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雯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隨著又一屆傳奇的奧運會落幕,與4年前的倫敦奧運會的登峰造極相比,國家羽毛球隊的表現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從5金2銀1銅到2金1銅,在這樣的反差之中,我們看到的是國家羽毛球隊的退步,進一步反映了在世界范圍內各國的羽毛球正在逐漸變得強大。本文以國家羽毛球隊女單運動員李雪芮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里約奧運會5場比賽的錄像對李雪芮在比賽中所表現出來的打法和技戰術的運用進行分析,找到李雪芮現在打法存在的問題及與其他國家運動員之間相比的不足之處,旨在幫助國家羽毛球隊女單找到新的突破點。
羽毛球女單運動員李雪芮在里約奧運會比賽中的技戰術。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知網文獻及圖書館的有關羽毛球技戰術的書籍來等完成論文。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觀察李雪芮在里約奧運比賽的錄像進行必要的數據統計,對李雪芮比賽過程的每一拍的技術使用和技術鏈接進行反復的觀察,并進行分析。
1.2.3 數理統計法 將觀看比賽錄像所得到的數據輸入Excel 2007軟件,并建立數據庫,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檢驗分析,計算各種技術戰術的使用率及發球落點等技術指標。
1.2.4 對比分析法 將里約奧運會女單冠軍得主馬琳與李雪芮技戰術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2人之間的技戰術的不同之處及兩人之間的差距。
發球是一場比賽的開始,是運動員不受對手的限制和干擾的自控最強的一項基礎技術,在之后的戰術安排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發球與接發球這兩項技術是緊密聯系的,運動員有選擇發球方式的權利,但根據比賽對手的競技水平高低及自身的身體條件和技術特點,選擇不一樣的發球,以保證能夠在一開始就占據主動的位置,從而得到進攻的機會,最終得分。本文通過觀察錄像,根據發球落點,把羽毛球場地劃分為1~6號,如圖1所示。在發球上,李雪芮主要采取正手發后場球,在比賽中沒有用過反手發球的技術,并且高遠球的成功率(圖1中后場限定的區域)高達75.52%,且1、3號落點居多,質量好,但有時由于追求的質量過高而導致發球出界。正手的網前小球,使用的次數不多,李雪芮是根據對手的競技水平高低選擇發球的方式。對手競技水平高,李雪芮便會將網前小球和后場球相結合變化發球。對手競技水平低,李雪芮基本都是發高遠球,她在身材上占一定的優勢,對對手的進攻并不害怕,面對實力相差較大的對手,她發球的技術變化不多,降低了對方接發球的壓力。馬琳在比賽中用的都是反手發球技術,比賽中沒有用過正手發球,反手發球的隱蔽性雖然沒有正手發球高,但是可以通過反手發平快球過渡進行變化,平快球的特點就是又平又快。馬琳以反手發網前球為主,成功率高達82.74%,但也有因失誤而導致直接失分的地方。馬琳的發球相對穩定一些,不管是前場還是后場的直接失分率均低于李雪芮,僅占1.52%和1.02%。綜上所述,李雪芮發球的技術特點是以發正手后場高遠球為主,正手網前小球為輔助,干擾對手,增強發球的隱蔽性。馬琳以反手網前小球為主,以后場平快球為過渡,通過“偷襲”獲得下一拍的主動權。李雪芮的發球穩定性略低于馬琳,因此李雪芮在發球穩定性方面還有待加強。

圖1 羽毛球發球落點圖
在羽毛球單打比賽中,接發前場小球的技術一般有推球、搓放球、撲球、勾球和挑球。接發后場球一般有高遠球(平高球)、吊球和殺球這3項技術。李雪芮的挑球技術和搓放技術是使用最多的,也是最穩定的,在比賽中,推球是李雪芮最愛使用的一項技術,因在前3場比賽的選手差距大,李雪芮推球技術使用的并不多,到進入半決賽后,隨著對手競技水平的提高,推球技術的使用也隨之增加。馬琳的接發球基本上就是放前場,接高遠球也是吊球,除非接高質量的球才會挑球給對手進攻。李雪芮后場接發球技術中吊球的使用率最高,占42.42%,其次是高遠球,占33.33%,高遠球以壓底線為主,因此非常容易出界,導致直接失分。馬琳后場接發球技術中同樣是吊球的使用率最高,占47.95%,但是成功率卻比李雪芮高很多,殺球占31.51%,成功率也高達80%。最后是高遠球,與李雪芮相比其成功率比較小,2人相差比例為20%。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馬琳和李雪芮同樣是吊球使用得最多,馬琳是以主打進攻為自身的技術特點的“野蠻”派球員,進攻特點鮮明,所以在比賽中馬琳的殺球次數并不少,并且殺球非常兇猛、角度刁鉆,有時不能進攻也要進攻,球的下壓率非常高,以至于讓人回球都非常的被動,從而失分。李雪芮雖然也是進攻性選手,但在球速上還是較慢的,在后場的較量中還是馬琳較有優勢。
