達廣場的僅占35.80%;15~20min到達公園的占47.60%,到達廣場的占40%;25~30min到達公園的占25.60%,到達廣場的占19.40%。總體來看,居民20min達到公園占68.20%,居民20min到達廣場占75.80%,初步反映了居民參與健身活動流動就近就便的趨勢。研究表明,遼寧省和沈陽市提出的10~15min體育生活圈的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加強體育生活圈內健身組織、健身指導、健身活動和場地設施,是提供就近就便滿足居民體育需求的客觀要求,是實現體育惠民的重要舉措。(圖5)
根據松散性體育組織數量多、基礎雄厚、參與率高的特點,鼓勵社會組織介入培育發展松散性體育組織,激發市場活力,為社會力量舉辦全民健身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加強對基層文化體育組織的指導服務,重點發展培育公園、廣場范圍內小型體育組織,健全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骨干培訓制度,努力提高群眾體育組織服務于全民健身的能力和質量。
努力培養適應全民健身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加大對民間健身領軍示范人物的發掘和扶持力度,重視對基層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中榜樣人物的培育”。暢通對項目“核心人物”培養渠道,積極支持和扶持有熱情、有能力、懂技能的群眾體育骨干,通過資格認證制度和指導員等級制度給予認可,不斷提高項目核心人物的指導率和認可度。
發揮松散性體育組織小型靈活多樣、項目新穎獨特的特點,通過項目展演、活動競賽,“帶動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形成以公園、廣場為中心的品牌活動和賽事,從而實現群眾體育賽事普及化,展演活動多樣化,提供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供給。積極扶持松散體育組織開展民族、民俗等小型多樣的體育項目,吸引更多的健身居民參加。
城市體育最大的特點是圍繞公園、廣場、社區、學校體育設施和大型體育設施開展體育健身活動,應重點突出建設以公園、廣場為中心的體育生活圈,構建跨社區的虛擬大社區體育概念。著力構建以公園、廣場為中心的10~15min體育生活圈,注重生活圈內健身組織、健身指導、健身活動、場地設施的建設,不斷擴展服務功能和完善滿足居民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政府體育部門和社會體育組織應通過各種展演和競賽活動,對松散型體育組織給予政策、經費、場地、器材等方面的支持,建立評選競爭機制,通過升降、進出的準入和退出機制,運用相關減稅、優惠卡、消費券等優惠政策,實現激勵推動作用。鼓勵各類小型靈活的體育組織推廣豐富多彩體育項目和品牌賽事,對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機構和個人進行表彰并授予榮譽稱號。

圖4 公園與廣場體育組織規模情況變化比較圖

圖5 公園與廣場體育組織成員到達公園的時間情況變化比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