2.3.1 李雪芮技戰術運用特點 通過李雪芮各項技術在全場中的運用百分比更能看出,李雪芮在比賽中所利用的戰術。在發球中,李雪芮在這5場比賽中沒有使用反手發過球,根據對手的競技水平選擇發球方式。面對水平低的選手,李雪芮在整場比賽中都選擇發高遠球,通過防守找到進攻的機會,打防守反擊戰術。面對競技水平高的選手,李雪芮通常采用網前球與高遠球相結合擾亂對手,通過前場技術的搓放、挑球壓底線,拉動對手的跑動距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搓放球、挑球的比例分別是10.56%、14.12%,在所有技術運用中是較高的。再看到中場的技術我們發現,擋網又是利用率最多的,占7.70%,后場的技術中也是吊球的使用率最高,占11.20%。李雪芮是進攻型的選手,但是其殺球使用率并不高,原因在于李雪芮的前3場都是小組賽,對手的實力相差很大,李雪芮很輕松就贏得了比賽,利用四方球的戰術,將4個點全部拉開,對手跟不上李雪芮的節奏,因此輸掉了比賽。進入半決賽后,面對競技水平稍高的對手,李雪芮加了發球的變化及擊球速度,輕松贏得了比賽。
2.3.2 馬琳技戰術運用特點 通過觀察錄像發現,馬琳基本上都是利用反手發球的技術交替換發網前小球和后場平快球,她的腳步移動速度非常快,每個球幾乎都是搶的最高點擊球,在比賽中完全搶占主動位置。在李雪芮奧運會最后一場比賽中對陣馬琳,馬琳在比賽中最喜歡使用的是下壓球,不管是處在什么位置的球,她能夠下壓就下壓,不能下壓也要下壓,殺球的使用率高達11.01%,前場的搓放球技術、后場的吊球、殺球的使用率都比正常比賽使用略多,中場技術的使用都不高。李雪芮在最后一場比賽中,0:1落后于馬琳,在第2局比賽中15:16落后于馬琳,此時,李雪芮因舊傷復發,在比賽中落地不當,導致十字韌帶斷裂,最終以0:2輸給了馬琳,止步于里約奧運會半決賽。
3.1.1 在發球方式的選擇上李雪芮使用的是正手高遠球和網球小球,沒有發過反手球。有時對高遠球質量要求過高,而導致發球出界,從而失分。
3.1.2 李雪芮接發網前小球多采用推后場球和搓放網前球技術,接發后場球時以劈吊球和高遠球擊球技術為主;馬琳接發網前小球以搓放網前球和勾球為主,接發后場以劈吊和殺球為主。
3.1.3 李雪芮的前場技術發揮穩定,搓放球、勾對角、推球、撲球等技術運用自如且變化較多,前場封網意識強,能積極搶到高的擊球點進行戰術的組織,但有時要求球過網的質量過高而導致失誤,從而造成失分;馬琳所有的網前技術都是為了更好的組織進攻,馬琳的得分方式通常在于搶高點進行撲、勾球,移動速度非常快,得分率非常高,但由于經常在被動位置上進攻,而導致失分。
3.1.4 李雪芮在成為優秀羽毛球女單選手之前是雙打選手,因此在平抽擋技術中,李雪芮占優勢,得分率非常高;馬琳在中場技術的使用并不是非常多,平擋比平抽使用的多。
3.1.5 李雪芮后場殺球進攻快,但是球速不是很快,面對馬琳時顯得攻擊力不是很強,在處于被動時李雪芮通常采用平高球和高遠球來調整回球;馬琳的后場技術使用率高于前場、中場技術,在后場基本以刁鉆角度的吊球和殺球回球,球速非常快。
3.1.6 李雪芮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及自己的技術風格,以拉吊突擊及配合下壓進攻,再通過網前控制比賽場上的節奏,但由于疲勞導致后場與前場的連接有些緩慢而造成回球質量不高,因而失分;馬琳的戰術以拉吊突擊為主,沒有過多明顯的結合,除了進攻還是進攻,在拉動對方的跑動距離后搶點主動進攻,與以往相比較技術的穩定性提高了,在移動的速度上增強了,體能非常好,在比賽中占據了主動位置。
3.2.1 發球是比賽的開始,在保證發球的成功率之前,應在發球的手法上多做一些變化,球的落點與發球的方式長短相結合,增強發球的隱蔽性。
3.2.2 接發球是主動進攻的起點,第一個技術的運用可以決定下一個技術的運用,并且可以影響整個戰術的運用,因此接發球因先發制人,應找到主動機會,將對方置于被動位置,以便于更好的得分。
3.2.3 前場的搓放小球技術是羽毛球技術的控制之美,靈活的運用前場技術,在一定基礎上影響著比賽的結果,網前的控制可以占據場上的主動權,但是現在女單比賽中各選手的封網意識逐漸加強,應加強網前球的處理能力,從而得分。
3.2.4 中場技術中的平抽是雙方在搶攻時所出現的場面,此時的防守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對手的殺球吊球,都是需要中場技術的防守來實現的,做好防守,才能有更好的機會進攻。
3.2.5 在女單比賽中,后場的技術顯得格外重要,后場球的殺球和劈吊球技術最具有殺傷力,是主要的得分手段,在這2項技術上給對手造成壓力,還能鼓舞球員的士氣,更好地調整其在場上的心理變化。
3.2.6 現在由于世界都在發展,女子單打的打法都傾向于男性化,不只是停留在單純的“拉吊突擊”戰術上,應通過各個戰術的結合,靈活運用,其主要的特點就是“速度快,技術使用全面”,將運動員自身的技術風格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因此對腳步移動的速度要求特別高,加強各個基礎技術的穩定性就顯得格外重要。